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章 让真实的自我在安顿中欢愉,或是始终伤感流离?(1 / 3)

《红楼梦》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2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2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quote_content\":\"《这条小鱼在乎》reference_book_ids\":[7174739573791001612]}],\"2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2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海的女儿》reference_book_ids\":[707043869092063130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红楼梦》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是多么脆弱,又是那样顽强。因为脆弱,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为顽强,我们都有面对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能力。只有了解和勇敢地接纳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快乐、自信和力量才会如同种子在心灵中生出花来。

了便是好

心理疾病的起因,都是“未完成”

《红楼梦》一开始,写甄士隐女儿被拐,家被火烧光,投奔岳父,岳父又势利,于是他便得了我们称之为抑郁症的心理疾病。当时还没有心理医生可寻,他只好忍耐。这天他上街,偶遇一跛足道人,听那道人自言自语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甄士隐听了,便迎上去说:

“你满口说些什么?只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如果听到了‘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名叫《好了歌》。”说也奇怪,听了这些怪话,甄士隐的抑郁症竟然不药而愈。

数百年后,生活在遥远的欧洲和美洲的心理学家,在进行心理治疗时,竟然也发现了和跛足道人相同的原则: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格式塔疗法创始人皮尔斯指出:心理疾病的起因都是一种未完成。如果有一个人怨恨他的父亲,却不敢当面指责父亲,这就是未

完成。它将会使这种怨恨越积越深,会毒害这个人的心灵,进而还会使他处理不好和与他父亲相似的人,如老师、老板、领导的关系。这种怨恨会像一条饥饿的蛇死死地缠着他,使他不能解脱。如果有一个人爱某人,却埋在心里,这也同样是一种未完成。这段爱也会越积越重,成为心理负担,并且妨碍他以后的爱。如果一个人悲伤却没有痛哭过,他会时时在想着去哭。同样,当一个人渴望金钱而未能富裕时,他的心灵会被金钱缠绕而不得安宁,因为在金钱上,他有件“事”未完成。

完成就是了结、了断,就是“了”。

未完成就是“不了”。不了,人就会时时念之,就会有烦恼,就会有情绪困扰和心理疾病。“了”了,人就可以把这段“事”放下,就可以不被纠缠,就可以轻装上阵而面对现在的生活,了便是好。

每当我们有了一个愿望,就会投入一股心理能量去追求它的实现。如果愿望实现了,这股能量就被消耗了或消散了。但是,如果愿望遭到阻碍,这股能量就会淤积,成为泛滥成灾的根源,也成为破阻而出的动力。遭阻,就是不能“了”。

心理治疗就似疏导河水,让它“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在治疗时就是让患者回忆过去创伤性经历,宣泄淤积的情绪。通过倾诉,将淤积的心理能量得以消耗掉或释放出来。心理学家赖克引导患者通过发怒、哭泣把过去没有表达的愤怒和悲伤尽情表达出来。当人能倾诉、能哭泣了,就会觉得“好多了”,因为至少他对情绪表达了,在情绪表达上“了”了。

格式塔疗法让患者想象空椅上坐着人,如果他怨恨父亲却没有说过,让他想象空椅上坐的是父亲,让他对着“父亲”说话,说出他心中的怨恨。当他说够了,他的心愿就完成了。“了”了,于是他也就放松了。虽然想象不是事实,但是如果想象得栩栩如生,却可以得到真实的效果。与想象中的“父亲”说话,虽然不如和真父亲说话,但也可以让淤积的心理能量从“渠道”中流走。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是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河水淤积”问题的。他宣称世人所追求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的,无意义的,不值得去追求,从而使心理能量不再向目标放送积聚,如同在上游切断水源,河水自然不会淤积了。

如果我们在街上任意问一个人,问那匆匆忙忙走过的千百人中的一个,看他有没有什么未了的心事,我想肯定会有。那么请告诉他不要把心事埋在心底,不要以为恨可以像尸体一样被埋葬,也不要以为爱可以像金银一样被收藏,所有不了的心事会在心里呼喊,会像种子一样发芽生长,越长越大,了结它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心愿有可能实现,就实现它。如果不能实现,就想象它,向别人倾诉,让自己痛哭。把种种心情发泄在日记上,这也是“了”。当一切心结都已了结后,就可以以儿童一样纯洁的心面对这个世界了,就可以忘掉过去,让困扰纠缠你的情绪如过眼云烟。

