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章 用充满爱与了解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安宁从容(1 / 3)

《红楼梦》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或在陌生疏离中疲于奔命?

几乎没有谁真的需要别人出主意,他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别人的理解。理解源于了解。当你深爱一个人,在你心中,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他的快乐和烦恼就是你的快乐和烦恼,那时,你就会了解他。交际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心理学技巧,只要有足够的爱就够了。

先学会爱自己

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会被别人喜欢

社交训练班上,有人问我:“我怎么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尽管我学着赞扬别人,可是别人还是不喜欢我。”

当我回答说:“因为你的赞扬太像讨好了,不是由衷的。告诉我,当你赞扬别人的时候,你心里的感受如何?”她说:“我在心里讨厌自己,骂自己是马屁精。”

她连自己都不喜欢,怎么可能让别人喜欢她?她就像推销劣质产品一样推销自己,怎么会有推销成功的自信?

要让别人喜欢,首先自己要喜欢自己,自信自己值得别人喜欢。因为,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有可能爱别人。当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他内心中有一股怨气,使得他不会真心喜欢和爱别人。

所以我们的“自爱训练”,表面上与社交无关,而实际上对社交大有益处。

爱自己的第一步是训练爱自己的外貌。

面对一面镜子,你就可以开始练习。

也许你经常照镜子,却是在寻找自己的缺点,皮肤有点黑,眼睛有点小,嘴有点歪,身材有点胖等,那么现在开始绝不要挑任何毛病,一发现自己外貌的缺点就马上对自己说:“人不可能长得十全十美,我这个小小缺点不值一提,我还有好多优点。”

寻找你外貌的优点,用种种好听的话赞美自己。仿佛镜中的人是你的恋人,你在尽力恭维他。想象一下你是女孩,你的男朋友会如何赞美你,你就那样赞美自己,欣赏自己,并且告诉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我喜欢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

你也可以在无人干扰的地方躺下,感觉自己的身体: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让呼吸变得均匀。然后,回忆自己幼年的身体,想象自己的两只小小的脚丫,又白又嫩,想象自己的两只小手,想象自己天真的笑容,仿佛你就是婴儿。让这种想象保持一会儿,直到你有一些婴儿的感觉。然后,想象自己六七岁的样子,体会那时的身体。再想象十二三岁的身体。想象现在的你仿佛是一位慈爱的父母看着心爱的孩子。最后,在镜子里看着现在的身体并赞赏它。

当你已经懂得爱自己的身体之后,再安排一个无人干扰的时候,

“照心灵的镜子”。回忆自己六七岁时的心理,那时关心什么?喜欢什么?想些什么?再回忆自己十二三岁时的心理。过去的自己有幼稚可笑的地方,但不要懊恼,因为你那时年纪小,幼稚些是正常的。要看到自己在成长,懂得了许多过去不懂的事,也经历了许多事情,能力也提高了。试着赞扬自己在性格上、心理上的优点,不要多想性格的不足。如果想到了自己的缺点,告诉自己:“我还年轻,我一直在成长,今后还会成长变化,我会越来越优秀。”最后想想现在,现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信念,有哪些特点。再次赞扬自己,仿佛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这个朋友虽然知道你不是完美的,但是仍然喜欢和欣赏你。

那些从小就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做这个训练有些困难,因为他们不知道慈爱的父母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最需要做这个训练,因为他们一向缺少爱,自爱也最少。反复做几次,他们就会找到喜欢自己的感觉,而且会发现这个训练非常令人愉快。人人需要爱,这个训练可以给人爱。

最后,再找一个不被干扰的时间,完全放松,想象自己来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然后,想象看到了本质的自己。每个人的本质都比他的现状美好得多。科学家早已说过,人的大脑只用了5%,有很多聪明智慧没有开发出来。同样,人也有很多优秀品质没有开发出来。你可以更勇敢、更善良、更乐观。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独特的潜能,知道自己可以成为哪一种更优秀的人。想象未来自己变成这个样子。为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庆祝。

有一点需要说明,爱自己并不是连自己的短处都爱。我们要做自己的慈爱的父母但不是溺爱的父母。否则,爱自己的训练就会成了自夸自大的训练。

如果你认真做完了这些练习,就会感觉到自己对自己的爱,会感觉到喜悦和自信。这喜悦会使你更容易爱别人,和人交往也更从容。你会发现,别人也会更喜爱你。

古人说:自助者天助。同样,自爱者天爱。

学习感谢

好社交不仅需要技巧,更要有真情

你去过美洲原住民部落吗?

