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章 让真实的自我在安顿中欢愉,或是始终伤感流离?(2 / 3)

可是后来变了,“快乐的乐章演奏完了,低沉的音调中,‘魔鬼’来了。”她说。

丈夫心脏病突发而死,据说,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且企业多个项目失败,负债累累。在他去世前的晚上,他一切照常。半夜,她隐隐约约听到他叫她,但是她困了,懒得理他。第二天早晨,她醒来,他已经没有呼吸了,一瞬间她非常地恐惧。

她从此失去了睡眠,她没有一天不失眠。3年多,1000多天,每天她的睡眠时间不超过 3小时。好不容易睡着后,她也会突然惊醒,心怦怦地跳。或者她刚刚睡着就梦见他,每次都是魔鬼一样可怕的样子。

在咨询中,她感到很自责,她说如果她知道会这样,她本应该在他叫她的时候醒过来,也许她还可以救他。她说“他做了鬼会来索我的命,因为我没有救他”。她说她不可能再爱别人了,但是他在她的心中也不再是一个可爱形象,他很可怕。

她是一个基督徒,虔诚信仰上帝,她祈祷上帝帮助她,但是上帝似乎也遗弃了她。她对心理咨询也没有抱什么希望,她说:“只有上帝能救我,但是,他似乎听不到我了。也许是因为魔鬼来到了我身边吧。”

我帮助她理智地思考,让她领悟到,她的自责是不合理的,因为她不可能预见到丈夫会心脏病突发,她也不知道他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从不对她说这些),在困倦时听到丈夫叫而没有答应也是常见的现象。我让她理解,自责背后是她的一种幻想。幻想自己听到了丈夫的叫声,醒了,及时去了医院。幻想她可以不遇到这个灾难。

我用种种方法,让她在心理上放弃这个幻想,放弃“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思维,接受现在的现实。她很悲伤。然后,我从她的信仰谈起。我对她说,你把上帝看作是一个万能的,而且非常溺爱你的父亲,他不应该让你受一点点苦,应该满足你的一切需要。但是人必自助而后才会有天助。假使有一个“在天的父”,他也不应该是一个溺爱的父亲,而应该是一个懂得怎么教育孩子、锻炼孩子的父亲。你不要怀疑他,你应该想想他给你这些苦难是为了你好,你可以想一想他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相信,一个人遇到什么样的命运,偶然中实际有很多必然。丈夫突然去世,对她是一个偶然,但是她之所以会感到这个事件如此突然,是因为丈夫在压力很大的时候,没有告诉她。而丈夫之所以不告诉她,是为了不让她紧张,因为她“从小是被宠大的,经受不了这些紧张”(她丈夫和朋友说的话)。命运中出现的事件,和她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我对她说,假如这个灾难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是什么?

当时她没有回答,回答这个问题是在经过长时间咨询后,她已经奋力战胜了恐惧,战胜了自己依赖的欲望,变得很独立。那时她回答说:“如果没有这个事件,我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受宠爱的孩子,永远不会真正独立;而且,我也不会懂得珍惜别人、关心别人……我过去对丈夫的去世一是害怕、二是自责,而另外还有的是一种怨恨,仿佛怨恨一个抛弃了妻子出走的丈夫。也许就是这种怨恨,使我在梦里把他梦为魔鬼。但是现在我感到他的去世仿佛是他为我做的一个牺牲,我感到他是一个天使,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也是为了我的心灵成长而离开我的。他离开我,是让我学习自立。我感到他的眼睛仿佛在天上关心地看着我。我爱他,感激他。我比任何时候都爱他,但是我也知道,现在我已经可以去爱另一个人了……”她还说,“我现在意识到过去的我有一种傲慢,一种幸运者的傲慢,我实际上对其他痛苦中的人没有真正的关心。而经过这一切,我改变了,我不那么傲慢了。我知道了人是多么脆弱,人的心里是多么孤单,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关怀。”

“我是不是可以把你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我问,“不说你的名字,你知道,你的故事可以让人们相信痛苦、灾难和心理障碍都是有意义的。即使是你遇到的这样的情况,也有它的积极价值。”

“可以,”她说,“告诉别人,有时,魔鬼是化了装的天使。”