为自己活

要有为自己而活的勇气,和看见自己需要的智慧

我拿起心理咨询中心的电话,听到一女子一声幽幽的“喂”,我已知道,又是一个忧郁的人。

据我所知,这个女子似乎本不该忧郁。她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好的工作,有远超一般人的高收入,家庭生活平静安宁。但是忧郁却如虫一般日夜啃食着她的心灵之树,使正逢好年华的她日见枯萎。

我约她来面谈,她来了。整洁庄重的服饰,得体的举止,连说起自己的烦恼时,也不曾有失态的表现。

我用意象疗法,让她想象一幢房子。她说:“我似乎看到了一座房子,是西式小别墅,红色屋顶,雪白的墙壁,是木头的墙,很美,屋外是一片绿草地。”

我说:“想象你走进这房子,看看屋里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屋子里一片漆黑,到处是灰。”是的,这就是她的心灵。从外表看,她有幸福的家庭,有成功的事业,一切都像想象中的那座房子的外观:白墙红顶,坐落在绿草丛中,让人羡慕。而内心中的她,却是“一片漆黑,到处是灰”。

“为什么你会是这样呢?”我问她,“说说你的生活经历。”

她告诉我,她是长女,从小很听话,父母要她学习她就学习,要她考大学她就考大学。工作后,她也很能顺应外界的要求,当需要在工作上努力表现时,她踏实地工作;当人们重视财富时,她也成功地赚到了钱;该结婚时,她就结了婚……该做的事她都做好了,该得到的也都得到了,她不明白,她为什么感到不幸福?

我问她,她生活中最喜爱的是什么?

她回答说:“说不出,读书是为了顺应父母的期望,赚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就连结婚也不是有什么激情,而是因为男友的追求。”

这就是她的问题所在,这就是她忧郁的原因。她为父母活,为领导活,为丈夫活,为社会活,却从没有真正地为自己活过,难道还不值得为之忧郁?

心灵知道,外在的成功和外表的幸福犹如蜡制的苹果,好看却吃不得;犹如她想象的那座房子,外表虽美内部却是黑暗和灰尘。

我把这些道理告诉她,她叹息说:“是啊,我从未为自己活过。 ”但是她对为自己而活却有些害怕:“做我想做的事,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万一我做的事不道德怎么办?”

不曾为自己活过的人都是不敢为自己活,怕使亲人失望,怕周围的人反对或轻视,因此他们才只能做别人让他们做的事。

我鼓励她拿出勇气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

如果你深入正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必须要做的事会带来和人的新的冲突,那也要这么想:我要为自己活,我不能完全顺从别人的要求。

尽量不伤害别人,这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需要,因为那将会伤害自己。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为什么总要屈己从人呢?

长期压抑自身需要的人,往往很害怕自己会有些不可接受的坏的需要,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说到这个问题,一个朋友说:“假如我需要上街去随便杀人,难道我也可以去杀吗?”当然不能。但是,杀人真的是内心的需要吗?如果你想上街随便杀人,那很可能是你心中积累了一股怨气无处发泄,这怨气也许来自老板,也许来自亲人。其实,你真正需要的不是杀人,只是发泄怒气而已。

因此,要为自己活,不仅要有敢于为自己活的勇气,还需要有看到自己内在需要的智慧。

我让她直面自己的心灵,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得不到答案。她说她从来都是揣摩别人想要什么,却从来不曾问过自己想要什么。

我采取了其他心理学技术,帮助她了解自己。她的“自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放弃自己的要求,如同一棵长久见不到阳光的小树一样,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出新叶的。

过了几天,她来电告诉我:“我知道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就只是这个?”

“是的,我以前曾这样做过,但是我认为那是浪费时间。现在我为自己做了,我感到心情好多了。”

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多少痛苦的人,不懂得做这件简单的事:为自己活。

你知道谁是你的母亲吗

像母亲般关怀滋养我们的人,是心理母亲

“除了身世不明的人,谁都知道母亲是谁,还用得着问?”一个人回答。“怎么,难道我不是我妈亲生的?”另一个人惊讶地反问。“开什么玩笑,当然知道。”另一个人很有点不满。

这是我在问“你知道谁是你的母亲吗”这个问题时,别人的回答。是啊,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但是我想问的问题是:“你心理上的母亲是谁?”

