繁体
首页

第五章 心理圈循环中的细节(3 / 3)

在行动环节,内外之别则分为对内的行动和对外的行动。对内的行动,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以及自我训练等。对外的行动,就是种种现实的活动。

诠释阶段,把一个事情的结果,归为内或外因,更是影响人以后信念或行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归为内则我们称之为内归因,归为外则我们称之为外归因。内归因则自己需要负责,而外归因则是别人负责。

第九节 低水平的觉知

认知的局限,不仅表现于记忆和运算中的限制,更多的时候问题出在觉知不够。觉知不够的时候,我们的感知会模糊不清,六步循环圈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含糊地运行。这个过程中的觉知越少,越有可能会出现某个环节的含糊或者缺失。

例如正是因为觉知不够,人们会把不同的情绪和感受混淆,对焦虑中的情绪或感受的成分不能明了。

欲望更常常会被人看得很含糊不清晰。

精神分析理论很早就指出,人在意识中的欲望,和潜意识中的真正欲望常常是不同的。意识中很社会化的一个欲望,可能背后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性欲望或者攻击欲望。

因为焦虑是分层的,所以引出的欲望也是一层层不同的。虽然多数时候后发覆盖遮住了前面的焦虑,但是遮盖并不能很严密,因此各层次的焦虑我们多多少少能感受到,而由此产生的各个层级的欲望我们也都多多少少能感受到,这就带来了一些混乱。

由此,我们常常不是很清楚自己的欲望。

你想要什么?

对这个问题,很少人能给出清晰明确的回答。

即使是自己的策略,人们也常常并不很清楚。多数人只是含糊地有一个大概的策略,而对这个策略的细节并不明了,可能潜意识中有个策略,而意识中却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行动可能在迷糊中进行。检验也可能是下意识地进行。即使是诠释,看起来似乎应该是有觉知才能完成,但是实际上也未必如此。诠释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而人在意识中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样的一个诠释。

其实,所谓的潜意识并不应该看作是“没有意识”,而应该看作是一种相对更低水平的意识。在这种更低水平的意识中,人也有感受和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可以行动,检验行动的结果,并且诠释。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觉知水平比较低的人,可能在六步循环圈中,只有一部分环节是清楚觉知的,而另外一些环节则是低觉知潜意识地进行的。最常见的情景是,只对焦虑有明确的感受,外部的行动当然也能自己看到,但是对自己内心的欲望、策略、检验和诠释都是潜意识的或者低觉知的。

他们焦虑,于是行动,但是往往发现行动完全没有作用,于是就再慌乱地行动,然后发现无效,就再行动。在这种盲目中不断行动,而并无进步。

第十节 内嵌循环

1.内嵌循环

仿佛是嫌六步循环圈还不够复杂似的,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六步循环圈之中还会嵌套着较小的循环圈,我称之为内嵌循环或者小循环。

六步循环的检验环节,有些像一个工厂的产品出厂前的检验。是不是合格?合格就盖一个章,通过。不合格呢?就需要返工。

这个返工的过程,就是内嵌循环或者小循环。

就仿佛银河系整体在宇宙中旋转,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旋转,而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

内嵌循环有不同的种类。

2.行动内嵌循环

检验环节中,首先要检验的是“行动是不是完成了”。

如果发现行动并未完成,就是不通过,这个时候就需要返回到“行动”环节。继续去执行行动,然后再检验行动是不是完成了。如果这一次完成了,那么就可以通过。如果还是没有完成,那就需要再一次返回到行动环节。这是最小的一个内嵌循环。

所谓的“拖延症”就是总不能真正行动,于是检验时就会发现行动没有完成。于是就必须再催促自己行动,然后再检验。

3.行动调整内嵌循环

如果行动完成了,检验通过,就启动了另一个检验:行动是不是实现了策略?如果检验的结果是肯定的,这次检验也就通过了。但如果是否定的,有时也需要回到行动环节。修正自己的行动,看这一次能不能按照策略去做。有时,人也会先看看,行动虽然没有按照策略执行,是不是欲望意外地得到了满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也许就不需要修正自己的行动了。

如果回到行动环节去修正行动,就构成了一个“行动调整内嵌循环”。

人们做事的过程,常常都需要在行动调整的内嵌循环中多次循环。这一次次的小循环中,不断调整行动,最终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策略。做一件小事,例如修理汽车,要找到车的故障所在,然后才能修理好,这个过程就是一次行动,并检验是不是修好了这样一个小循环。做一件大事,比如创立一个事业,也同样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选择了一个“取天下”的基本策略:“占据荆州和益州,保持有两个战略出口,并保证自己的安全防守。然后等待敌人方面出现变乱,一旦有机会就出川作战以夺取天下。”以后,蜀汉的所有行动都是在执行这个策略。进四川是这个策略,占有荆州部分地域是这个策略,平息蛮族叛乱是这个策略,和东吴作战以夺回失去的地盘也是这个策略,诸葛亮七出祁山还是这个策略。从隆中对提出,到诸葛亮死亡,这个阶段都是在做一个行动修正的内嵌循环。