不敢抛弃的烦恼

勇敢面对真正的问题,才不会被莫名其妙的烦恼缠身

我们有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人们都想要快乐幸福,不想要痛苦烦恼,但是如果认真地观察人,就会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人往往是那么紧紧地抓住痛苦烦恼不放,仿佛小孩子抓住母亲的手一样,仿佛财迷抓住钱一样,仿佛落水的人抓住救生圈一样。

于小姐就是一个例子。

来做心理咨询的于小姐,相貌虽然说不上百里挑一,但是也很不错了。江南女孩子的苗条秀美,整齐端庄的白领服饰,五官端正……不过在这一点上,她和我的看法显然不同。

“你注意到了我五官的缺陷了吗?”她问。“没有。”我老老实实地回答。“我的眼睛一大一小。”她说,“这件事让我烦恼了好些年了。”

我仔细看看她的两只眼睛,的确稍稍大小有异,不过差别很小,实际上如果仔细去看,大多数人的眼睛都是大小稍稍有一点差异的,所以她的眼睛应该说完全正常。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自己两眼大小的差异,经她一提醒,我发现我的两只眼睛也是大小不同的。我让她看我的眼睛。

“那么,你看东西时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她问。“会有什么影响呢?”“也许会影响看书。”她说,“我总在想,大的眼睛和小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也许是不一样的。”

她告诉我,她是一个公司的职员。她总是担心眼睛大小的差异会影响视力,在看书或其他用视力的时候,她就会注意感觉“两只眼睛的感觉”,看两只眼睛的感觉“是不是相同”。这样,她看书的效率大幅度下降,看一页杂志对她来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她曾经找过眼科医生,医生反复向她保证她的眼睛完全正常,为了让她放心,还对她的眼睛做了详细的检查。她也知道按道理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她还是没有办法放弃“眼睛大小不同会影响视力”这个想法。

她也找过几个心理咨询师,大家用各种方式试图让她接受这个基本的道理,眼睛大小和视力无关,只要瞳孔没有被遮住,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她也完全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一直忍不住这样想。

我们可以说她有心理疾病,因为她的想法很少见。但是实际上,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过这样的想法。一个观念或念头让自己痛苦烦恼,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放弃它。虽然我们知道这个想法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自以为我们的思想是自己的,而实际上它完全不像是自己的,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它。它的行动有它的目的,这些目的是我们不知道的。

于小姐的心理病史就显示了这一点。

她说早在她结婚前,她就有一段时间总要想眼睛问题,恋爱和结婚时,生活很快乐,这个问题也一度消失了。近期,她和丈夫逐渐产生了很多矛盾,她比较任性,丈夫在婚前对她百依百顺,但是在婚后就不同了。她感到丈夫好像要为婚前吃的苦头而报复她一样,对她的态度越来越不好。工作中她也有许多压力,比如正面临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有些书需要读,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心理的问题又出现了。她又开始想眼睛大小的问题,以至于无法读书。

她的父母和丈夫对她想“眼睛问题”很不理解,认为她是没事找事,而对她心理分析的结果表明,她认为眼睛有问题的确是在没事找事,但是这种没事找事是有心理意义的。实际上,她反复纠缠在这个无聊的“眼睛问题”上,是为了让自己不去想其他问题。眼睛问题固然让她烦恼,但是比起其他问题,这个烦恼还比较小一些。

所谓其他问题,对她来说,一个是她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本希望自己考上好大学,结果没有考上大学只读了一个大专,这是她自己不敢去想、去面对的,一想就会非常烦恼失望;另一个是她对婚姻的不满意,她本希望找一个高学历的丈夫来补偿自己的不足,但是丈夫的学历比自己还低,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不令自己满意;还有就是她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就期望也很高,但是在她内心中,她怀疑自己不能做到像自己期望的那么好。

如果她关于“眼睛问题”的烦恼消除了,不再想眼睛问题,她就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烦恼更大更难于承受。她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婚姻正濒临破裂的事实,也不愿意面对自己在工作中不可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样子这个事实,所以,她的“眼睛问题”实际上是她无意识中找到的一种回避这些问题的手段。一天到晚纠缠在眼睛的大小上,她就没有时间去想学历、婚姻和工作压力。这是一种逃避。她不敢抛弃这个痛苦烦恼,因为眼睛的痛苦烦恼是回避更大的痛苦烦恼的唯一方法。