心理上的母亲,不一定是实际的母亲,是指在心理上起到了母亲作用,符合我们潜意识中母亲形象的人。

我们潜意识中,母亲是一个无条件关怀着我们、保护着我们、滋养着我们的人,谁是这样的人,谁就是我们心理上的母亲。

我知道一个家庭中的一个母亲,她的性格比较任性、不成熟,并且在小的时候被父母宠惯,在结婚后被丈夫宠惯,所以虽然年纪已经 50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还是很幼稚,而且她什么事情都不

操心,只知道玩,出去跳舞、练武术、学气功,对社会中的事情更是天真无知。但是恰好她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的心理却很成熟,处理事情很有分寸。所以一旦家里有什么事情,母亲很容易惊慌失措,每当这个时候,两个女儿就会出来处理问题,安抚或安慰母亲,哄她高兴。有的时候,做母亲的太任性了,女儿也会训训母亲,而这个做母亲的也就乖乖地听话了,这样女儿就会用一点好吃好玩的东西给母亲,作为安抚。两个女儿都说过,我们好像是妈妈的妈妈。在这个家庭中,母亲实际上是心理上的女儿,而女儿反而是心理上的母亲。

心理上的母亲可以是任何一个人,而且随时可以变化。有的男人遇到了一个很贤惠的妻子,在他疲劳烦恼的时候,妻子耐心而又体贴地照顾着他,丈夫有时甚至在妻子面前也可以像一个小男孩一样耍赖,而妻子也可以接纳,实际上妻子就是丈夫心理上的母亲。有的女人找到了一个模范丈夫,她在他面前使小性、撒娇,就像一个小女孩,而丈夫就像一个母亲,这时的丈夫就是心理上的母亲。

心理上的母亲也可以由其他关心体贴你的人充当,姐姐、大嫂、学校的老师、单位中的长者,都是可以做“母亲”的。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知道,谁是你心理上的母亲。

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变得很小,大概只有不到 1米高,想象你感到很疲倦、难受、饥渴,好像是经过长途跋涉,或者是有病在身,你蜷缩在一个寒冷的硬板床上,身上的被子也很破。你闭着眼睛,又难受又害怕。这时,有人走进了屋子,她给你盖上了暖暖的被子,掖了掖被角,用手摸摸你的额角,然后喂你喝了热汤,告诉你不要害怕……,然后想象你看清了她的脸,她也许是你真实的母亲,也许是另一个人—她就是你心理上的母亲。

你心理上的母亲是谁,就意味着你和她的关系中有母亲和孩子的成分。

母子关系不只是生物的关系,更多的是情感的关系,心理上的母亲是你所依恋的对象,你对她也许会有不满,但是你离不开她。

夫妻双方,如果你是对方心理上的母亲,那么你要有警觉了。比如妻子,在心理上不妨有时做“母亲”,但是有时也必须在心理上是“朋友”“爱人”,或是“女儿”。如果妻子总是扮演心理上的母亲角色,而压过了她本来应该有的主要角色爱人,则这对夫妻的关系是不够好的。丈夫会显得幼稚,没有男子气,妻子会感到情感不满足。在这样的关系中,双方应该有意识地减少妻子扮演心理上的母亲角色。反之也一样,如果丈夫成了妻子的心理母亲,久而久之,丈夫比较容易有外遇。

少数人在刚才的想象中,很难想象出一个母亲,甚至可能很难想象出一个这样关心照顾自己的人,这说明他们在生活中非常缺少关爱。这样的人是不幸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有一个“母亲”,否则,他的心理会枯萎,会缺少安全感,会产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如果你不幸是这样的人,可以不妨先想象出一个母亲来,比如,想象一个像观音菩萨一样慈祥的女性,想象她像母亲一样在照顾你,安抚你。这样的想象,对你的心理建设也是很有好处的。

你的母亲,就是你心灵的家。

你和神不一样

忍耐小小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者才能真正活轻松

有一个故事。一个丈夫有幸娶到了一个极为美丽的妻子,妻子唯一的不足是有一块小小的胎记。一开始他还没觉得有什么,但是后来他越来越不能容忍这个不美的胎记。他越来越注意这块胎记,甚至不再注意妻子的美。他总是在想,假如没有这块胎记妻子会多么完美。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个丈夫正是外科医生,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术去除这块胎记。

