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章 用充满爱与了解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安宁从容(2 / 3)

科学家在研究动物时发现,动物往往用一些动作或姿态来表达自己和相互交流,这仿佛是种躯体的语言,例如公鸡昂头直观是一种威胁的语言,意为“我要和你斗”。

从而他们发现,人这种特殊动物也同样有身体语言。

例如,两臂抱胸表示“我很紧张”,或“我对你有敌意”,或“我不想理你”。伸手摸鼻子表示“我在说谎”,或“我不想说”。

身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真实可靠。人说假话容易,而身体装假难。因而有些书教人从身体语言去看人的情绪或心态。

但是人的身体姿势千变万化,要熟记每一个姿势的意义是很难的。况且每个姿势都有不止一种意义,如抱胸者有时是威胁别人,有时是他自己紧张。我们必须根据他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他所说的话等综合判断,这就更难了。

猴子技术就可以简化这一困难。具体做法是:当你难以判断对方的情绪时,就模仿他的身体姿势,然后体会你内心的情绪,你心里的情绪就是对方的情绪。

猴子技术的原理是:当你准确地做出某种情绪带来的身体变化后,你就会产生相应情绪。

如果你像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一样,大声地笑,轻松地向上弹跳着走路,两眼灵活地东张西望,你就会快乐起来。

如果你像一个真正悲伤的人一样,哭,皱眉,呻吟,收缩身体,用手扶着头,你就会伤心。

因此当你模仿一个人的姿势时,就会有与他相同的情绪,由此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情绪了。

猴子技术也可以加上语言的模仿,即重复他的某些话。

用这种技术去了解别人,有一个好处是了解得更深切。假如你看到对方垂着头而判断出他很沮丧,这只是理性的判断。相反如果你也垂下头,从而知道他很沮丧,你是感同身受。你不是用头脑知道而是用心灵知道对方的情绪,这种知道当然更深切。

这种方法有时对对方有一种安慰作用。因为对方可以由你的身体语言感受到,你了解他。这时对方就会有不孤独、有人了解我的感受。如果你再加上重复他的话的方法(意译法),效果将更好。

“所谓朋友,就是在悲伤时和你一起哭的人。”这是我看到过的一句话。有人和你一起哭,这就是对你最大的安慰。

有这样一句话:“模仿是最大的恭维。”研究身体语言的专家也发现:正在谈话的两个人身体姿势趋向一致,是双方关系融洽的表征。因此,在你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时,对方会感到你和他之间的相处融洽。

适当运用猴子技术,也可以提高你对别人情绪的敏感或者说人际直觉。

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能夸张地进行模仿。一夸张就成了对对方的嘲笑了。用模仿对方举止来嘲笑别人是最无礼的行为。

我们所要做的,是一种微妙的体态调节,要让对方不明确意识到你在模仿。例如,你和一个豪爽的人谈话时,像他一样大声笑,扬眉,用力做手势,都可以。但是你不要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而学他的声音。

当你不了解对方内心时,模仿的目的是感受他,当你已了解对方内心时,模仿的目的是表达“我和你一样”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能感觉到我的所感,能让我觉得他与我的感受一样,我会喜欢这个人的。

我们拥有共同点

培植友情,要善于寻找和创造共同点

人们都喜欢和自己有共同之处的人交往。因为和自己共同之处越多,就越容易相互理解,相互交往起来也就越容易。

性格相似的人容易成为好朋友。古语有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与有的人交往已久我还是不了解,但有的人我和他在车门口谈了几句就好像多年老朋友一样了。倾盖如故的,就是与我性格极为相似的人。

性格相似而不能成为朋友的情况也有,但是很少。一种情况是:两个人都很好胜,互不相让,所以不能做朋友。但是即便如此,这两个人还是有一种暗地里的相互欣赏。如曹操和孙权是敌人,但是当曹操看到孙权的军容时,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实,性格不必很相似,有一点相似就足以让人们成为朋友了。我们爱朋友,往往是爱朋友身上和我们共同的性格特点。

不仅共同的性格特点可以把人们变成朋友,共同的观点、态度、思想也可以。这种朋友我们称为“同道”。当你惊讶地听到一个人的观点和自己一模一样时,会感到喜悦,会乐于和他交往。相反,当你遇见一个和你观点不同的人,你会有说服他的愿望。如果他固执地坚持己见,你难免会对他产生不满。因此,好抬杠的人总是不受人欢迎的。

