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六章 各个环节的细节(2 / 3)

当然,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可能想出多种不同的策略,但是每一个策略都不可能完美。

在这种情况下,策略环节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多种不同的策略中,选择一个估计会更好一点的策略。

这个选择对人有很重大的意义,因为选择的策略是不是好,决定了是不是能在此策略的基础上做出好的行动计划,也决定了是不是能成功,决定了欲望是不是最终能得到满足。由于人生时间的有限性,外部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多数的时候都没有机会重新来一次。因此,选择如果错了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焦虑、烦恼和痛苦。

而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有些情况我们不知道。因此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我们没有什么客观的必然的指导,而只能冒险在无知中做一个决定。

这就是人生的最基本的命运: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赌”出来的。我们赌一个策略,然后用行动去“押宝”,而世界会最后告诉我们,我们赢还是输。

策略有不同的种类,有些策略更为安全,有些策略更为冒险,有些策略收益小,有些策略收益大。在不同策略比较的时候,那些既冒险而收益又很小的策略,当然很快会被淘汰,而比较常常会是在冒险而收益大的策略,和安全但收益小的策略之间进行。有的人会习惯于更冒险但是收益也更大的策略,有的人则相反。

策略也可以有其他很多分类方式,比如根据对别人的态度,可以分为攻击性的策略和非攻击性的策略。根据策略的影响范围,分为大策略和具体策略。根据策略的可变程度,分为高弹性策略和低弹性策略等。

4.计划

在策略的基础上,这个环节还会或多或少把策略具体化,形成执行策略的具体计划。策略和计划的区别是:策略是方向性的和原则性的,有了策略后具体的行为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细节。计划则不然,计划中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都具体地定下来了。

制订计划,是在策略的基础上,根据对现实的知识,确定执行过程的具体步骤。有了计划,策略到行动的转化就比较容易。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多数时候会发现,我们对现实的知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外界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因此计划就需要调整。所以现实中,我们也很少能完全按照计划去行动。

第四节 行动环节

1.开始行动的瞬间

在此环节中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拍板”做决定,也就是决定执行已确定的策略。用赌博比喻最形象:选择策略就是决定把筹码押到哪里,而执行策略就是真的把筹码放上去的那一瞬间。

这一瞬间,是考验人勇气的一瞬间。因为这个瞬间,将决定人未来的命运。这一瞬间的拍板,就是“责任”的体现。我们选择的结果,要通过这个负责的行动来体现,敢于拍板就是敢于负责。

军队中的参谋,所擅长的就是参与策略的制定,但是最后的拍板,却是军队最高军事长官,比如司令的工作。司令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最聪明,在策略制定中最有贡献,而是在于他敢于拍板,也就是说,他敢于为大家的共同命运负责。而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如果一个人缺乏做决定的勇气,就可能“犹豫不决”,或者长时间的“举棋不定”。行动环节迟迟不能开始,命运长期处在“尚未确定”的状态。这样错误的可能就被延迟了,但是正确选择并成功的可能也被延迟了。保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想到自己面前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成功的可能性,从而获得一种“想象中未来会被给予的满足”,但是他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满足。缺乏勇气的人,可能宁愿拖延,也不愿放弃幻想,也可能是实在恐惧而不敢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有些人犹豫不决,却不仅仅是因为恐惧,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过去一部言情电视剧中,女主角在两个爱慕她的男子中长久犹豫不决。但我发现她并不是担心自己选错了人,而是她很享受同时被两个男人追求的这种生活,内心中根本不喜欢选择一个而放弃另一个。她并非真的犹豫不决,而是决定多一些时间不表明态度,好继续享受“齐人之福”。

如果一个人缺乏做决定的勇气,他有可能会退回到前一个环节去,试图继续完善策略或者继续在不同策略中做比较。他会告诉自己说,我之所以没有办法做决定,是因为我对这些策略还不够了解,这些策略还需要更完美。如果现有的策略的确失之于草率鲁莽,当然退回去重新修订也并非不可以,但是更多的情况下这种说法只是一个借口,是一个不敢做决定的人的借口。而因为天下没有完美的策略和计划,所以利用这个借口,这些胆小的人就可以一直拖延下去,直到他自己生命终结,他才懂得一个道理,做可能会错也可能会对,而不去做永远是错。

不敢做决定的人,还有一个常见的表现,那就是把决定的权力交给另一个人,让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与此同时,他希望那个替他做决定的人,能保证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或者至少保证为这个决定负责。

我们在生活小事上可以看到这种例子:

“我们去哪里吃饭?”

“你定。”

“你想吃什么?”

“随便。”

“那好,我们去吃火锅。”

“火锅,那会上火的。”

“要不去吃西餐。”

“西餐,我根本吃不饱好不好。”

“那吃杭帮菜?”

“太甜,我不爱吃。”

“那你想吃什么?”