所以我们的心理治疗就是抛开“眼睛问题”,鼓励她、支持她面对生活中真正的难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一旦解决了这个难题,眼睛问题就可以不药而愈了。回避问题虽然可以一时减少心理压力和焦虑,但是问题依旧存在,给她的压力也依旧存在。

我们都有一些烦恼,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自己的内心,这些烦恼是不是也是一种回避其他问题的手段呢?是不是也是缓解焦虑的手段呢?也许别人说你很苗条了,但是你自己还总是觉得体形不够好,终日为减肥烦恼;也许你为了脸上的小小雀斑而烦恼;也许你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烦恼。

如果你无法抛开这些烦恼,那么你可以仔细想一想,这些烦恼是不是你回避其他问题的手段,你的家庭婚姻和事业是否才是你真正的压力和烦恼来源。你可以鼓起勇气面对你真正的问题,不要回避—真正的问题看起来难解决,实际上是可以解决的。家庭关系可以调节,工作方式可以改变,而你为了逃避真正问题而制造的假问题:眼睛一大一小,身体还是偏胖,或者脸上有小雀斑,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美女的心有什么不同

请把美貌兑现为一颗快乐、善良和自信的心

有人问我:美女的心和丑女的心,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真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之所以过去这方面研究比较少,实在是有一些特别的困难。主要的困难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都是人。

如果是男人,往往好色。一见美女,目眩神移,顿时失去客观评判能力,就得出结论说:“美女一般来说心理状态比较好。 ”心理学中把这称为“光环效应”,对美女,他们的评价往往偏高。

也有例外,假如是吃不到葡萄的男人,或者假道学,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美女往往庸俗浅薄,反倒是丑女才‘心里美’。”

我也承认有的美女很浅薄,但是这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在美女中的比例有多少,比不美的女人中的浅薄者比例大还是小?这很难说。我们很容易高估“浅薄美女”的比例。因为,美女引人注目也引人遐想,所以一旦美女行为庸俗,也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实际上也许“浅薄美女”的比例并不大。

女性的结论更不可靠。自己比较美,大概都会同意“美丽的女性心理状态会比较好”,而自己不美的女性,自然愿意说“相貌平凡的女子心灵更美”,而且愤愤不平地说“男人不注重心灵,只知道贪图美貌”。

我也是人,所以我没有最后的结论,何况美女中良莠不齐,不美的女性中也是鱼龙混杂,如果比较美女和不美女性的心理健康、人格优秀者的比例,也没有什么意义。我只是把相貌可能对心理带来的各种影响简单介绍一些。

天生丽质的女性,生活处境和其他女性有所不同。

因为美丽,自然比较惹人喜欢。在小时候,班干部的相貌一般就比普通同学好一些,说明老师也喜欢“养眼”的学生。

幼年受到的喜爱比较多,就会培养出对人际交往的自信和喜欢,所以美丽的一个作用是增加了她社交的机会,增加了她社交的爱好,所以美女一般比较外向。

也许因为遇到的对自己好的人比较多,所以有的美女在内心中形成了一个“人大多是善良的”观念,如果是这样,她长大后就比较善良,心理健康。

但是,由于她们招人喜欢,别人什么都愿意帮助她们,因此有的美女形成了依赖性很强的性格,不够独立,而且因为什么都很容易得到,没有养成勤奋和学习的习惯,反而长大了不够聪明,这是很可惜的。好在不是所有的美女都会陷入这个误区。

还有的美女甚至恃宠而骄、自高自大,结果反而为美貌所害。

在青春期以后,女孩的性意识开始产生,身体也开始变化,美女更容易被男性注意。这时,相貌对女性的心理影响要看这个女孩的家教和过去的性格基础了。如果女孩家教比较好,则美貌对她很有好处,因为男性的爱慕是女孩自信的来源。而一个自信的人,心

理状态一般更乐观、开朗。如果女孩太贪恋男性的爱慕,并且把持不住自己,容易过早恋爱。太多时间用于恋爱,了解世界和自然的时间就会太少,这样她的综合素质会受到影响。

相貌不美,就有一点吃亏了。小时候被抱着出门的时候,过来逗你玩的邻居都比较少。以后,得到的关注也多不到哪里去。寂寞的人生,让她们更容易形成内向、自卑的性格。如果我们安慰她们说,“相貌并不重要”,那么我们绝对是最笨的骗子。