哪怕共同的东西不重要,它也可以使人们之间产生一种亲切感。所以同乡在外地相见,总有一份亲切,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家乡、共同的方言和关于同一个地方的知识。比如同姓的人在社交场合总可以多说几句话—特别是当你们的姓比较少见的时候。

共同的情感经历是联结朋友的最牢固的纽带。共同的情感经历越多、情感越强烈,朋友感情就越深。它与情感本身是快乐的还是不愉快的倒没有关系。老朋友往往比新朋友更亲,就是因为和老朋友共同的情感经历多。小时候经常打架的同学,长大后往往也会成为好朋友,打架越多,长大后越亲切,情感越强烈,友谊越牢固;旅游的伙伴容易成为朋友,因为旅游时,人们快乐的情感最强;战友之间的友谊更是牢不可破,因为战斗中人们的情感最为强烈。所以,我们最重视“同甘共苦”的朋友。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一对男女一起走过一座平坦的宽桥,另一对男女走过独木桥,结果一起走独木桥的男女之间的情感比较深。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懂得建立和培植友谊的人,一定善于寻找和创造共同的事物。

在社交训练班中,我们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指导这一练习。框架为:

1.寻找自我介绍中的共同点。包括职业、姓名、家乡、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共同点。

2.寻找经历中的共同点。

3.寻找思想和感受的共同点。

4.寻找外貌、性格的共同点。

打招呼后,中国人习惯互问一些个人情况。比起西方人来说,我们问的个人情况更多,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查户口”。“查户口”方式很有利于寻找共同点。如果你们同姓,你可以以此为由拉近相互距离,“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在轻松亲切的气氛中,甚至可以说“这么说我是你大哥了”。同一家乡的认老乡,不是同一家乡也无妨。例如我,祖籍河北,在东北出生,在北京长大,在上海读书,因此我见到北京人、河北人都可以认老乡,见到东北人和上海人称“半个老乡”,见到其他地方的人我就讲我到那个地方的旅游经历。

同校的认校友,有孩子可以谈孩子。

在谈到经历时,如果你发现有共同经历,可以说出来。例如:

对方因为乘车不顺利来迟了,你可以说一说以前的类似经历。当然,如果你们有一些更奇特的共同经历就更好了。

当你发现对方的观点、感受和你一样时,你一定要表达出来。

你在心里默默赞同他是没有用的,哪怕你感到对方和你一样紧张拘谨,也可以说:“这个环境有一点让人紧张,我也有一点紧张。”

找出对方性格、外貌和你的共同点。性格相同时不妨马上说“我们的性格都是……”,但是外貌的相同却只有在两人已经较为亲密时才适宜说,否则你会让人感到“过分热情”。

这个练习熟练后,在任何交际场合都可以用。朋友的热情交谈,虽然主题内容不同,但是大多数时候都在表达:“我们有共同的……”

朋友不是玻璃做的

用“和解”的态度,去应对友谊中的冲突

朋友当然不是玻璃做的,但是有许多人却总是把朋友当作玻璃,小心翼翼,恐怕把朋友碰坏了。

有的时候,明明对朋友的行为很不满意,却不敢表达出来,害怕一旦表达了不满,就会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冲突,就会伤害感情;一旦伤害感情,就会失去这个朋友。而为一件小事失去一个朋友,太不值得了,于是就忍耐了朋友的冒犯,偷偷地在肚子里生气。

一个大学里的女孩说,她的好朋友特别不像话,这个朋友大学4年几乎从来不打水,都是让她替她打,而且这个朋友还经常在大庭广众下,把自己告诉她的悄悄话说出来。她很希望这个朋友有一天能意识到不应该这样做,但是,这个粗心的朋友却一点改变的迹象都没有。

我问这个女孩:“你是怎么对待她的这些行为呢?”

“我能怎么样?我假装不在意。”

“那么她怎么会知道你不高兴呢?”