“你定,我随便吃什么都行。”

讲逻辑的人,会感觉这个对话中的第二个人非常没有逻辑,实际上他内部的想法是不矛盾的,想法就是:“我把决定权给你,但是你必须做出对我最好的正确决定。”

2.追随独裁者的心理

这种心理,也让人去追随独裁者,因为独裁者是勇敢的,会不顾一切坚持自己的决定。和独裁者在一起,人就不需要自己做决定了,这也就不需要负责,也不需要为可能做出的错误决定而担心了。

独裁者常常会吹嘘自己,保证自己所做的决定肯定是正确的,对你们大家是最好的,这种吹嘘也许是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但是常常效果极好。其原因就是,这种谎言迎合了追随者的心理需要。如果独裁者说,自己的决定常常是对的,但是偶尔也会错误,那么追随者就会非常愤怒,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不犯错误的人替自己决定,如果那个人也会出错,和他们自己决定有什么分别呢?

但是独裁者是不可能真的不出错误的,如果独裁者出错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首先,独裁者和追随者会共同掩盖这个错误。双方在这一点上会齐心协力,所以绝大多数错误会被掩盖。如果真的没有办法掩盖,独裁者就会保证这是在当时条件下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或者错误会被改正,而且只有自己有能力去改正。而追随者会欣然接受。

如果错误非常明显,使得追随者没有办法自欺欺人了,则追随者会对独裁者产生强烈的愤怒——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有所获益:他们可以把失败的责任归于独裁者,而不会感觉自己有什么错。

在日常生活中,不敢自己做决定的人,如果找不到一个独裁者,至少他可以找到一个权威人物,如果找不到一个权威人物,至少他身边有家人朋友伴侣等人,他可以把决定权给对方,而对方如果出错,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抱怨或者发怒:“都怪你。你毁了我的生活。”

而对于有勇气的人,实际上这一步非常简单,那就是在策略制定好、做过比较评估之后,就做决定。拍板,就是那么一下子,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动作。他们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论结果如何,我现在决定了,我对自己负责。”

有人问,有什么方法让人能勇敢地做决定。实际上这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勇气问题。飞机上跳伞的新手,学习如何开伞,是技术方法问题。而在飞机舱门口,背着降落伞,往下跳的那一瞬间,他需要的不是任何别的,就只是“跳的勇气”。

这种勇气,也被称为“生的勇气”,因为这个决定的勇气,是塑造人的生活的基础。

3.如何提高行动勇气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训练自己,让自己更有勇气吗?

可以的。我们可以在各种事情上,一次次让自己决定。学习游泳的训练方法,不会是跑步做操,而应该是游泳。同样,训练自己做决定,方法就是去做决定。可以在一些小事上开始训练,但是训练中所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勇敢地去做决定。一次次跳下去,于是你越来越敢于去跳。

4.行动中的调节

这个环节中,我们按照策略或者更具体的计划去行动。行动是人和外界的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超出预想或者和预想不一致的事情。因此行动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调节。

如果我们的策略过于僵化,那么就不方便调节,那么行动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如果我们在策略的基础上,制订了具体的计划,而计划又缺少改变和调节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

一般人有时会幻想,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可以做出一个几乎完美的计划,然后只要按照这个计划去行动,就可以取得成功。民间流传,诸葛亮可以把计划放在锦囊中,而将军们只要打开锦囊,按照里面诸葛亮的计划去做,就可以战无不胜——这完全是个笑话。现实中诸葛亮自己亲自指挥的战斗,也是常常失败的。历史上的确有人试着像诸葛亮那样做过——宋太宗赵光义把阵法给手下的将军们,让他们按照这些事先设计的阵法作战,而这种方法有效地让自己的将军打了不少的败仗。

为了避免僵化,有些策略中把临时的调整也作为策略的一个部分。策略中预想了可能出现的一些变故,把如何应对这些变故也做了安排。

但如果调节的过程中过于灵活,轻易就改变策略中或者计划中一些较为核心的成分,也会比较容易导致失败。因为改变过多,则原来的策略和计划就难以起指导作用。行动者需要根据临时的情况,判断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调整,又在什么程度上需要坚持原来的策略和计划。

当然,即使一个人策略非常好,决定非常及时,行动中灵活度非常合适,他也不一定成功,因为还有一个要素决定是不是成功,那就是他的机遇如何。成功永远不是必然的,而是有偶然性的。

我们看历史书,发现在许多关键决策上刘邦的确比项羽要好,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刘邦一定能胜利。有一次战斗中,项羽士兵所放的箭,射中了刘邦的脚。如果这支箭射得更高一点,射中的是刘邦的咽喉,那么刘邦不论多么雄才大略,历史也不会出现所谓的汉朝了。

5.责任

很多人在心目中不愿意承认这种偶然性,但是偶然性的确存在。有些人觉得这不公平,但是这就是现实。因此我们人的行为的结果如何,其中包含一定程度的赌。人的责任,不仅仅是要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也要为自己所面对的不可知的偶然性负责。这种负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赌服输”。