如果去过,你会发现,那里的人们有种习惯:喜欢感谢万事万物。他们感谢太阳 —他们心中的神 —给他们送来光明;他们感谢大地生长草木;他们感谢天空为他们降下雨水;他们感谢牛羊给他们鲜奶;他们感谢猎手带来猎物;他们感谢妇女采集水果……甚至临死时,他们还在感谢:感谢神带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

现代有些人变“聪明”了,他们认为不必这样时时感谢:太阳发光,土地生长植物,天下雨,这是自然规律,不必感谢。工人制造日用品,农民生产粮食,教师教我知识,医生为我治病,我都出了钱,也不用感谢。

我见过一个最“聪明”的人,他完全不知感谢为何物。他也常常会求助于朋友,他也会在口头说谢谢,但背后他却得意地说:“我有办法能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他们帮我也有他们的目的。 ”他认为自己很会社交。

另一个人仿佛很“傻”,他习惯让自己回忆别人对自己的善意,哪怕只是一点点,好让自己时时有感激之心,他说这是他的社交方法—他叫歌德。

究竟谁是真正的社交高手,我们只要看效果就知道了。美洲原住民部落的人虽然物质享受远不能和现代人相比,但是人际关系很好,生活很满足。“聪明”的现代人却感到人与人关系疏远、人情冷漠。歌德是公认的社交大师。而那个“聪明”人却无奈地发现他周围的人“都是些小人”。

社交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不懂得感谢的人对人是冷漠的,不论他有多少社交技巧,人们都会疏远他。懂得感谢的人则不同:在他眼里,周围的人都是那么善良美好,他愿意关心别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别人当然会喜欢。

不懂感谢的那些现代人错了。错在他们把自然当成一个掠夺的对象,错在他们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当他们这样想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对待别人,于是别人也自然这样对待他们,世界因此变成了地狱。他们看不到:工人农民工作时,不仅仅在想着钱,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产品对别人有用,这种对别人的心意值得感谢;教师教课时,不仅在挣钱,他也对学生有一些关心、喜爱,对此也应该感谢;医生治病时,更有对病人的关心,对医生的劳动我们应该付钱,而对他的关心我们也该感谢;朋友帮助我时,也许会掺杂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在帮助我,我就该感谢。

我们都难免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会想:“我记着别人的好处,不记他们的坏处,这不会吃亏吗?”实际上,这样做反而是最不吃亏的。因为,当你想着别人的好处时,你自己恰恰是愉快的;当你记住别人的坏处时,你自己是不愉快的。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学会感谢。

第一,我们可以每周一次,专门抽出一点时间来想想谁做过帮助自己、对自己有益的事,像歌德一样。

第二,我们可以在其他朋友处,谈论这个帮助过自己的人,谈论他对自己的帮助,尽可能讲得细致。这比仅仅在心里感谢别人强,因为讲出来是一种行动,行动对我们情感的影响更大,讲出来会使我们心里的感动增加。

第三,我们可以直接向对自己好的朋友表达感谢。表达感谢要具体,要讲出来对方的帮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人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超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这话绝对是真理,如果被帮助者懂得感谢,关系自然能更进一步了。

第四,我们可以感谢自然中的一切。感谢太阳照亮世界,感谢花的美丽,感谢草的柔软,感谢鸟的歌声……

在感谢别人时,正确的态度是很重要的。感谢必须出自内心,必须诚恳。友谊和爱的付出应该得到的回报是爱和感谢,而不是奉承,奉承是一种亵渎。

假如这篇文章使你更懂了感谢,变得幸福,不要仅仅谢我,要谢谢为这本书工作的一切人。

要感谢爱,是爱让我让你懂得了感谢,得到了幸福。

“未必如此”和“人难免会”