但是,一动手术才发现,这块胎记的根子很深,于是他决定深挖,再深挖……后来,挖得很深,胎记的根子挖掉了,但是他的妻子也死了。

这个丈夫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只有神才可能是完美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追求完美的人,或者是追求自己的行为的完美,或者是追求让配偶完美。在一开始,追求完美者会得到一些成功,因为他们的努力,他们可能会表现优秀,但是,因为完美是没有止境的,他们会感到越来越累。

有一次我做心理咨询,来访者说他压力很大,没有一分钟的空闲。我说:“假如我用心理学技术,让你在六小时干完八小时的工作,剩下的两小时你要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做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完美。”

所以,完美主义者最后总会有不堪重负的一天。

完美主义者是不容易被说服的,一是他们认为“我们应该追求更好、更强”,二是他们认为追求完美虽然很累,但是“这样会使我们更成功”。当然,我们可以讲很多道理说明追求完美的害处,但是没有用。因为,虽然他们在道理上也可能同意我们的意见,在感情上却接受不了“不完美”,仿佛在他们心里有一个人在说“你应该完美”。这个心里的人就像传说中伊甸园里的那条蛇一样,总用一个“完美”的幻象诱惑着人。

隐藏在他们心里的这条“蛇”,实际上是他们心理的情结。

心理学分析表明,追求完美实际上是心理的一种症结。它形成的一个原因是:童年时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对子女行为过于苛求,批评过多。子女为了让父母满意,就形成了追求完美的习惯。即使到了成年,这个潜意识中的习惯还是根深蒂固。

完美主义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内心缺少安全感。有的人在潜意识中,感到只有做得十全十美才可以安全。这些人最容易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好胜心强。追求完美的行为如果严重,甚至会产生心理学称为“强迫行为”的症状,比如严重洁癖、忍不住想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反复检查门锁等等。

因为追求完美是心理的情结,所以不是讲道理可以说服的。如果你不幸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会发现每当你对自己说出一个不应该追求完美的理由,你的心里就会冒出来好几个应该追求完美的理由。这就是你潜意识中的情结,它像伊甸园中的蛇一样能言善辩。

一个戒烟的人会发现自己心里冒出来很多不戒烟的理由,一个正在减肥的人会发现自己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劝自己多吃一点东西也无妨。同样,在你试图想改变自己的完美主义时,心里也会冒出很多说完美主义好处的理由。而你如果真的决心戒烟,你用不着多想什么,只要坚决地不吸烟,过一段时间,烟瘾消失了,那些吸烟的理由也自然烟消云散了。同样,你如果想改掉完美主义,就坚决地放弃完美追求,忍耐一些小小的不完美。忍耐是痛苦的,就像戒烟一样痛苦,但是等你戒掉了完美主义这个坏习惯后,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会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别人”就是你自己

想象中的“别人”,都是自己的反衬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一个收费很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许多人花很多钱来做心理咨询,却不谈他们自己,而总是谈“别人”。

“别人都一天到晚快快乐乐,没有烦恼,只有我活得这样惨,医生,你救救我吧。”这是抑郁的来访者经常和我说的话。

“别人都没有事情,可是我一到考试前就紧张得要命,睡不着觉。”这个来访者是因为考试焦虑而来咨询的。

“别人抄都没有事,怎么倒霉事偏偏让我遇到了!”这是一个因考试作弊被处分的大学生。

如果我是一个外星人,根据他们的叙述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别人”真是很幸福,他们从没有烦恼,没有病痛,没有灾祸;他们从不会紧张,不会焦虑,更不会失败;他们相貌美丽,不需减肥;他们运气奇好,作弊违章都不会被发现。“别人”当然不会有心理障碍,因为他们几乎可以说是“万事如意”的人。

虽然这些“别人”得天独厚,但是,似乎他们的为人并不怎么好。

我的来访者经常会说起他们的劣迹。“别人都欺负我。”抑郁的来访者说。“别人都是那么势利眼,而且总在背后找我的毛病。”难怪他的人际关系很差,因为他身边都是小人。

“别人都瞧不起我,用轻蔑的眼神看我。”这个来访者是社交恐惧症,他还相信别人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就是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心中正在想坏念头。

“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好像也就是“别人”的意思,而这个古代独清醒的诗人投水而死了。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他人是地狱。”“他人”当然是“别人”了。从来访者的叙述来看,这些“别人”的确是像地狱一样邪恶。“别人”真是这样子的吗?客观的、理智的观察者当然会说“不是”。