“她应该知道呀。”

“你认为她应该有特异功能,知道你在想什么?既然你做出不在意的样子,她当然以为你不在意;既然她以为你不在意,当然她也就不会改了。”

我这样说了之后,这个女孩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她说:“我知道我应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我害怕她生气,害怕影响我们的友谊。虽然她有这些不好的地方,但毕竟她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为了这些事情失去一个朋友不值得,所以我就忍了。”

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在青少年中经常出现。他们害怕发生冲突,害怕友谊被破坏,他们对友谊有一种很美好的期望:希望朋友最好永远没有争吵、没有愤怒,永远相互理解。在他们心目中,一旦出现了冲突就意味着友谊的破灭。因此,他们便只好回避冲突,结果反而让自己和对方都不愉快。

而成熟的人都知道,友谊中出现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一有了冲突,友谊就只有告终一条路。因为我们还有一种社交技巧,就是“和解”。即使是发生了很严重的冲突,也有可能通过和解的技巧挽回友谊。

友谊是一幅双方共同描画的图画,画上出现问题时,和解就是我们手里的橡皮擦或者刮去油彩用的刮刀。如果你没有橡皮擦和刮刀,那么你画错了一笔就意味着这幅画作废,而有了橡皮擦和刮刀,你的画就可以继续画下去。

为什么有些人把朋友当玻璃一样不敢去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会使用橡皮擦和刮刀,甚至他们不曾意识到有橡皮擦和刮刀。他们的友谊就像玻璃,一旦破了,只有抛弃,所以他们只好小心翼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愿望被压抑,从而感到很多不愉快。

在许多青少年的交际意识中,很少注意到“和解”技巧的价值,所以他们的确在发生一次大的冲突后就会分道扬镳。不会和解的他们,不仅在交友时如此,恋爱结婚后,也很可能为了一些小事、小冲突而分手,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为此悔恨不已。

因此,和解是交友中必须学习的技巧。在交往中懂得如何和解,你就有了更大的自由。你会敢于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意见,敢于坚持自己,敢于冒发生冲突的危险。因为你知道,即使友谊一时受到伤害,你也有办法通过和解消除这个后果,让友谊恢复到从前。

和解是非常简单的,它是僵持后你主动说的一句闲话,是你错了之后送给她的一枝黄玫瑰,是一个友好的微笑,是一个小礼物……只要你们真的有友谊,和解就这样完成了。

不会和解的人,害怕表达对朋友的意见,结果是纵容了朋友的缺点,这样的友谊是不牢靠的,总有一天会维持不下去。

而恰恰是不害怕冲突的人,能及时把不满表达出来,通过交流解决了朋友间的不和谐,才会有真正长久的友谊。他们维护了自己的自尊,也并没有伤害到友谊,即使因为方式不熟练而一时伤及友谊,和解的行为也可以使这些伤害弥合。

毕竟,朋友不是玻璃做的,如果有一个朋友真的像玻璃一样,不许你碰一下,这样的“朋友”,破了就破了吧。

最温和的批评

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更容易改变别人的态度

才子王俊幸运地被某著名公司录用为广告文案,实现和他极为佩服的广告界奇才张一非、云河做同事的愿望。王俊真没想到自己会有这种运气。

公司老板其貌不扬,看起来老实憨厚却不是多么有才气。这时老板正站在王俊桌前和他谈话,无非是问问他刚来是否习惯,有什么困难或不方便,对公司现在的工作方式印象如何,有什么意见等。王俊很放松,他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很随便地和老板聊着,也谈了些对公司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两个人朋友一般亲切地谈着。

才子容易骄傲,也容易粗心,他没有考虑到这种交往方式在公司的情境下有一些不太合适。他舒服地坐着,高谈阔论,而老板站在一边,仿佛是个下属。这会影响老板的身份感和权威感,使老板和旁观的其他职员心里不愉快—虽然老板表面上若无其事。

实际上老板只是想表示一下礼贤下士,表示自己很重视对方,并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威。所以王俊的行为方式让老板很难办:拿出老板的架子来,就不好表示对新来者的关心和礼贤下士;任由下属放纵,又怕他将来太放松不懂规矩而不好管理。这时老板的感受,正好像说了一句客气话“有空来我家玩”,而对方真的有空就跑到你家来玩了。你要笑脸相待,心里却抱怨:“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懂事呀?”