想处处有朋友,就要会说宽容的话

有些“聪明人”很难交到朋友,原因是他们对别人的恶习、缺点和无知有明察秋毫的本事。不幸的是,这世界上罕有完人圣贤,仔细看来人人都有一大堆毛病,所以他们难以有资格和这些“聪明人”结交。即使这些“聪明人”平易近人愿意与他们为友,他们也不大敢和“聪明人”接近。于是这些“聪明人”只好自叹曲高和寡、举世皆浊,成了孤家寡人。

人在十几岁时,往往很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发现老师的错误、成人的虚伪、同学的虚伪。如果你不过是犯青春幼稚病便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成了你性格的一个特点,就要小心了。

因为你只有尖锐没有宽容,尖锐就会变为尖刻,你就将成为一个不聪明的“聪明人”。

罗素说:“如果我们有魔力去透视别人的想法,我相信第一个结果是所有的友谊都将不存在。”因为“别人”心里肯定有些可恶的想法,所以罗素这么说是对的。但是如果你有宽容,你就还会有朋友。

我们往往害怕结交“牧师”一样高尚的人,宁愿亲近一些有毛病的人,正是因为这些人对我们较为宽容。

马克·吐温就是一个有毛病的人。比如,他爱说脏话,不拘小节而且有时笨得很,但是他宽容。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为死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烦恼,你瞧,我在这两个地方都有朋友。”也许正因为他的这一特点,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他。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你也许会说,你们心理学家教我们“如何了解别人”“如何看穿别人”,说懂得别人才能有朋友,这难道不是互相矛盾的吗?

其实,这并不矛盾,我们当然要懂得“如何了解别人”,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懂得这一点而不懂“如何容纳、接受别人”,我们就成了“至察”的人;如果我们两者都懂 —相信我,谁都想成为你的朋友。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宽容?怎样才能在发现朋友虚伪、自大、自私、贪心、嫉妒、背后说我们坏话、欺骗我们、愚蠢、固执……之后,还可以宽容接纳他呢?

培养宽容的品质,可以用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即时时用一些话提醒自己,这些话中最有效的就是“未必如此”和“人难免会”这两句。

当发现了别人的毛病时,我们要提醒自己:“未必如此。”

因为我们对别人的判断,往往只是根据表面现象,不一定准确。我们自以为“发现”了别人的虚伪、欺骗等缺点,而事实可能未必如此。提醒自己“未必如此”,可以避免误会别人,这样我们的行为也将更宽容。

古代鲍叔牙和管仲一同经商,分钱的时候管仲多拿了钱。一般人都会认为管仲贪心,但是鲍叔牙却说:“未必如此,也许他只是因为家里正好缺钱。”

很多年前在抗洪中牺牲的英雄高建成有过类似之举。他在部队做指导员,发现近来泔水缸里被抛掉的饭菜很多。别人批评说“新兵太浪费粮食”,高建成却说“未必如此”。调查结果是:炊事班做的菜太辣了,北方兵迫不得已才扔掉。

提醒自己“未必如此”,你就打开了进一步了解别人的大门。

在别人确实犯了错误或表现出缺点时,你应该说:“人难免会……”

我们心里有许多美德的标准:人应该公正,应该诚实,应该不自私,但是现实中的人难免会有达不到这些标准的时候。这就是人,人永远不是完美的。正是因为人难以时时达到美德的标准,美德的存在才有意义。美德是跳高架上的标杆,没有哪个运动员永远在标杆的上方。

何况人偶尔做了自私的事,并不意味着他这个人就自私;偶尔不公正,也不表示这个人就不公正。

对自己说“人难免会自私一次”“人难免会情绪冲动”,你就能接受这个现实,你的朋友不是完美无缺的,换句话说,你的朋友也是一个人,一个凡人。

把这两句话带在身边,那么没有人不愿意成为你的朋友。

不劝而劝

理解是最大的劝慰,用“意译法”劝人才见效

我们经常会劝慰别人。朋友越多,朋友对你越信任,你劝慰别人的机会就越多。

其实,最好的劝慰方法是不劝而劝,正如最好的战术是不战而胜,最好的教育是不言而教一样。这是一种极容易的方法,但会用这种方法的人却很少。

不战而胜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军事威胁、政治和外交压力让对方不战就屈服;不言而教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自己以身作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影响;不劝而劝当然也不是什么话都不说,只是不说那些一般劝慰的话而已。

