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章 用充满爱与了解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安宁从容(3 / 3)

老板会怎么看自己呢?华小姐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中。

放下听筒,老板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我趁机说:“看来,还是您厉害!我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都不肯降价,您两句话,却解决了问题。”

老板得意地正一正领结,意犹未尽地说:“张先生是个爽快人,我很愿意和这样的客户打交道!”

我虽然脸上绽着笑容,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华小姐真厉害,一句话让老板对这件事有了一个最舒服的解释:“不是华小姐不尽力,也不是她能力低,而是降价的事的确十分困难。而这么困难的事,竟然让我两句话摆平了,我是多么不一般啊!”如此高兴,老板怎么会再责备华小姐?而且,如果责备了华小姐,不是意味着这件事不难做,华小姐也可以降下价来吗?如果是这么简单的事,又怎么显示其大老板的能力?

张先生为了面子,上了“大老板”的套;“大老板”也是为了面子,结果上了华小姐的套。

许多莫名其妙的事,实际上就这么简单。

为何“人善被人欺”

不敢愤怒和拒绝,是“老好人”的病根儿

俗话说得好:“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有些“善良的人”大叫天地不公:“我做善良的人,处处想着别人,与人为善,结果却得不到好报。这是为什么?”所以在骨子里,这些“善良的人”把人看得很坏:“人心真是险恶,我对他们这么好,他们却待我这么差。”

而实际上天地至公,这些“善良的人”的遭遇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说是咎由自取。这么说似乎很残酷,却是苦口良药。

“被人欺”的“善良的人”俗称老好人,和一般的善人好人不同,这种老好人似乎是永远要对别人好,永远不会拒绝别人,永远不会对别人发怒。但一个人怎么可能永远不生气呢?怎么可能乐于满足别人所有的要求呢?老好人们自以为能,而实际上是他们不敢表达愤怒,不敢拒绝别人。他们自我欺骗地把这称为善良,而实际上不过是种懦弱。人懦弱就会被欺负,这不奇怪吧。

老好人在小时候往往是乖孩子,听话的孩子。而他们的乖巧和听话是一种不健康心理的表现。他们发现只有在他们听话、乖巧服从时,才会得到父母的赞扬,于是他们竭力“做好孩子”,听话,不发脾气,目的在于保住父母的感情。所以长大后,他们习惯一味讨好别人,好让别人能接受他们。

老好人小时候,父母常这么说,“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为了你我付出了多少辛苦”。这是父母无意使用的一种控制手段,我们称之为“内疚感控制”,目的在于使子女感到父母有恩于他们而使子女不敢反对父母。因而子女一旦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或拒绝了父母,就有内疚感。

这种孩子长大后,往往不敢拒绝别人,拒绝别人会十分内疚,也不敢坚持自己的正当要求,坚持了也会内疚。所以他们会大公无私,他们自以为是“善良”,而实际上这是他们的一种病。当别人向他们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他们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当别人利用他们时,他们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那么别人也就自然会欺负他们了。

老好人心里窝了很多怨气,他们不会直接发作,而是会用某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情绪。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看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了”。他们把自己弄得很惨很苦,他们让你看到:你对我多么不好,多么不公正。

他们常用痛苦来控诉别人,来刺激别人的内疚感。他们是那种“一人向隅”的人,虽然他们口里说着“你们玩你们的,不用管我,我只不过有些不舒服”,但是他们实际上做的事,却正是令别人“举座不欢”。他们用自己的痛苦报复别人。这种“善良的人”自然会被人轻视和厌恶。他们的“善良”不是出自爱和喜悦,是伪造的。