抑郁者往往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但是客观的、理智的观察者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比他们更倒霉的人多得数不胜数。有些抑郁者的生活甚至被别人羡慕着,他们比别人更有钱、有更好的工作;别人也不是天天都快快乐乐地生活,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不顺心和忧愁。

别人的运气也并不是总那么好,作弊违章被抓到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数以万计。别人也常常得病,所以在每个医院里才有许多的人。而且别人也有心理疾病,所以才有许多我这样的人做心理咨询师。

别人也并不都是那么坏。别人不都是小人,也不会都兢兢业业地找你的毛病,因为他们还要花很多时间为自己谋生,哪里有时间总注意你呢。

为什么在有些人眼中,“别人”会成为那个样子呢?

是因为你自己的想象。

一个人想象中的“别人”,和真实社会中的别人关系并不大,而是和这个人自己的心理关系密切。人有两种相反的需要,一种是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证明自己和别人一样;另一种是找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点,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由于有后一种需要,想象中的“别人”,往往就是和想象中的自己的对比,是自己的反衬。如果说在想象的世界中,自己是画面上的主人公,“别人”就是画面上的背景。越是在情绪化的想象中,别人就越是起到“背景”的作用。在一个人的想象世界中,“别人”这个形象的作用就是衬托“自己”的形象,因此“别人”是和“自己”刚好相反的。

自己忧郁,就会想象别人快乐。别人的快乐可以更明显地衬托出自己的忧郁。自己胆怯,就会想象别人有侵犯性,别人的侵犯性让自己的恐惧有了正当的理由。自己是天使,别人就是地狱,别人的邪恶正可以让自己的受难者形象更为高大。

“别人”是谁,如果你问我,我会回答说:“别人”不是别人,别人就是你自己。正像一句古话所说,境由心生。别人也是你自己的心所造出来的。你有什么样的自我形象,就会创造一个与这个形象成对比的“别人”的形象。

因此,只要我们改变了内心中的自我形象,“别人”也就会改变。当你自己不把自己当作胆小鬼,别人的眼睛也就不会咄咄逼人了。

“别人”就是你自己,“别人”并不是别人。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不必过多地责备别人,不要怨天尤人,因为你的烦恼,归根结底要自己负责。这不是坏事,我们自己能负责,也就意味着我们自己

能控制,意味着我们自己能有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减少和消除自己的烦恼。

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真实的别人。不要用自己的想象去歪曲他们。当你发现,“别人”并不都快乐的时候,你也就会发现,你自己也并不总是倒霉。当你发现,“别人”不都是小人的时候,你也就会知道自己也并不总是受害者。也许是自己做人的方式不够好才遇到了问题。

当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爱、自信和智慧的时候,我们会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耶稣说要“爱邻如己”,实际上耶稣真正的意思是,我们要爱自己,因为邻人就是我们自己。

魔鬼是化了装的天使

心理障碍,为你提供了发现自己的机会

我有时会对来做心理咨询的人说:祝贺你有了心理障碍。对遇到了不顺利的人说:你遇到了一个好机会,千万不要白白放过。

这听起来仿佛是一种嘲笑,所以一般我不轻易说,但是在我自己心里,我真的感到心理障碍是一个祝福。

心理障碍可以提供一个机会,一个让我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心理障碍把我们过去不引人注目的小弱点放大了,迫使我们改变自己。在挣脱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经历了锤炼,所以在心理障碍解决后,我们不是仅仅“像过去一样健康”,而是比过去还要健康。

破房子遇到了雨天,是房子的心理障碍,但是正是它让我们知道了房子哪里漏水,如果堵住了漏洞,那么雨过天晴时,这座房子会更加“健康”。

当然,很少有人知道怎样面对心理障碍和挫折,也很少有人能够利用心理障碍或者挫折而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除非他经历了一次成功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有过这样的例子。

一个女孩从小生活很顺利,自己也很优秀。长大后顺利考上了名牌大学,然后又被保送上了研究生。往往才女不美丽,可是这个女孩却偏偏是才貌双全的美才女。往往美女嫁得不一定好,但是她的丈夫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她的生活似乎是由鲜花塑造的,她的笑容似乎永远灿烂,她感到一切都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