不劝而劝的方法叫作意译法。

这种方法很简单,不论朋友是倾诉失恋的痛苦还是请你帮他决定是否离婚,或是谈到工作的挫折和烦恼,不论他说什么,你都只做一件事:不断地用你自己的话把他所说的重复说出来。也就是说,把他的意思翻译成你的话,不劝告他做任何事,不出任何主意。

这就是最好的劝导和安慰,运用得好,会显神效。

许多人不相信这种方法会有效,他们说,朋友找我是让我出主意来了,我只是鹦鹉学舌一番,有什么用?这些人其实有一个误解,实际上几乎没有谁真的需要别人出主意,他真正需要的不过是别人的理解。你如果用你的话重复了他的意思,并且准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他就知道你理解了他,这种理解就是最大的劝慰。

说到出主意,谁也不会像当事人那样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处境,所以谁出主意都有可能是出了不恰当的主意,只有他自己才能做出最佳决定。

“我结婚后没有一天快乐过,我丈夫完全是个骗子,恋爱时什么都听我的,什么活儿都干。可结婚后他什么都不干了,什么事都和我吵,还打我。我爸妈本来就不喜欢他,我要是离婚他们一定不反对。”

你也许会认为她结婚后这么不幸福可以离婚了,劝她:“那你离了算了。”

她会认为:“你怎么这样?劝人家离婚!”

你劝她:“凑合过吧,不要离。”

她会认为:“你不安慰我,不懂我的烦恼。”

意译法就是说:“你对丈夫不满意,你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他,他应该对你更好才是。”

她将会把你当成知音,因为你理解她的心情。

在这种理解同情的气氛中,她可以畅所欲言,渐渐她自己就会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方法。

意译法经常遇到的另一个责难是:如果朋友的想法错了,难道我们仍一味附和他而不指出他的错误吗?假如,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朋友想自杀或杀人,我们也不置可否吗?

感情的事是很难说对错的,朋友如果真的想采取极端行为,你用反驳的方法也是难以改变他的。

一个失恋的少女痛不欲生想自杀时,如果你对她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你可以找到比他好得多的人。”这个失恋者会接受你的意见吗?不!她此时此刻的心中,天涯走遍也不会有第二棵芳草了。失去了他活着就是毫无价值。在冷静的旁观者看来,她这么想是错的,而在情绪中沉浸着的她看来,这是绝对的事实。别人劝她不要在意,告诉她失去的恋人不足惋惜,只会使她感到你否定了她的感情,她会这样理解你的意思:“照你看来,我很傻,我根本不应该伤心。”

但是,她知道她的确不能不伤心。所以你不妨使用不劝而劝的意译法:“你很伤心,此时此刻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世界上唯一的,所以,失去了他,你有一种活不下去的感觉。一下子失去爱,怎么可能不伤心呢?”

这样说,表达出两个意思:一是她此时此刻伤心是合理的,二是她现在有不想活的念头也是自然的,但是,这只是一种“活不下去的感觉”,并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

不必去讲什么不该自杀的道理,只要你使她的情绪平静下来,她自然就不会去自杀。相反,就算你用一百个理由证明她不应该自杀,如果她情绪恶劣,她照样会不顾你那一百个理由的。

当然,自杀的朋友是极端。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如果连想自杀的情况都可以用意译法劝导,还有什么人不可以用意译法来劝导呢?

心理学家指出,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它还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

意译法不仅仅是一种不需劝说的劝说技术,更是一种爱的艺术。

愿每一位朋友都能掌握这种艺术,成为爱的艺术家。

好心没好报

先关照别人的自尊,才能使安慰到位

王得了肾炎,只好离开大学教室住到病房里。身体不舒服是当然的,同时他的心情也很糟 —他家在农村,很穷。他一向努力奋斗,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但是刚上大学不久就得了这个病,将来身体能恢复吗?大学能读下去吗?治病花的钱怎么办?那可能需要很多钱吧?病房里没有谁可以和他聊天,没有谁能听他诉说烦恼,他盼着能有个同学来看看他。