设想一下,一个美女撒娇,大家会觉得很可爱,但是假如一个长得很丑的女子撒娇呢?人们会觉得不可以忍受。古代越国女间谍西施大概有“心口疼”的毛病,经常皱眉头,有个可怜的东施小姐试图模仿,但是东施“天生丑质”,结果没有得到任何男子的怜惜,嘲笑她的话都成了成语。

在这样不好的心理环境下,有些丑女就会产生深深的自卑,而自卑,又可形成嫉妒、小心眼、敌意等不好的性格。俗话说“丑人多作怪”,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也有一些不太漂亮的女性,甚至丑女,知道在相貌上自己不足,就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修养才学,结果不仅不自卑,反而形成了待人谦和、体贴的性格,或者以气质的出色掩盖了相貌的不足,反而让别人感到别有风韵。她们虽然不漂亮,但是气质却让许多挂历美人相形见绌。

给你一大笔钱,对有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有的人却不会用钱,吃喝嫖赌,反而染上了艾滋病。美貌就是上帝给人的一笔财富,善用者就可以把它兑现为一颗快乐、善良和自信的心,不善用者就兑现为傲慢轻浮。所以美人的心和丑人的心会有什么不同,还要看这个人是怎么对待上帝赐给她的这笔“财富”。

女人扮嫩

掩藏年龄,是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

记得若干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青春少年,对女性之美还很无知。曾看了一部电影,女演员的年龄比女主人公大了不少,所以当电影里她欢快地跑向恋人时,看起来很滑稽,当时年少不懂事,我忍不住仰天大笑。

如今自己也是年过半百的年纪了,对女性担心红颜消逝,惋惜花季不长的心情,现在的我更可以理解了。生活中常常见到这类女性,分明她的年龄已是晚春,每天树上都有落红飘下,每天都是绿肥红瘦;分明她的一颗心已经历过好几番风雨,早已没有了少女的清纯,但是她们却仍要努力装出少女清纯的笑声,做出小女孩撒娇状。她们或穿学生时代的衣服,或故意以短裙袒露肌肤诱惑人。每当看到这些辛辛苦苦“扮嫩”的女性,我心中都感到她们的心里很累。

女人的年龄可以不告诉别人,但是不可能不告诉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性格上的变化都在告诉她们青春将逝。她们知道自己在渐渐变老,而且她们内心非常害怕变老,也正是这种害怕让她们死死抓住青春,想把青春留住。

但是青春是抓不住的,青春就像你手里的沙子,你抓得越紧,它就会越快地从指缝流走;青春就像树上的花,你不可能把它绑在枝头不让它落。“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是无可奈何的。她们拼命想抓住青春,结果反而使自己在别人眼中变得可笑。

实际上,她们也知道这一点,虽然她们会欺骗自己,徒劳地骗自己,相信自己年轻,但是在她们内心中,她们知道自己老了,也知道自己假扮年轻骗不了别人,然而她们没有别的办法,她们只能这样做。

有些人会告诉她们:“你不妨在穿着上、举止上更端庄些,更适合自己的年龄,这样看起来更和谐、更美。”但是这些劝告者的话在一百次中大概只会有半次有效。只因为那些女性不敢听从劝告。因为听从了这种劝告,她们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年龄,承认了自己已不是青春少女,她们对自己的欺骗就会被揭穿。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首流动的乐曲,当重新聆听它时就会发现,所有极度害怕变老、努力“扮嫩”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她们青春年少的时候,她们并没有真正享受青春,她们往往错过了最美的花季。也许是害怕冒险,也许是忙于事情,也许是情感受挫,她们的青春没有得到应有的快乐、浪漫、幸福,在她们的花季,她们没有充分地开花,没有充分地活过。

如果她们有过最美的青春,当她们树上的花瓣落下来的时候,她们会坦然得多。虽然也会惋惜,但是她们可以接受。然而她们还没有充分地活过,还在等待着以后的浪漫,却突然发现花季已过,可以想象她们有多么的恐惧。