其他人看到这一情景,都对王俊有些不满。午餐时,有人甚至提议“开了”这个家伙。老板不同意。于是张一非决定,用“温和的批评”让王俊有所变化。

下午,在休息喝咖啡时,老板来到创意部主任张一非的桌前,和他打了个招呼问问情况。张一非忙站起来,认认真真地做了回答,态度显得对对方十分敬重。王俊很惊讶,他本以为像张一非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这种名气极响的大腕,又是这个公司的元老,满可以在老板面前不必这么恭敬了。可是,如果说张一非是拍马屁,却又不像。张一非落落大方的举止,毫无谄媚之态,给人的感觉是很懂礼节。

实际上,这就是张一非对王俊的“温和的批评”,他以自己懂礼节的行为,让王俊看到自己是多么不知礼,不懂分寸,让王俊能对上午轻浮的样子感到惭愧,让王俊知道一个有才气的人做人也同样不应该傲慢。这种“温和的批评”方式和直接地批评王俊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直接去批评王俊,会使王俊产生抵触情绪,面子上也下不来。而采取这种方式,王俊完全可以悄悄地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失面子。

由张一非来做这个“榜样”也是最恰当的。如果是一个普通职员这样做,王俊不会受触动。而张一非的才华、名声在王俊看来都远在自己之上。张一非尚且如此尊重的人,王俊自然不能轻慢。这在心理上是一种示范效应。

云河和王俊闲聊说:“张一非这个人真懂礼节。按说以他的身份就是在老板面前摆起架子来,老板又能拿他怎样?老板在圈里名气还不如他呢。可是他如果那样做了,让老板怎么管理别人?气氛过于散漫,公司肯定也做不好。他这样做,没有人认为他是媚上,反而都认为他做人踏实不骄傲。而且他对下属也毫无以上凌下、以老欺新的行为,所以人人对他都很服气。”

王俊感到相比之下,自己的行为的确不成熟,从此有所改变。

云河怕王俊对张一非的行为没有注意或者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说上几句话,点一点他。心理学研究“如何改变别人态度”时发现,苦口婆心的教育、疾言厉色的指责,效果都不太好。反而是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更容易改变别人的态度。因而云河这种看似无意的闲聊是最有作用的。

这种无意的、“温和的批评”是很好的方法。在许多场合可以应用。比如,两个人同去朋友家拜访,一个人把食物包装纸随手扔到主人家的地上,主人不好说什么,但是心里不悦。另一个人也不说什么,只是随手把包装纸捡起来,过一会儿扔到了垃圾桶里。第一个扔东西的人看到了,就会明白自己做错了。这种批评想要有效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温和的批评”实施者最好是对方尊重敬佩的人,至少也是与之同等身份的人。如果是保姆把地上的包装纸捡起来,对扔东西的人就没有什么作用。

第二,实施者的行动动作自然随意,似乎无意。如果实施者做得太明显,仿佛明明白白告诉对方,“我做事比你漂亮”,就会引起抵触与反感。

第三,被批评者也是要有敏感性的人,一点就能通,如果此人极不敏感,“温和的批评”就是“媚眼做给瞎子看”了。善用“温和的批评”,你可以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可爱。

社交训练

用“现实检测法”消除社交中的主观乱想

社交中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推测或想象当成事实。

比如自卑。一个女孩认为自己丑得不能见人,因为两眼一大一小,“像个怪物”。而事实是:同班男孩公认她是最漂亮的女孩,只不过“太傲,不爱理人”。当我问他们是否注意到她的眼睛有什么特别时,只有一个男孩说“眼光太高”。

再如猜疑。一个男孩认为某人对他心怀恶意,至少也是很不满,因而愤愤不平。而事实是:那个人在和别人谈起这个男孩时,虽然说不上十分喜爱,却也颇有几分赞许呢。

在羞怯的人们心中自以为曾发生过的可怕经历—被人嘲笑、轻视、出丑,事实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有一篇短篇小说:寂寞的青年的隔壁住着一位美丽少女。青年暗恋着她却不敢有所行动。一个晚上,青年听到隔壁传来床板的响声和姑娘的呻吟,不禁哀叹:“她在享受云雨之欢,而我却只能忍受

孤独,生命还有什么意思。”伤心之下他悬梁自尽。事实是:那个同样孤独寂寞的姑娘认为没有人爱自己,生活没有希望,在那个晚上服了毒。青年听到的是她临终时的痛苦挣扎。

在社交训练中,我发现那些对社交紧张焦虑的人,无一不是把想象当事实。他们在想象中夸大自己的每一个小小缺点,夸张别人对自己的讨厌,结果吓得自己手足无措。

生活的最主要艺术之一就是不臆测,也就是用实证的方法来发现真实。在社交能力训练中,实证的方法称为现实检测。

现实检测的最简单方式是直接询问。“你觉得我的眼睛好不好看?”女孩问她的女友。“挺好的,怎么了?”“我觉得丑死了,两眼一大一小。”“谁的眼睛细看都有点大小不同,不信你看 ××,她的两眼一大一小更明显,可是男生们谁注意到了?都拿她当美人呢!”再如:“你觉得我在社交场合表现怎么样?”“你觉得我是不是受人欢迎?”