正在这时,他同宿舍的同学张来看他了。张手里拿着一束花,脸上满是关切:“王,我来看你来了,怎么样,好一点了吗?”张来的时候正好,正在对方需要友情最迫切的时候。“好了一点,”王说,“不过听说这种病很难彻底治好。严重的以后要失明,甚至会死人。”王急不可耐地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焦虑,一是因为他的话憋了太久,二是因为对张来看他很感激,因而一下子敞开心扉。如果张懂王的心理,应该先耐心听王接着说他的心事,最好用“意译法”,用自己的话重复王的意思,比如这么说:“你担心这病难治是吧?”这样王就会感觉到张在关心他,在听他说,会充分地把自己的忧虑表达出来,但是张没有这样做。

“没有的事,”张急忙打断王的话,“现代医学这么发达,肾炎算得了什么!很容易好,你不要瞎想。”王没有回答。“不要想悲观的一面,想想好的一面。你得病了还可以多休息休息,我们现在学得苦着呢,咱们工科第一年课太多了。”

希望对方想法乐观些是对的,但是这样说却达不到效果。后面一段话更起不到安慰作用,反而让病人觉得你在说风凉话,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感冒发烧的小病不上课或许还可以称作因病得闲,可这是大病啊!王心里不禁生起怨气,但是他总不能对一个来探自己病的人发火吧,于是他只好沉默。他脸上没有一开始的兴奋了,变得毫无表情。

“休学一年对你不一定是坏事,”张接着说,他没有注意到王的情绪变化,“上中学留一级是耻辱,上大学晚一年毕业根本没什么,因为病嘛,也不丢脸。也许晚一年毕业还更好呢。以前我哥就是晚了一年毕业,结果他毕业时就业形势特别好,他找的单位比上一年毕业的同学都好。”

“晚一年毕业晚一年挣钱。”王反驳说。

王反驳也是出于发泄心里的不满的目的,但是也无意中流露出了缺钱的焦虑。

“一年才赚多少钱呀!”张顺口说。

“你们城里人不在乎,我们穷农民把一点钱都当一回事呢。”

王的话表示出了他的极度不满,对方不把钱当回事的态度激起了他的自卑。自卑如烈火燃烧着他,比病痛难受一百倍。他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说话正是他对付难忍的自卑的心理策略—既然我不可避免地要被侮辱,还不如我自己侮辱自己。

张这时才感到王的情绪不对劲,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但是又不知该如何挽回。在伤及别人自尊心时,必须极为小心地处理,否则后果很严重。如果你有错,就应该诚恳地道歉;如果出于误会,也要及时澄清;如果完全是对方过敏,你可以不客气地指出来。比如说“穷没什么可耻自卑的,你如果是我的朋友,就应该挺起腰杆做人”等。但是,最关键的是,事先要注意,对方在哪一方面较自卑,注意不要伤及对方的自尊心。例如,想接济一下穷朋友,不妨以请他帮忙给亲戚做家教等方式,让对方拿钱时比较安心。

有一个外国故事。

在经济衰退期间,有个失业者到一家想讨一顿饭。这个失业者的自尊这时当然很受挫了,而那家的主人对他说:“我正需要一个人帮我把这堆柴放到另一边去呢。”于是失业者高兴地帮了对方的忙,并心安理得地吃了一顿饭—那一家人就是懂得如何做人的人。

不幸的是,张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只想到:“我怎么忘了,对农村学生来说钱很重要,我这种不在乎钱的口气太有优越感了。”于是他忙解释说:“我没有别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是同学,如果你有困难,大家也会帮助你的……”他想说:“我也可以送你一笔钱,我们家很有钱。”但是他发现王的表情更不对了,及时把这句话咽了下去。

我们可以想象王当时的心情,他咬紧牙,一句话也不说。

张又说了一些话,但是王还是一声不吭。最后张问:“你是不是累了?”