人应该勇敢,敢爱敢恨,敢喜敢怒,敢于坚持自己的正当权益。

善良不意味着要讨好别人。老好人要改变自己,更应该对童年经验加以重新评价。父母为子女做的一切,不应该是一笔恩情债。父母和子女如果相爱至深,不论做了多少都无所谓。

老好人要自救,就不能以童年时期对父母的方式对待别人。当别人利用你时,你只要拒绝就是了。或许别人会对你的拒绝不满,指责你“自私”,你可以尝试随他去,你不必为此而内疚。或许有人会和你断绝交往,也随他去,这种人不是真朋友,他并不是真爱你,不过是在利用你。就算一时得不到爱,也不要用这些人的假爱来骗自己。老好人只要这样做,就会成为真正的好人,他们会没有了被人欺负的感觉,心中会减少怨气走向平和,从而会更快乐。他们就会有真正的善良真正的爱,会遇到真正爱他们的人。

那时,他们“不善”却不会被欺。

“没事找事”社交术

带着爱去创造机会多接触,才能交到知己

内向的人也很希望交朋友,但苦于不太容易,常常被动等待却往往等不到机会。如果对方是异性,就更难了。也许,这些朋友心里会希望有些什么事,好让他们能再见面。但是,事情并不总是那么适逢其会。

就像有个人,他喜欢上了一个邻居女孩,每天上下班都争取和她坐同一辆公共汽车,却从不曾和她说一句话。他总盼着有个坏人出现,好让他有机会英雄救美,但是坏人也不是常常可以有的。何况,真的坏人出现了,他有没有能力救美也未可知。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没事找事,也就是创造机会和对方接触。

这是社交的基本功。事情是纽带,它把人们联系到一起。

没事找事方法很多,找他借一本书是没事找事,因为借了书要还,这样就多了接触的机会;找件小事让他帮忙也是没事找事,因为为了感谢他,你得请吃饭或打保龄球;如果他有什么特长,你还可以拜师学艺,既结交了朋友又学到了东西,可谓一举两得。

找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相处更自然,所以最好不要找太困难或太严肃的事,最好是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或无关的小事。《红楼梦》中宝玉让晴雯去看黛玉,找的事是送两条半旧的帕子,事情小,但是目的达到了。

在与异性交往时使用没事找事,有些害羞的人很可能会被对方看穿。实际上,被看穿根本不是问题,对方绝不会因此不满。没事找事属于无害的谎言一类的行为,其背后的真实是“我想和你交往”这么一个良好的动机。很少有人会讨厌一个想和自己交往的人。

没事找事往往是交际双方的一个合谋,大家心照不宣,找一件事作为借口和理由,让大家避免任何尴尬,因此,对方会欣赏你的没事找事。

真正懂得如何交往的人,在和一个人初次接触时,就会想到为下次做准备。他会注意在谈话中寻找“伏笔”。你可以询问他的爱好,谈谈爱好,从而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事”,比如,对方喜欢绘画,那么下次画展开幕的日子就是你们交往的日子。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谈到春天什么花先开。那么到花开的时候,我就找到了事,我在信封里装了一把花瓣寄过去。

有人会担心找不到事怎么办?事实是,没有什么时候是找不到事的。

一次,我独自到一个海滨城市旅游感到孤单,想找到一个游伴,于是我找人问路—不是我不认识路,我的空间感很好。我选择了一个喜欢的人,我判断了她要去哪条路,然后我向她问路,问的正是她要去的那条路。于是我们一起走了一段路,谈天说地半小时后,我们已经像老朋友了。

当然,没事找事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对方。我们不能在别人很忙很需要独处时强人所难地没事找事。我们不能找别人不喜欢的事。我们必须在心里喜爱、关心别人。

任何技巧都是为了让我们心里的爱有机会传达给别人,没事找事法也一样。没有爱,没事找事法毫无意义,它只会惹人厌烦,给人添麻烦,给自己带来失败。

脸皮不磨不厚

用“难堪训练”来使薄脸皮变厚

民国时期有一奇人李宗吾曾提倡“厚黑学”,他宣称“脸皮厚心子黑”是成功人士的基本要求。“心子黑”不是好事,但是“脸皮厚”却的确是社交成功的基本要求。大凡社交场上的失败者,脸皮都太薄。例如一个害羞的青年,默默地爱一个女孩很久,却不敢有所表达,无非是因为脸皮薄,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嘲笑。本来也许只要说出来就会成功,只因为脸皮薄,白白错失了机会。脸皮薄的人受不了别人的丝毫嘲笑、轻视和批评,所以他们害怕社交。脸皮厚的人视嘲笑批评如等闲,所以在社交场中如鱼得水。据说有一位政治家正在演讲,下面有人骂他“臭狗屎、垃圾”。