这样坦率诚恳地向别人询问,几乎总可以得到坦诚的回答。有的人不问,是怕别人不如实回答,但是一试问就会发现,坦诚真实的回答占大多数,别人的真实想法和你原来的猜测常常大不相同,甚至还可能有令你吃惊的回答,这会是你过去没有看到的真实。

现实检测的另一种方式是非直接询问。例如,我认为朋友甲很讨厌。但是我想,如果我直接问大家“甲是不是很讨厌”,大家也许会出于和平目的而说不是。于是我一个接一个悄悄地问大家:“如果要挑出一个你最讨厌的人,这个人会是谁?”

如果大家一致认为是甲,那么证实我的想法是对的,否则就说明我的想法可能是错的。

再有,就是问同伴对别人的评价,从中推断他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别人拘束紧张时,你的同伴没有嘲笑他,只是说:“他有点紧张。”那么他对你的看法也绝不会是“蠢货、笨蛋、废物”。

现实检测还可以根据别人的行动来检测。

约某个朋友一起玩,看他是否愿意来,就是对他是否讨厌你的检测。和别人谈天,看对方是不是借故离开,就是对你口才的检测。当然,这并不就是绝对的,比如你们聊天的时候他要离开,也可能是他真的有事要处理。

总的来说,现实检测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对成熟的人来说,这样做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对那些沉浸于空想中,不知道去发现真实的人来说,现实检测却是十分必要的。

有了它,空想的人生才有可能变成实在的人生。

周末的“三角心理”

听出别人的话外音,才能让彼此舒服

突然收到女朋友的分手信,李昊觉得脑子嗡嗡地响,理智地想一想,分手就分手吧,反正自己很快要出国,这恋爱也不见得有什么结果。他想照旧看自己的书,可是脑子不听自己使唤,拿起什么都看不懂。哎,好在是周末,一定要在这两天搞定自己的情绪,下周事情多着呢。

吴天一和肖薇手拉手进来了。“走,打球去,晚了没地方了。”吴天一说。“噢。”李昊模棱两可地答应着。肖薇拉一下吴天一,对李昊说:“我们先去,需要的话,你到网球场找我们。”

社交中有没有敏感性是极为重要的。吴天一较缺少敏感,他没有注意到李昊的情绪低落。而肖薇注意到了,而且采取了较好的处理方式。她知道,在情绪低落时,李昊也许希望一个人待一会儿,独自化解一些自己的不快,而且他也许不想被迫把自己不高兴的事情告诉朋友,所以肖薇知趣地离开了。另一方面,她也含蓄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我已经知道了你心情不好,我不打扰你,但是我在关注你。如你需要帮助,我随时可以帮助你。”这样的方式,比吴天一的无感觉要好很多,无知无觉会让李昊感到不被关心;也比马上问“你怎么了?不高兴?为什么?”要好,那样会让李昊感到被干扰。

吴天一和肖薇拿着球拍走出门。“怎么了?”吴天一问。

“李昊今天有心事,我看到他桌子上有一封信,是不是女朋友和他闹翻了?”“不会吧?他女朋友上次来不是还和他挺热乎吗?”吴天一说。“你呀,最粗心了。”肖薇说。她在心里还补了一句:“我最不满意你这一点了。”吴天一没有注意到肖薇的表情有一点黯淡。

我们想得到,肖薇平时对吴天一的粗心一定也积聚了许多不满。“喂,你今天怎么回事,心不在焉的?”看到肖薇大失水准的接球,吴天一禁不住大声嚷道。“你这个人一点也不体贴别人。”肖薇的怒火夹着委屈被勾起来。

交际中要注意,人们说的话往往有不止一层含义。肖薇的这句话一方面是说吴天一不体贴他的朋友李昊,另一方面是借机表达她自己的不满。她觉得吴天一对她不太体贴。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肖薇对待李昊的方式很恰当,而对待吴天一则不然。沟通不明确,把旧账带到现在,用非建设性的方式批评对方,这都是不恰当的社交。“一点也不体贴别人”这种说法显然是以偏概全,更不符合“对事不对人”的批评原则,对方当然不可能接受。要注意:不要对亲近的人随便放纵自己的脾气。