王点点头。

“那你休息吧,”张如释重负,“我回头再来看你。”走出医院,张感叹:“我对人一片好心,怎么得不到回报呢?”他不知道,人光有善意是远远不够的。

脸家三兄弟

“出丑训练”,是克服社交羞怯的法宝

据乌有先生说,过去有一家姓“脸”的人,天生特别好面子。他们自我意识强,对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视。

脸家大哥天赋异禀,一出生就很要面子,最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尿布湿了他也坚持不哭,以免出丑,而且在父母给他换尿布的时候,他虽不言,脸上却现出无比惭愧的神情 —因为他不会控制自己。后来,脸家大哥或许是发了一个誓,做不好的事情决不在别人面前做,要做就做好(当然他是不是真的发了这个誓也难以确定,因为他没有说过)。

于是在后来学习说话的时候他坚持说不好就不说,其他孩子那发音不准、结结巴巴的学说话方式他是不干的,那样太出丑了。脸家大哥不说则已,一说就要求自己字正腔圆。经过长期的听和父母不在的时候自己偷练,他终于在第一次当着父母说“妈妈”时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但是后来好像就不顺利了,因为其他的话都不是那么容易说。所以脸家大哥在 20多年后也只会说妈妈、爸爸等几个字。

练习走路就更惨了,因为脸家大哥觉得自己不擅长走路,走路会摔跤,摔跤会出丑,所以根本就不肯学习走路 —现在他还躺在重度智残人福利医院的床上呢。

脸家二哥要面子的程度远远不及大哥。他从小经常做丢脸的事情,比如尿湿尿布大哭大叫,学走路东歪西倒。他中学快毕业的时候,一切和一般人都差不多,唯一的不同只是他休学在家 —因为他害怕见人,害怕和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有“社交恐惧症”。虽然程度不同,但是性质和大哥一样,他也害怕出丑,他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担心说出很傻的话、得罪人的话、丢脸的话。他很羡慕那些在社交场合从容不迫、谈笑风生、潇洒自如的人,也读了不少社交技巧方面的书,试图让自己不社交则已,一社交就一鸣惊人,可是不幸的是,他越想成功越紧张,越紧张越失败。

脸家小弟可能就是你,你在熟人熟朋友前,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但是因为好面子,一到稍微陌生的场合,就很担心自己说错做错,出丑丢脸。你害怕当众演讲,怕出丑;害怕和异性交往,怕出丑;害怕和长辈说话,怕出丑。越是怕,越是紧张,结果越是差。

其实你就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不善社交的人之一,就是自我意识比较强,又担心自己的社交能力差的人之一。

在社交心理训练中,对待那些很羞怯的人,我的第一个训练内容就是让他们主动学习当众出丑。我发现,一旦他们过了这个关,许多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我们都多多少少有一点像乌有先生说的脸家兄弟,我们太有自我意识,太重视自我形象,总希望自己的形象好,结果就是放不开、紧张。实际上,学习社交技巧和我们小时候学习说话、走路一样,都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免不了会出错误,如果怕出错就不做,我们连说话走路也学不会。所以要想让自己未来成为社交高手,必须把怕出丑的想法抛弃。

最近我就做过一次出丑的训练,我训练的对象是一个很内向的男孩子,他在和别人交往时很容易紧张,很怕别人笑话。我建议他在我这里先练习出丑,比如,学学猫叫春、狗叫。他不肯。我就先做了一个示范,先狂吠一番,再鼓励他学习。几经犹豫,他终于壮起胆子,放下面子,开始学狗叫。在我的鼓励下,他越吠越勇,叫得越来越逼真,甚至连狗喘气的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学习完,在离开心理咨询中心的路上,他一直都十分兴奋,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放松过了。路上人不多,只有在前面几十米处走着一对老年人,他忍不住又大叫了一阵。一开始老年人没有反应,他叫多了,两位老人才回头看了看,就只管走自己的路了。

他又明白了一个心理学家总是告诉他的道理:实际上,别人对你的关注,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大。你偶尔出丑一次,放纵一次,别人并不是特别注意。

在社交中,出丑没有关系,偶尔出错也没有关系,别人不会太注意你,就算注意了,多数人也不会因此轻视你,反而是你自我意识太强,紧张拘谨,才会影响社交。任何一个社交高手都不会一点错误没有,更何况你是在学习社交的过程中,就像在学习说话一样,错就错,有什么关系。有时,有点错误反而显得有人情味,反而会使别人对你的印象更好。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我说:越是怕出错越是会出错,如果你坦然面对犯错的可能,你反而会成功。