行动调整内嵌循环,可以用于管理。做好这个循环,就可以更好地完成计划,实现目标,获得成就。

如果最终发现,策略已经被实现,则这个内嵌循环结束。

4.策略调整内嵌循环

策略实现后启动下一个检验:这个策略是不是满足了欲望?

如果欲望得到了满足,检验通过。如果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说明这个策略是错误的。如果欲望得到了部分满足,则说明策略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完全是错的。

策略建构的时候,人的推测是,这个策略会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但是策略实现之后,却时常发现未必如此。穷人的推测常常是,如果有钱了人生一定很幸福。但是真的有了钱却未必幸福,有的人感到很满足,但有的人只是部分满足,还有些人甚至可能反而感到空虚寂寞,还是一样的不满足。

这个时候,人就需要回到策略环节去,尝试改变或者重新建立一个策略,然后再通过行动来看看这个新的策略是不是能满足自己。这个循环可以称之为策略调整内嵌循环。这个循环从策略环节开始,到检验环节结束。检验后如果发现新的策略可以满足欲望则通过,否则再回到策略环节继续循环。

小事情上,这个循环可以转很多次,直到找到有效的策略。人生的整体策略上,一般来说比较有能力的人,在中年就可以获得成功的人,就是完成了这个内嵌循环。

5.欲望内嵌循环

策略有效,就需要检验是不是满足了欲望。

如果欲望满足了,那么就可以通过检验,但是如果不满足,就需要在欲望开始到检验环节有一个内嵌循环。

一个人中年就完成了人生大策略,那么他会在中年就面临检验:“我过去的活法是不是能满足自己?”如果他发现自己策略成功了,但是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出现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中年危机”。

实际上,荣格自己就是这种人。他智力超群,在中年就已经功成名就,成为世界闻名的心理学家。但是,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感到足够的满足。因此,他需要调整策略。

不是每个人都有中年危机,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人生策略,他可能会到老年时,才真正需要去检验自己是不是完成了策略,策略是不是能满足自己。

如果修改了策略,但还是不能满足欲望,人们就需要回到内心,去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找到自己真正的欲望。这样才能找到能满足自己的正确的策略。

相对于策略和行为来说,欲望很难被修改。因为策略和行为都是手段,而满足欲望是目标。手段改一改无妨,目标则不容易改变。

但也不是完全不变。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欲望,告诉自己说,“我以前以为我要的是×,其实我真正想要的是另一个×”,这样欲望就有所改变。如果新的欲望(或旧欲望的新形态)更容易被满足,则我们可以找到策略来满足它。

6.走向整体的循环

如果欲望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则我们下一步要检验的是,焦虑是不是减少了?焦虑是不是还存在?

欲望得到了满足,焦虑未必一定会减少。有的时候,欲望虽然被满足,但是带来了其他的焦虑。比如,穷人有钱了,花钱的欲望满足了,但是开始害怕被人绑架——而当他是个穷光蛋的时候,他从来不需要为此而操心。在这个时候,人会发现虽然欲望满足,焦虑暂时有所减少,但是随即就会觉得焦虑还是很大。

这是因为后发覆盖让人们只看到了最浅层的焦虑,产生的欲望也只是能消除这个最浅层的焦虑。当这个焦虑消退后,更深层更根本的焦虑,就会浮现出来。而这个更深层的焦虑的能量,原来被误投在浅层焦虑上,现在回到了自己身上。这时人就会发现焦虑还是很大。

当欲望满足,而焦虑不觉得减少的时候,人的欲望会转变,从而看看当新的欲望满足后,我是不是就不再焦虑了。这就是人之所以会贪得无厌的心理原因: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虽然得到了不少,但是焦虑却并没有减少多少。

欲望改变的内嵌循环,其最后检验的结果,永远是“欲望的满足并不能彻底消除焦虑”,于是几乎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可能超越它。人们在欲望的海洋中挣扎,却不知道回头。不过,策略调整内嵌循环和欲望改变内嵌循环运行的同时,整体循环也在运行。就好比地球有自转同时也有公转,河流中有旋涡同时也在朝大海方向流动。因此人会一边修正策略,一边诠释并且开启新的一圈循环。这使得人的心理活动变得非常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