“我怎么不体贴人了?我打给你的球都不难接。”吴天一说。“你怎么不关心李昊,你们还是铁哥们呢。”肖薇说。

肖薇攻击吴天一,以证明“你的确是个不关心人的人”,而社交最忌这样给别人“定案”。这最伤感情,而且对方也会很难接受。如果对方接受了你的指责,承认“我就是不关心人”,对方不是更不会关心你了吗?人做事总会倾向于与自我概念一致。何况,肖薇的话也会让吴天一生疑。

“天一!”李昊来到球场。“你来了。”吴天一的声音有些别扭。疑心作怪。“我,”李昊想,别为了自己的事搅了他们的周末,就说,“我和你们打个招呼,我有点事今天不打球了,你们玩吧。 ”说完,脚步有些沉重地走了。“我累了,先回去了。 ”肖薇不等吴天一开口就转身走了。吴天一看了看天空,本来多好的一个周末,他的心情也沉重起来。

在这场冲突中,吴天一和肖薇都不是赢家。吴天一的不足在于不敏感,肖薇在于太苛求。吴天一,或发现自己像吴天一的朋友,不妨锻炼锻炼自己的敏感性。在一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别人的表现并分析其心理,熟练后这将成为你的第二本能。肖薇,或像她的人,则需要让自己学会接纳,不要总看别人的不足,而要多看他人的长处。否则,你的敏感反而不利于交际。

社交是终身的学问,如果你有进步,你也会终身受益。

遇到别人尴尬时

社交的高境界,是在别人出丑时假装没看见

在汽车上看到别人摔了一个大跟头;餐厅里有人碰翻了酒杯,洒了一身酒水;别人裤子开线或者滑脱……在我们遇到别人的尴尬情景时,最可以看出我们自己的社交境界。

最没有境界的人会笑话别人:总算看见他出丑了,于是哈哈大笑。

在心态上,这样的人骨子里是自卑的人,他们总希望看到别人出丑。别人出丑了,他们在心里就有一种优越感:“你出丑了,可笑了,我胜过你了。”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多少有一些自卑,所以都希望自己有优越感,喜欢笑话别人。但是,你不应该放纵自己这种笑话别人的欲望,因为这样会破坏你的社交,降低你的人品,甚至会使你内心中自卑猥琐的东西得到滋养。

境界稍高的人,虽然不笑话别人,但是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行为。有的人心地很好,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做,所以会出现好心做坏事,让对方更加尴尬的局面。

昨天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个情节,洪熙官和女孩子严咏春比武,不小心把严咏春的衣服撕破了。洪熙官感到很内疚,于是郑重地专程找严咏春道歉。这就是好心办错事的例子。因为撕破衣服的尴尬已经过去了,你重提此事,只会再一次地让她尴尬。当然,电视剧如果不这么安排冲突,也就没法往下演了。不过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类似这样的尴尬事件,最好想清楚什么才是合适的行为。

真正的好境界是装作没有看见别人的尴尬,视若无睹。

一个大学的水房中,一个女孩子不小心滑倒,狼狈不堪,但并没有摔伤。旁边的人仿佛没有看见一样。等到这个女孩子走了以后,水房里爆发出一阵大笑。

从心理上来说,这些人不如“洪熙官”善良,但是从效果上看,他们却比“洪熙官”做得好。有些很好的但年轻的男孩,经常会在爱情竞争中败给一些心地不如他们善良的人。这些男孩往往对女孩会产生不满,说女孩没有眼力,分不出好坏。而实际上,还真怪不得这些女孩,因为他们自己经常会做出像“洪熙官”一样的傻事情,女孩当然受不了。就像大学水房中的情景,装作没有看见别人的尴尬,不论如何,总归体现了对尴尬者的体贴。

当然,如果你在装作没看见别人的尴尬的同时,能够在心里也不嘲笑别人,能同情别人,你的境界就更高了。因为对方在出丑的时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别人看到,你作为“别人”之一,装作没有看到,对方的尴尬也就少了一些。

即使你看到了,但你视若无睹的神态会给对方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对这件事情没有大惊小怪,没有当一回事情。”这样对方的尴尬会少一点。不要直接跟对方说:“没有关系,不要窘迫,我们不会笑你。”这样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注意她(他),反而更难堪。

