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六章 关于回归疗法(1 / 3)

回归疗法的最核心理念,就是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而人们却都有一个“我存在”的观念。学习回归疗法,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对循环圈的演变过程,要仔细地通过推理去理解,而不能含糊接受。只有清晰地理解了这个过程,才能恰当地理解和使用回归的具体技术。

第一节 回归疗法的历史和发展

回归疗法是由曹昱和我共同创立的疗法。这个方法的雏形大约形成于2008年。它的雏形是曹昱总结的针对焦虑问题的分析性模型,分析了焦虑是如何在人们的行动中不断增加的过程。当时,她和我都还是主要从事意象对话疗法的教学和实践,我们也把这个模型中获得的一些方法用于辅助意象对话的咨询和治疗过程。

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焦虑不仅仅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且是人类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本,而对焦虑的解决也关系到人生最根本的处境。由于“讨论心理问题”是我们两个人生活中最亲密的、也是最有趣的活动,我们就把关于焦虑问题的讨论当作了我们业余生活的中心。经过越来越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我们逐渐分辨了焦虑的层级和种类,并且发现其最深的层级是存在焦虑,人的所有问题追溯到根上都是存在性问题。生死、孤独、意义感、选择和责任等,的确是人生的基本问题。这好像和存在主义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疗法心理学家相遇了,但是我们对存在主义者不满意:为什么人生的基本问题就是生死、孤独、意义感、选择和责任?为什么就不是“性”“超越”“原型”,或者“打豆豆”“吃小龙虾”?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找到更深的根源。于是我们继续努力,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把所有这些基本问题变成唯一问题的原因,那就是“我”是不是存在。

这时我们发现遇到了佛教。

既然遇到了,也没有必要避开,反正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是把旧的领悟翻新一下,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于是我们以这个“无我和我见”的矛盾为基础,重新建构了我们的理论模型,那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回归疗法模型。

此后,我们在实践中一点点验证这个模型,惊讶地发现这个模型的效果有时甚至会超过我们对它的期望。就好像我作为将领,派一个侦察兵去刺探一下敌军司令部的情况,结果这个士兵回来的时候,直接俘获了对方的司令。这让我们对这个模型有了信心,从而敢于给它命名为“回归疗法”。

更诚实地说,这个模型不仅仅是一个模型,它更多的是一个灵感、一个洞见。我们发现似乎从这里开始,我们可以把更多更多的事情想清楚——就像某个故事中,某个人发现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很奇怪,所有的事情中都有不能解释的地方。后来他突然知道了一个关键的秘密。然后,一切都可以清楚了。回归模型也是这样的一个关键。我们似乎可以从这里打开一扇门,然后通向对所有心理问题的一个整体的领悟。一切心理都在其中得到解释,一切情绪问题、思想、人格以及人生的意义,都可以被理解。因此我们用自己的理性去追随这个灵感,让它指引我们,经历古今所有的悲欢,理解每个几乎不可理解的人。是的,我们推演,而不仅仅是总结经验。我们相信当我们从恰当的前提开始,理性会带我们到正确的方向去。心理学中有太多的资料收集,以及统计,但是推理太少。我们相信测量,但是忽视思考,实际上测量可以告诉我们现实是什么样,而思考才可以告诉我们现实为什么是这样。

曹昱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她顽强地试图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心理发展路径中的细节都全面地整理出来。而我更喜欢“跳跃”前进。这可能是我们一起工作时所遇到的最大困难。直到我们写了10000多字的“最简提纲”之后,我才说服她暂停她的那种精细工作。因为我们都同意,每百字提纲所说明的内容,展开后我们需要大概10万字来阐述。而现在这10000多字,也就是需要1000多万字所描述的内容,只是心理发展的几条主线中的一条。而在我们的余生写上4000万或5000万字,并且再通过培训去教授它们,示范用它们作为心理咨询的方法,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然后我开始简化,把这个模型变成一个正常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