我很懂得她们的痛苦,因为我已不是少年。但我也懂得她们的徒劳。她们不同于一般女性,一般女性依然有些怕老,所以要靠美容显得年轻些。如果把自己比作产品,一般女性只是在包装自己,让自己的外观更好些,而“扮嫩”女性则仿佛是卖假货,她们试图让人们相信一个虚假的“年轻女孩”存在;一般女性让人们看到的自己比实际更美些,但还是自己,“扮嫩”女性则想让别人看到一个假少女—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完全可以看得出她是在扮假。

她们错过了很多,如果她们徒劳地要抓住青春,只会让她们继续错过,错过她们的现在。过去的美已经过去,而现在的美正在现在。如果让过去的过去,不要错过现在的美,她们仍旧可以不必遗憾。

在一个女孩子 18岁的时候,她会认为一个 30岁的女人“老得不成样子”了,但是在一个 48岁女人的眼里,30岁的女人却仍旧是青春靓丽。如果在 30岁时模仿 18岁,她就会错过了 30岁时的美。而在她 48岁时,将无比遗憾地惋惜她的 30岁。

接纳现在,不错过现在,就会发现在晚春也有晚春的美丽。落英缤纷,绿肥红瘦时,有一种更醇、更成熟的美。不再像少女一样清纯天真,却会有岁月风雨带来的宁静、平和;不再有少女的娇羞,却会有女人的热烈;不再有少女的肌肤,却会有女人的风韵。如果说青春少女的面容是初放的鲜花,在鲜花一瓣瓣飘落的年龄,成熟女人身上的气质如同花的香气,花落留香,在花已杳无踪迹的时候,它的香气却仍然如故。比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在她们已经很老的时候,她们的芳香却依然沁人心脾。

充分享受今天,渐渐你就会忘掉年龄。过去有个叫孔丘的人—虽然是个男性—说过这么一段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我学习起来不知疲倦,高兴起来就忘了忧虑,不知道老之将至。如果你和他一样,每天生活得充实而又快乐,忘掉了自己的年龄,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反而是最好的美容方法。你的面容将闪烁光彩,快乐将使你无比美丽。

青春的性格就像一个女孩子,你越追求她,讨好她,努力抓住她,她越对你不屑一顾;反而当你不管她,只尽情快乐地生活,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的时候,她却会爱上你。

不担心失去青春,你真的会更美丽。

重现本来面目

时时面对真实自我,才不会被虚假面具侵占

我没有看过根据民间传说拍摄的电影《兰陵王》,只是听别人讲了讲情节,而这个故事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过了这么久,我还是忍不住要为它写下一点什么。

兰陵王传说是这样的:兰陵王本是部落中一个勇敢善良的少年。他相貌很俊美,不幸的是,他的相貌却成了他的障碍。在战争中,敌人轻视他。尽管他很勇敢,但还是没有威势,他失败了。苦恼的他想寻找一个新的面目,最后终于找到了,那是用神木刻成的狰狞的面具。他戴上了这个面具,成了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但是新的不幸又降临了,面具占有了他,他成了像面具一样残酷无情的暴君。他无法摆脱面具。

故事的最后,是他的母亲以死以血的代价才唤醒了他,使他摆脱了这可怕的面具。

原始的传说之所以很能打动人,是因为它所说的是人的心灵史,是自远古以来,一代人一次次经历的心路历程,因而它能唤起人们心中最深处的共鸣。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在每个人的无意识中,“容纳着从我们祖先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丰富财富。如果我们将无意识人格化,则可以把它设想为集体的人……掌握了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会做千百年前的白日梦。他经历过无数次个人、家庭、氏族和人群的人生。”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我们都曾有过兰陵王的经历,都体会过他的烦恼和痛苦,而且在今天我们仍旧经历着兰陵王的痛苦。一个主题,从远古到今天在一次次被重复。

表面上很奇怪的神话和传说,如果用心理学破译,实际上是对人类心路历程的写实。

当代每一个青少年都和他一样,天真纯洁,勇敢无畏,也和他一样,凭真实面目在社会中难以成功。于是戴上了面具,面具象征着一种伪装出来的情感。当代每一个青少年在刚刚进入社会时,都发现自己不可能完全表现真实的自己,而必须表现出某种样子,从而给别人一个合适的印象。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无形的面具。兰陵王的面具是凶狠的,也许当代青年的面具是谦和的,但是作为面具本质却是一样的。社会还在鼓励青少年戴另一种面具,这就是社会角色 —你是什么人,就要按这类角色的方式行为去做。