而这还不够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下面这个故事中男士的处理方式。

一个男士看到了一个女子的内裤滑到脚上,他当时手指天空,突然大叫一声:“天上有东西!”于是街上的人们纷纷抬头看天,以为有飞碟出现。女子趁此时机,赶快把内裤提起来,收拾好自己。

这才是既有风度又有智慧的绅士。他知道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从出丑者身上引开,引到别处。这才是最体贴的帮助方式,即使要付出自己出一点小丑的代价。

如果有更多的人能达到这个境界,社会将会美好很多。

莫名其妙的转折

在谈判中轻易让步,自卑是罪魁祸首

外资公司的中方雇员华小姐说了她经历的一件事,她感到我国一些企业领导的行为,令她无法理解。

记得三年前,我经手了这样一件事:我国一家中型企业与我们公司做一笔焦炭生意。几轮谈判下来,基本上已经谈妥,这时中方企业打来了电话。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取得了共识,那么,这笔生意就可以成交了……”这时,老板起身走过来,小声说:“价格能否再降一点?哪怕一吨降 5美分也好!”

关于价格,本着互利互惠的贸易原则,我和中方企业已经商定,并为此反复向老板陈述了理由。老板也原则上表示接受。但是为了从中提取更多的差额,所以临到拍板成交,老板又想从中方企业身上再榨出点血来。

看来,爱国的华小姐对贪心的老板有些不满,所以她的用字是“再榨出点血来”。

我打开电话的免提键,对着听筒说:“张总,价格有没有可能再降一点?”我用的完全是商量的口气,语调和用词都明白无误地通过电波向对方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无非是生意场上通常的讨价还价,大可不必认真。

心理学中研究过,所谓“非语言的信息”对社交的影响远远大于语言,所以,你说话时的语调比你说什么更加重要。“价格有没有可能再降一点”这样的话又由“商量的口气”说出来,实际意思就是“你可以降也可以不降”。

果然,对方颇为潇洒地把我踢过去的皮球又踢了回来:“你这位小姐哟,关于价格,已经定盘子了嘛!”我捂住听筒,望望老板。老板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好,可以按商定的价格签协议了!”

结果正如华小姐所料。

我点点头,对着话筒说:“张总,祝贺我们的合作成功!”说完,把话筒递给老板:“先生,您要说几句话吗?”老板接过话筒,很矜持地正了正领结,说:“张先生,我们的合作十分令人满意,相信今后我们的合作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免提键里传出了张总的声音:“噢,大老板啊!在与贵商社的业务往来中,我们对您的工作效率和敬业精神深为钦佩!”

“哪里,哪里,”老板的脸上漾出笑容,“说到敬业精神,我倒要向张先生诉诉苦啦!这单生意,你们的价格压得很低,我们可赚的利润已经不多啦!哈哈哈……”

在商界,这不过是交往应酬的客套话,如同相声表演中的打诨插科,无非是要使谈话增加点诙谐幽默。精明睿智的谈判对手,完全可以用一句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搪塞过去。可不知是为了显示自己所拥有的权力,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慷慨与大方,电话里传出的却是另一种声音:

“噢,是这样吗?关于价格我们还可以再商量嘛!”

华小姐对张先生感到莫名其妙。我们也莫名其妙,如果说张先生笨,刚刚他和华小姐谈话时明明不笨,为什么要白白送钱给别人?

但是,如果你懂心理学,你就知道张先生的心理了。和外国老板的第一句话是:“噢,大老板啊!”在张先生心里,他在“大老板”面前有一种自卑感。在华小姐面前,他没有这种自卑。

由于自卑,他就产生了一种欲望,就是抬高自己。如何抬高呢?就是降价。通过降价,就可以显示自己“拥有权力、慷慨大方”,可以让“大老板”不轻看自己。

“您不是不肯再降了吗?”老板握着听筒,脸上浮现出一丝惊喜,仿佛筋疲力尽的泅水者,忽然发现眼前一片绿洲。

“看您的面子,一吨就再降 0.2美元!如何?”

果然如此,在张先生的心里,大老板成了受施舍的人,张先生的自卑感无影无踪了。

站在一旁的我非常尴尬,我实在不明白,这位张总怎么想的?如果企业是他个人的,想来不会顺口一句话就将利润拿来送人吧!更重要的是,老板曾经几次希望我把价格进一步压低,因为根据国际市场的行情,这个价格已经偏低了,我才说服了老板(理由之一当然是中方企业已经将价格封死,进一步压价,买卖就可能“告吹”)。没想到,老板的几句戏言,竟“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