成功的赌徒和失败的赌徒,区别就在于能不能认赌服输。不肯认赌服输,本质上是一种不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赌博中赢了,就想赢更多,这是一种对前面选择的不接受态度。心中的想法是,如果我刚才押上更多的赌注,我应该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所以,我现在要押上更多的钱,把刚才没有押上更多钱的错误改正过来。在赌博中输了,就想赚回来,也是不接受前面选择的责任,希望能有一次不同的结果,来扭转刚才选择的结果。

如果我们详细地观察人生,就会发现人生中的许多失败,都是因为不肯接受自己的行为结果,不愿意负责。比如,一个人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丈夫,当发现这一点的时候,理性的做法是离婚止损。但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做法却是,尽可能去改变这个丈夫,好“证明我过去没有犯错”,从而越陷越深。当然,如果这个丈夫是可以改变的,这未尝不可以。问题是,很多时候当事人内心中已经知道对方不可改变,但还是“不愿意认错,不甘心失败”才泥足深陷。负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生活者。

6.行为的持续性

行动环节中,还有一个关键是行为的持续性。

行动获得效果,是需要持续的。持续的行动持续地产生影响,然后才能产生效果。另外,有些效果需要时间,种子种到土地里,正确地浇水施肥,也不可能马上出苗。在行动后,效果出现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们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似乎是一种无效的努力,可能会白白地浪费自己的精力和资源。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中会产生怀疑。

在界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在界所求的效果,在内心而不在外界。在界中行动就是目标,而不是用行动追求另一个目标。比如,在界的艺术家画画,画画本身就让他得到了满足感。因此,这些绘画作品是不是被评论家认可,是不是能卖出高价,他都不在意。所以他也不会担心自己的精力被白白浪费,因为这个过程中他很满足。但是如果一个画家是营界的,那他画画是为了获得其他的东西,比如财富和名誉。那么,他的目标是通过画画使自己出名。但是如果他画了很多画,却一直没有获得名誉和金钱,他就会担心这些时间精力是不是会白费。

怀疑会影响行为的持续性,也许这个画家会考虑自己是不是该改行做画廊老板,或者去诱惑一个富有的女性,或者想办法去制造一些出名的机会等。这样,他改善绘画技巧的行动就会一定程度上终止。

怀疑,以及因怀疑而终止行动或者改做其他行动,这是人们行动失败的极为常见的原因。鸡汤文字中,常常告诫人们,不要在很多地方打很多口井,要在一个地方打一口深井。但是为什么大家不能按照鸡汤文学家的教诲去做呢?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如果现在打井的地方,根本没有地下水,打了一万米的深井还是没有水,那么整个人生就都赔进去了。也许换一个地方,打很浅就有水了,那么换一个地方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地下水的情况是未知的,我们不知道该继续坚持,还是及时转向,实际上两种决定都可能对也都可能错。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胜”的把握。

总体来说,因怀疑而终止行动,带来的失败比成功要更多。在每一个地方都坚持一会儿,成功的可能性比早早转向稍微大一点点。我们可以在股市上看一看,是因为沉不住气频繁买卖而赔钱的人多呢?还是交易次数太少而赔钱的人多呢?

带有更多在界品质的人,虽然对行为成功更不在意,但是他们最后成功的概率反而比一般人更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这原因就是他们往往能更长时间地坚持做,而不会频繁转向。

因此,如果人可以找一些方法,来抵御这种怀疑并且轻易转向的倾向,让自己能够更多坚持下去,对增加成功概率是有益的。

7.宣告结束

行动过程是不是完成,取决于人自己是不是“宣告结束”。如果在自己心中“宣告结束”,那么这个环节就完成了。如果不“宣告结束”,则往往不会完成——除非是特殊情况,这个人死了,那么不管他是不是宣告,事情都结束了。

有些人更成功,就是不到成功的时候,坚定地不宣告结束,不放弃继续努力。刘邦在战争中,26次战役都败于项羽,但是他只承认这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失败,而不承认这是整个行动的失败。于是战斗就还是继续。项羽只是一次战役失败了,而且也许还有机会回到江东,以后也许还可以卷土重来,但是他放弃了,他宣告自己失败了(当然他做了一个外归因,说“天亡我也”),于是战斗就结束了,项羽就失败了。

宣告结束之后,行动环节就结束了。判断这个行动的成败,实际上已经表明开始了下一个环节——检验环节。

第五节 检验环节

1.检验标准

检验是一种比对过程,具体来说,是和一个标准做比对,然后得出一个检验结论。比如,检验“行动是不是实现了策略?”我们就需要把策略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化地找到一些指标,然后去和指标比对。例如,一个人选择的策略是“用刻苦努力的方法,获得社会成就”,那当他刻苦努力了几十年,在年老退休的时候,就需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获得了社会成就,那什么叫社会成就,他需要一个具体的标准,比如一个社会地位的具体的级别:省级官员,科学院院士,或者是资产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