在脸皮薄的人看来,这岂不是奇耻大辱?这个厚脸皮的政治家却只是笑一笑,说:“这位先生不要急,我马上就要讲到你所说的环境卫生问题了。”

脸皮薄的人不明白,当脸皮足够厚的时候,你会显得更有风度,有包容的气度。人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赞扬宰相脸皮厚。

厚脸皮如同一副盔甲,可以使我们不怕别人的攻击。

有的人说:“我知道脸皮厚一点好,可是我天生脸皮薄,没有办法呀。”

实际上,谁天生脸皮厚呢?没有天生脸皮厚的人,正如没有天生茧子厚的人一样。脸皮和茧子一样,不磨不厚。厚脸皮是磨炼出来的。

只要你志在必厚,耐心磨下去,拿出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脸皮必可磨厚。

在社交训练中,我曾让学员当众“表演紧张”,让他们表演“结结巴巴,手足无措,慌慌张张”。这种练习有两种作用:第一,在努力表现紧张时,有的人心理反而会放松下来;第二,这种练习可以使人们脸皮变厚。

另一种磨厚脸皮的技术来源于日本的“魔鬼”训练,即所谓“难堪练习法”。

日本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为培养学员的厚脸皮,专门让学员做一些难堪的事、好笑的事,比如在大街上人最多的地方,大声唱歌或朗读报纸,或者大声叫喊“我是×××,我是成功者”等等。

这种做法效果很好。

难堪训练内容不限,你可以任选一件你感到难堪的事去做。比如,你觉得在小摊上卖东西很令你害羞,那么就去摆摊。

一般来说,做难堪训练时,如果没有熟人在场,受训者还都能顶得住,一旦有熟人出现时,受训者就会因羞愧害怕而逃避。

如果你在训练时遇见熟人,要求自己坚持下去不停止。熟人也许会惊讶,也许会嘲笑,也许会劝你别出丑。把这些都理解成对你的考验,你必须经受住考验。

要知道许多成大事的人—比如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都遇到过别人的惊讶、嘲笑和善意劝说,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在做傻事。假如他们顶不住而放弃了,就不会有以后的成功。

要坚持,要让脸皮变厚,这样你才会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只要你大大方方地坚持做你的事,就会赢得别人的敬佩,嘲笑最终会转化为尊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种精神,就是厚脸皮精神。

头脑里的监工

克服自我意识的干扰,才能战胜社交紧张

假如有一种仪器可以把人头脑里的思想像广播一样播放出来,那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中会紧张。“举止大方一些,微笑,微笑!”“别笑得那么傻,笨蛋!”“说话呀!说话呀!”“说的话那么蠢,人家都会暗地里嘲笑你呢!”“脸不要抽搐,手不要抖。”“告诉你不要抖,笨蛋,笨蛋,没出息,丢人现眼!”上边这些话就是某位青年在社交时头脑中冒出来的想法。当然,我们没有能播放想法的仪器,这些话是他自己告诉我的。想象一下,当他和人交往时,头脑中仿佛有一个监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不断用批评性的语言“指导”他,责骂他,他怎么可能表现得自然,表现得轻松?每位社交有困难的人头脑中都有这么一个监工。在他们交际时,他们仿佛分身为两个人,一个在交际,另一个在监工在评判。正是因为监工的干扰,交际者才会紧张,才会表现失常,变得举止笨拙、言语生硬。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头脑中“监工”的监视干扰了交际者的自然反应,造成交际者举止失常,然后引发“监工”的焦虑,“监工”急于控制交际者的行为,而控制越强,交际者行动就越不自然。通常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太强”。

有个寓言。蜈蚣有 100只脚,狐狸问它:“你是怎么安排这么多脚的,一定很难做吧?”

