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七章 四界人中的不同类别(1 / 3)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发现失败的原因,然后改变那些导致失败的因素,消极情绪自然会减少。但是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并放弃了追求成功,所以他们并不能这样去做。能用的策略总体上就是通过自欺欺人来缓解消极情绪,或其他不针对原因只针对症状的解决方法。

第一节 在界的主要分类

在界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天真烂漫、没有心机、真实直接、没有功利性。他们想要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对他人的控制。虽然他们有存在焦虑,但是他们很少有继发的其他消极情绪,所以,他们的心理真的很健康。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很少见,但是好在人类有书籍,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在记载中看到这样的人。比如陶渊明,他是我们回归疗法的形象代表,就是这种人。大家可以阅读关于陶渊明的传记性材料,那都可以算作我们回归疗法的案例教材。有些一生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生活中的艺术家也可以算这类的人,比如凡·高等。还有一些虚拟的人物也有这种特点,比如金庸小说中的洪七公、周伯通也可以算这种人。马斯洛把这种人叫作自我实现者。

在界的人,区别在于他们填写“我×故我在”的那个空格时,所选的东西不同,所以他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成为不同的样子。所选的东西可以是各种各样,所以他们也各自不同,严格说起来每一个都是独特的。

不过,为了我们理解方便,我还是把他们分一下类别。

1.按主动和被动获得存在感

从主动和被动的角度,可以分为行动和感受。

前一类人,以主动的方式来寻求存在感。他们行动、他们创造、他们像浮士德一样永不停止,或者用我们中国人的说法是“生生不息”。他们的行动不是为了行动之外的什么目的,行动本身就是目的。最简单的行动者,可以只是喜欢跑步、游泳或者骑行等。在行动中,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于是就感到非常充实。还有些行动者,喜欢的行动是更复杂一点的,比如:哲学家喜欢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深奥的问题;数学家喜欢用逻辑能力,去解决数学难题;艺术家喜欢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新颖的作品。在这样的行动中,他们有一种创造的喜悦,感受到了心的能力,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美,从而感受到人生有意义。有些人主动地进行人际行动,比如去爱,在爱的行动中他们和他人、和动物、和大自然建立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美好的。有爱,人生就不是虚度。

还有一类人,以被动的方式获得存在感。他们感受、他们接受、他们让世界和他人的影响激发自己内部的感觉和情绪。人闲,安静,所以甚至能看到或者听到桂花落下来。当月亮出来,惊醒了山鸟的时候,床上的人听着偶尔的鸟鸣。他们感受松树下簌簌的风,感受秋天雨水的寒意,观赏冬天被白雪覆盖的原野。他们也细细地品味自己内心中的心情,感动、喜悦、兴趣和爱。只要这些感受存在,他们就知道自己存在着。即使被动感受到了一些不令人愉悦的东西,也还是有存在感。哪怕是在外界有人威胁伤害,但是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可以坚持自己,他还是有一种痛苦中的存在感,以及自豪感。比如文天祥在屠刀下,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正气”时就是如此。

2.按照从内部或外部获得存在感

还有一个分类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获得存在感。刚才所举例子,都是从内部获得存在感的,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实际上还有一些是从外部获得存在感,比如,有人是通过“被爱”获得存在感,有人是通过“被看到、被感觉到”获得存在感。和外部的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独特性,也是获得存在感的一种方式——“我和你们不同,故我在”。

通过看到自己的作品而获得存在感,是一种主动的、外部的获得存在感。比如,小孩子在墙上涂鸦,看到涂鸦他就有了存在感。因为涂鸦证明了有一个涂鸦的人存在。在这里还有一点,涂鸦存在的时间,比画这个涂鸦的时间长很多,因此这里不仅满足了要有存在感的欲望,也满足了“更持续存在”的欲望。成年人也是一样,很多人希望创造一些东西,希望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能存在下去,也都是为了获得存在感——比如我此时写这本书。

“我被爱故我在”,也是一种获得存在感的方式。自体心理学把这个叫作“镜映需要”。当一个孩子看到妈妈对自己笑,他就深切地感到了自己的存在。相反如果妈妈很少关注这个孩子,孩子就会感觉自己仿佛不存在一样。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在在界虽然需要被爱,但是他们还是很真实的人,所以别人爱他们,他们就满足,不爱他们,就很自然地不满足,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过要控制别人,使心计让别人对他们好——就像徐志摩所说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不到爱,他们也认命,而不是拼命。

和别人比较,通过看到独特性来获得存在感。这些人会更关注自己身上的独特性,坚持这个独特性,表现这个独特性。不过,在界不会通过伪装来假装自己有独特的地方。

从外部获得存在感,是一种更不容易的生活。因为外部有时会满足我们,有时不会,而外部不满足我们的时候,存在焦虑是没有办法被缓解的,因此生活是艰苦的。所以这些人相对那些从内部获得存在感的人来说,更容易滑到营界去。

第二节 营界的主要分类

营界从整体上看,是目标有了一个偏移,从追求存在感上偏离开,而追求某些外在条件,想先获得了这些外在条件之后,再借助这些条件获得存在感。

所以营界的人,都用一个基本的信念:“如果我得到了×,我就会幸福。”他们现在不直接追求幸福,因为他们觉得要有了条件之后,才能幸福——幸福在未来。

但大家所追求的条件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有种种不同的人。在营界循环中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检验标准是不同的,因此也有不同的人。而诠释的不同,更是使得人和人之间各不相同。

可能的分类方式是如此之多,所以在这里我们只好忽略。只简单地讲一些最基本的分类。

1.根据目标分类

在人们所追求的“幸福条件”中,最常见的就是财富、权力、名声、身份、性,当获得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人最有成功的感觉。当然,有些人会注意到“健康”和“安全”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了健康和安全,那么即使成功也没有用。但是仅仅有健康和安全,人们并不会觉得就是成功了。

财富之所以被看作成功的标志,是因为它是一种可以用来兑换各种资源的通用资源。有了钱,我们可以买各种有用的东西,因此人们会觉得有了钱就等于有了各种条件。这种通用性让它非常招人喜爱。

权力之所以被看作成功的标志,是因为它几乎像钱一样可以兑换各种东西,而且借助权力我们甚至可以战胜有钱人。在权力滥用的时候,这个效果更是明显。

名声也是一种可兑换的无形资源,但是其使用范围是受限的。这一点使得它没有金钱和权力用处大。

身份,也就是人在群体中的归属和地位,也可以带来许多其他的资源。但是其可兑换性也是有限度的。

性是一种很好的消费品,其令人愉悦程度很高,所以也成为人界定成功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