拒绝的艺术

不会拒绝别人,就没有好社交

一次,学生问我:别人太自私怎么办?我问她,别人怎么自私了?她回答说,舍友常常向她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在她正读书时,强邀她去打羽毛球,总让她帮忙打开水等等。她希望舍友能“自觉”些,但是这个希望看来是很难实现的。我问她:“这时你是怎么做的呢?”她回答:“我只好按她的想法做,但是心里很不痛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是社交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特点明显的人被称为“老好人”。虽然老好人为别人做了许多事,但是别人却并不如何感激他。因为别人对此视作理所当然,在心里还隐隐地对老好人有几分轻视。

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而勉强去做事,往往会引发消极抵抗:你让我冲咖啡,我要么在咖啡里放太多的糖,要么不小心把它打翻。

不会拒绝别人,就不会有好的社交。

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拒绝别人呢?

有一个原因是担心:如果我拒绝了别人,别人会生气,会不再喜欢我,会和我发生冲突。

这个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你不知道,不拒绝别人,别人固然高兴了,你自己却心里不痛快,你心里不痛快,对他也会流露不满,你与他也就建立不起良好的关系。

况且,除了你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之外,他还会轻视你。而人不会对自己轻视的人有真正的喜爱。

拒绝是会引起冲突,但是冲突过后,你与他却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会尊重你,从而爱你。假如他是那种不允许你坚持自身利益的人,你也不必和他为友。

不会拒绝别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内疚:我不应该拒绝别人。

这是种错误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权利,为什么要无条件接受别人的要求呢?

有些人很会利用你的内疚感控制你。你不按他的要求做,他就会表现出伤心、沮丧,还会批评你不关心朋友,不公平。但你应该坚信: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你有权决定是否为他的困难承担责任。

拒绝别人不可怕,也不是坏事。坚持自己,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和批评的技巧很多,你可以通过练习学会它们。

最简单却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是不断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和别人作复杂的争辩,而只是反复地重复自己的意见或要求。

例如,当一个推销员想把一本书推销给小张,而他不想买的时候—

推销员:你想不想让你的孩子学习得更快?小张:我想,可是我不想买这本书。推销员:你妻子会想让孩子有这样的书的。小张:也许,可是我不想买这本书。推销员:这本书很好,也并不贵。小张:我知道,可是我不想买这本书。推销员:为什么你不想买?它会让你的孩子成绩提高。小张:不为什么,我不想买这本书。 ……不去争辩,不去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因为你争辩,对方就有可能辩倒你,而你不争辩只是坚持,对方就没有办法了。这叫作破唱片法。当别人批评你时,你可以不加反驳,含糊其辞地附和他人所批评的事实,却自信而温和地坚持己见。批评者:你总是这么邋遢。应对者:是呀,我总是这样。批评者:瞧你这裤子,就像是从洗衣房里偷来的 ,也没熨过。应对者:是有点皱。批评者:还有衬衫,你的审美趣味真差。应对者:也许,我对此不擅长。批评者:衣着都不整齐,工作能做好吗?应对者:我的工作的确有可以改进之处。批评者:你每月在老板那儿领工资,心里丝毫也不内疚吧。应对者:对,我一点也不内疚。批评者:你应该内疚。

应对者:也许对,我应该有点内疚。最锋利的剑也砍不破雾障,这种方法就是让你变成一团雾,从而使无理批评无法奏效。这叫雾障法。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负反问法。当别人指责你错误时,平静地反问:“为什么这是错的?”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对付不合理的要求和批评,从而更好保护自己的权利。这将使你更快乐,更自信,使你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身体语言”

“猴子技术”,使你对别人的心思洞察秋毫

“猴子技术”是一种社交技术,用它可以了解别人,可以安慰别人,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矛盾……妙用无穷。

这种技术的关键是模仿。由于猴子是善于模仿的动物,所以我们用它来为这一技术命名。如果你认为这个名字不雅,也可以改称为体察技术。

在介绍这一技术之前,让我们先谈谈“身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