故事中,兰陵王的面具后来摘不下来了,他的面具像个水蛭一样附在他的灵魂上,他成了一个像面具那样的残暴的人。这象征着什么呢?象征着一个人长久地装扮成什么样子,扮演什么角色,就会被这个样子这个角色占据,他会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天长日久,渐渐他会没有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生活中我们不也常可以见到这类人吗?他们已变得如此“适应社会”,已圆滑到了如鱼得水的地步,他们如此自然地扮演他们的角色,以至于那好像成了他们的天性。他们会很成功,有名、有利,但是我们和他们自己都隐隐感到他们缺了什么。实际上他们缺的是本来面目。他们也许很谦和,因为他们戴的是“笑面面具”,但是和兰陵王一样,他们已失去了真的感情。

兰陵王传说中,他的母亲以生命为代价终于唤醒了他,使他恢复了本来面目。这象征着,让一个已戴惯面具的人恢复本来面目,

重新得到真感情很难。只有被亲人的强烈的爱触动,被强烈的痛苦(类似母亲死去)触动,才能突破“面具”这一屏障。摇滚歌手崔健唱道:“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给我点儿刺激,大夫老爷,给我点儿爱情,我的护士姐姐。”戴惯了面具,人就会“没有感觉”,

因为他的肌肤已经被面具盖住了。而治好“没有感觉”也要靠“爱”和痛苦“刺激”。但是,这一回归本来面目的道路是很艰难的。

曾经有个皇帝命令大臣写一部历史给他看,大臣写了一部几百卷的史书。皇帝嫌长,让大臣简缩。过了几年,大臣简缩到几十卷,皇帝还是嫌长。大臣又用了几年简缩为几卷,皇帝仍不满意,于是一简再简。最后,皇帝快死了,他让大臣用一句话写完人类的历史,于是大臣说:“人们出生,受苦,死去。”

历史的外貌千变万化,而其实质很简单,一代代人做的事实质上都差不多。用“受苦”两个字概括太简化了;但是仅用短短的兰陵王传说,却可以写出不知多少人的心路历程。

每个人都要面临兰陵王的难题:如果我们永远像孩子一样不戴面具,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会失败;如果戴面具,我们会成功,却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来面目和真情真感。也许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去战场时戴上面具,扮演自己的角色;回家后就摘下它来,恢复本来面目。

但是这样做也很难,因而我们需要时时保持警觉,要时时留一些时间,让自己面对真实自我,一定要常常真诚待自己的亲友,一定不要忘掉摘下面具来。不然,我们会陷入兰陵王的悲剧之中,失去本来面目。

冷漠是疾病

温暖别人,实质是在温暖自己

在心理学家看来,冷漠不是一种道德缺陷,而是一种心理的“疾病”。

冷漠是心理疾病,它的症状就是失去了人的正常能力:爱别人的能力、关心别人的能力、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感受的能力。失去了这种能力的后果不像盲人失去视觉能力那么明显,但是它的害处却不比失明小。盲人只是看不到光亮,冷漠者却是看不到爱,而爱是心灵的光明,有了爱,这个世界才真正美丽,值得我们去活。

冷漠的产生主要源于两种情绪:一是愤怒,当人有很多愤怒却压抑下去之后,就会转变为冷漠。例如,夫妻吵架久了之后,有的会转为冷漠:“我已经懒得吵了。”二是恐惧,当人受到伤害,而又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时,就会产生冷漠,就像多次挨打的孩子一样,麻木了。

我们社会的冷漠也是这两种情绪的后果:人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愤怒的事情,但是也害怕“多管闲事”反而会危害自己,所以变得麻木、冷漠。听到有的人救了人,结果反而被讹诈,人们不仅愤怒,而且也会害怕自己惹上这样的麻烦。这类事情多了,人们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失去了体会别人感受的能力,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

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麻木的看客”。上面所说的冷漠的原因,有一些是外在的。是的,在社会生活中肯定会有不合理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自己治疗自己的“冷漠病”的。我们自疗的第一步,就是自己担负起一份责任,让自己尽量在行为上不冷漠。在我们看到歹徒行凶时,至少去打一个报警电话;在我们看到有人落水时,至少找一根竹竿;在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至少伸一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