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五章 命运脚本(2 / 3)

选择了“我感受故我在”就成了以体验人生为心愿的新生儿,他们的一生就是要体验,要看花开花落,要看云卷云舒,听音乐和海潮的声音,去世界各地旅行等。

新生儿并没有“我被爱故我在”的选择,因为他们还没有“人和我”的心理分别,没有内外的区别意识。在有人我区别能力后,“我爱故我在”有可能转变为“我被爱故我在”或不转变。

2.早期基本境遇

新生儿的“策略”以及“行动”,当然是在界的最简单的策略和行动:想要就要。爱,就爱。做,就做。体验,就体验。

但是他们的环境不是这样简单。

他们的环境中,最重要的一般都是母亲,其次一般是父亲,或者家里的其他亲人。当然还包括物质环境等。

环境对待新生儿乃至婴儿的方式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母亲和其他亲人身心健康,对孩子无条件地爱并且关怀,能够满足孩子的心愿,则过一段时间后(经验中,这段时间是一年左右),孩子就通过一个自发的检验过程,得到了一个好的结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他的存在焦虑也会暂时缓解从而感到不焦虑,他会很幸福。

如果母亲身心不健康,特别是心理不健康,或者其他亲人的心理不健康,则他们不能无条件地爱孩子,不能关怀孩子并满足他的需要,则一年后孩子就会有一个消极的检验结果。他会感到一种挫败,他的心愿会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会体验到一种强焦虑。他就不会幸福。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介于这两者之间。母亲和其他亲人对孩子有爱,但是也有心理问题,能一定程度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也会有不满足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幸福,有时也会感到挫折和痛苦。

婴儿的境遇,也和环境中其他要素有关。比如家里是不是贫穷,会影响到孩子的物质生活,从而对他有一定影响。

另外,孩子的心愿能不能被满足,和母亲(以及其他亲人)与孩子的心理适配性也有关系。如果孩子所选择的心愿,和母亲所用的缓解存在焦虑的方式差别大,则母亲即使是爱孩子也不一定总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例如孩子是“我行动故我在”的那一类,而母亲是“我爱故我在”的那一类,则母亲虽然爱孩子却不习惯于让孩子自由活动,她有可能会保护过度而没有给孩子自由空间,这样孩子的心愿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满足。当然,如果母亲对孩子的爱真的足够大,而且母亲的心理非常健康,即使她和孩子不是一种适配性,她也可以观察到孩子需要什么,并且抑制自己的习惯给孩子所需要的环境。最优秀的母亲,适配性不好也不影响。但这样优秀的母亲只是少数,对多数人来说,适配性不好毕竟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3.基本信念

一岁左右,经历了早期的境遇,并给予了一个检验后,孩子会有一个初步的完成,并产生一种以满足感或挫败感为核心的感受。

这会带来一种自发的诠释,并形成一种基本信念。

由于婴儿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的诠释以及形成的信念往往既是关于自我的也是关于他人的。

当然,由于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时他所形成的信念并不是由语言或者意象所构成,而是有一种无形的感受的形态。他们不可能总结并说出来这种信念,但是他们有这种信念。

如果孩子的早期境遇比较好,则他所形成的基本信念也是比较积极的。例如,以爱为心愿的孩子,如果早期基本境遇很好,他的基本信念就会是“我是好的,可爱的,有爱心的,幸福的”,而对外界的基本信念则是“世界很美好,世界充满爱,妈妈很爱我”。

当然,这是我们用成年人的语言来替他们做的表述,实际上他们并不能用语言来表述这些,他们只是有一个不用语言表述的,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信念。

如果孩子的早期基本境遇不好,则他形成的基本信念也是比较消极的。例如,以爱为心愿的孩子,如果早期境遇很不好,则他的基本信念就会是“我不可爱,没有人会爱我,我坏,我不会幸福”,而对外界的基本信念则是“世界充满敌意,世界很危险,妈妈不爱我”。

消极的基本信念下,孩子不仅不能缓解焦虑,相反还会增加很多消极情绪到焦虑中,因此他们会更加焦虑。

由于在基本信念形成前,婴儿并没有什么信念,所以基本信念不会受到其他先在的信念所抵触或阻碍,因此基本信念会很容易留在了心里,并且有很大的影响力。以后的其他信念,如果和这个信念不一致,就比较难以被接受。

4.基本行动或应对

那些有积极基本信念的孩子,在一岁后,会继续“做自己”。因为他们原来的策略是有效的,他们没有必要对这个策略加以改变。他们会继续过“在界”的生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信心得到自己想要的,活在当下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