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七章 四界人中的不同类别(2 / 3)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目标选择,把这些人分为:爱财的人、爱权力的人、好名者或者好色者。

2.性格分类

采用的策略不同,以及因而在行为模式和检验标准上的不同,使得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于这些不同,我们一般称为“不同的性格”。比如有些人善于在人际关系中获益,因此非常愿意更多地和人交往,我们就称为外向性格。有些人不善于在人际关系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善于做技术工作,因此他们选择的策略是,避免过多地和别人打交道,从而集中精力去做更有收益的事情,那我们就称之为内向性格。

有些人的策略更多是类似于股市中的“短线”,另外一些人则是“长线”。这也会导致其行为模式不同。“短线”的需要有更强的投机性,需要能迅速反应以抓住机会,因此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机敏”“灵活”,而消极面是“短见”的人。“长线”需要对长期趋势更关注,需要有稳定性,因此其优点就是“目光长远”“有耐心”,而消极面就是“不灵活”。由于人际互动中,做短线的人从利益考虑,不妨多欺骗别人;而长线的人需要长期合作关系,因此需要更守信,所以一般来说长线的人似乎更善良(但如果采用骗人策略,那可能骗得更狠)。

3.善恶分类

“善良”或“邪恶”,在这一界主要取决于策略的选择。选择合作策略的人,就比较善良;选择对抗性策略的人,就比较邪恶。有趣的是,有时人选择做善良的人,是因为自我力量感不够,对和别人对抗并无信心。这样的人,当自信提高之后反而有可能变得更为不友善。而有些人因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对抗能成功,所以显得比较凶恶。但是,也有一些人虽然有自信,但是还是认为选择合作更好。或者有些人虽然不自信,但是相信不得不对抗,也会用对抗策略。

4.智力分类

“聪明”或“愚笨”,也是这一界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因为人们认为聪明人更容易成功。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聪明实际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能不能成功是很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节 守界的主要分类

按照对待失败感的不同方式,可以对守界的人进行分类。

1.焦虑者

有一类是以焦虑症状为主者,他们还在直接针对焦虑感工作。

他们在营界屡屡失败。一开始失败时他们还会继续努力,他们总结失败的原因,如果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那就试图改进,然后很忐忑地等着看下一次能不能成功。或者更快地去做,希望这一次因为更及时而成功——当然这样做的时候就有急迫感。但是如果他们还是失败了,一次次循环中他们的失败感越来越强,诠释越来越悲观,最后发生了质变,他们不再相信自己能成功——“我肯定会失败”成了诠释中出现的信念。这时他们就进入了守界。

长期失败使得他们积累了很多消极情绪:恐惧、无能感、沮丧、急迫、忐忑、愤怒、混乱、不知所措等,这些都累加在原来的焦虑上,从而使得他们的焦虑强度很大。他们感受到的,就是一种由失败感、无能感以及多种消极情绪混合构成的焦虑。

由于不相信自己能成功,所以即使他们表面上追求成功,在潜意识层也已经没有了成功的欲望。他们的欲望是,让自己能不这么焦虑,能放松一些。

在策略环节,他们要找到一些策略,来让自己的焦虑减少一些。但此时焦虑中混杂的消极情绪种类很多,来源也不同,实际上他们很难把它们厘清,也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有效的策略。于是,他们在混乱中往往抓到什么策略就先用什么策略。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发现失败的原因,然后改变那些导致失败的因素,消极情绪自然会减少。但是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并放弃了追求成功,所以他们并不能这样去做。能用的策略总体上就是通过自欺欺人来缓解消极情绪,或其他不针对原因只针对症状的解决方法。至于自欺欺人的方法,那可多了,有一本书叫作《一百零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说的都是这些方法。但是实际上这也并非全部,如果要更细致去说,也许我们至少需要写一本书讲上一千零一夜。比如人可以找一个归咎的对象,归咎爸爸就可以说:“都怨我爸爸太穷,而不是我无能,现在这个世界穷二代是不可能成功的。”或者怪孩子:“都怪孩子拖累,要不是为了养他,我怎么会混到今天这样一事无成。”这样归咎于人,可以减少消极情绪中“自责”的情绪,也可以减少一些无能感。再比如,人可以在有机会成功时,坚信“这样做根本不可能有用”,这样就可以减少自己对奋斗的恐惧情绪。或者,“当今成功的人,都是为富不仁。我心软,所以才不可能成功”,这样可以减少沮丧情绪……这些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策略,有时候人们需要用非常复杂和长期的策略,只为了让情绪“好受一点点”。

还有其他一些策略和行动也可以有一定效果,比如酗酒可以减少焦虑,比如忙着去做一些没有太多意义,但是看起来似乎重要的事情也可以减少焦虑。

通过检验,如果发现这些策略和方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些策略和行为对消除焦虑有还算满意的效果,就会使人维持在这样一种状态中。他就会继续做同样的事情,来保证焦虑不再增加,从而维持过这样一种守界的生活——失败者的生活。

2.强迫者

还有一类以强迫症状为主者。

有些更加重视自我控制的人,在屡屡失败后会有不同的反应。

他们更多的内归因,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无能,感到很沮丧,他们希望进一步提高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从而在循环中能表现更好。他们力争把原来的策略更好地执行,做得更完美,希望这一次能有不同的结果。和焦虑症状的人不同的是,焦虑者忐忑感更多是因为他们能否成功要看外界给的运气如何。而强迫者更重视内部,所以认为运气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做得更快更好,所以忐忑感较少但急迫感较多。

在继续失败后,他们会产生无效感、挫折感以及内疚感。内疚又带来对自己的愤怒和责备等感觉。对外界他们会更加恐惧——我如此努力还是失败,可见外界太难对付了。在某个时刻发生质变后,他们会相信自己在现实世界已经不可能成功,从而进入了守界。

在这之后,他们所努力做的,是让自己不要有太强的消极情绪。他们这时的想法是,如果没有办法控制外部世界,至少应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他们采用的策略主要是隔离、压抑和合理化这类的方法。这种策略带来的结果是,表面上他们情绪会很少,但是在潜意识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情绪。压抑,可以让情绪暂时不外显,但是并不能让情绪消失。这些潜在的情绪会干扰他们的行为,并表现为各种症状。比如忍不住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忍不住进行无意义的思考,还有对“失控”越来越大的恐惧感。这些强迫性症状虽然对消除前面的消极情绪有一些作用,但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烦恼,因为这些症状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病,使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降低。有些人停留在这个阶段,通过压抑和追求完美等,来保持一个还过得去的焦虑水平,就形成强迫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