蜈蚣想了想,结果就不会走路了。因为蜈蚣有了自我意识,有了“监工”,干扰了自发的行为。

仅仅有个“监工”就会让蜈蚣不会走路,更哪堪许多“监工”还要指责、斥骂交际中的人!

只要我们减少“监工”对我们的干扰,我们都可以成为很好的交际者,用不着花很多时间练习口才和学习交际。儿童“不学无术”,但是孩子们自发的交际却都很成功,他们很容易交到好朋友,而且相对较少为自己的交际能力操心,因为儿童的“监工”还未建立完全。

我们不幸有了“监工”,该怎么对付他呢?怎么让他少干扰我们呢?

有种技术叫“外向任务法”。具体做法是:为自己找一个和别人有关的认识任务,例如,让自己关注别人的言谈,从而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猜测他形成这样一种性格的原因。或者,让自己判断在场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好坏,每个人对另外的人的看法(但是不去判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选这种认识任务:挑出别人的行为失当之处(但是不要说出来)。

这种方法把“监工”原来对内的注意力引向外界,让他注意别人从而无暇关注自己,可以很好地减弱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从而使其言行举止变得更为自然。

认识任务是什么都可以,认识不是主要目的,目的不过是转移注意力。但是在交际过程中,你必须专心于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有人问:“如果没有‘监工’,没有自我注意,我怎么才能保证我做得很好?我又怎么总结经验教训好让以后提高?”

其实,没有自我注意你会做得更好,也许不尽完美,也许会有错误,但是在你自我注意时,你的错误只会更多。有人说,没有自我监控会出错,但是我们可以告诉他,有监控错误会更多。

足球开赛后,教练员不上场。运动员不可避免会有些错,但是假如教练员上场,跑在运动员的身后随时提醒他该怎么踢,运动员很可能会踢得很臭。

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这是比赛暂停时或结束后教练员才可以做的事。

你只可以在交际活动之外思考如何交际。而且,不要想太多。一次注意到一个问题就可以了,下一次你的交际少了这个问题就会进一步,更不要用批评责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批评和责骂不会使人进步,要鼓励,要表扬自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人人都会交际,只是被“监工”干扰才表现不好。试试用“外向任务法”对付监工,你会发现你变得自然而又从容。

所向无“敌”之术

赞美,是社交的无敌妙术

练任何武功时,都有一个绝招是师父轻易不教的。只有当你把其他招数都练好,师父信任你之后,他才会传授这一招。而当你会了这一绝招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武功达到了全新境界。

现在我们讲的心理学方法,也将使你的社交技能达到全新境界—你可以所向无敌。

一般人对“所向无敌”一词有个误解,误以为所向无敌是指能轻松打败任何敌手。实际上,所向无敌是指你面前将不再有敌人,敌人已变成了朋友。

所向无敌的社交心理术是指赞美别人的方法。

赞美是社交的无敌妙术。它可以化敌为友,可以使友情更加深厚,可以给朋友带来利益,也可以让自己得到成功。人如果是花树,赞美就是春雨。古时有个极高明的琴师叫伯牙,他有个最好的朋友叫钟子期,是个樵夫。为什么伯牙把钟子期当成至交呢?因为钟子期能懂伯牙的琴声,钟子期会赞美伯牙的琴声。

舞蹈家邓肯说:“恐怕现时代最奇特的一个人物是邓南遮。他身材矮小,他的面貌除了笑的时候,实在谈不上美。但是在巴黎有一个时期,差不多一切最著名的美女子都爱他。”为什么呢?因为邓南遮善于赞美。

赞美有说不尽的益处,但是人们却极少使用它,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自私自大。“我为什么要赞美他(她),让他(她)高兴?”说这种话的人不舍得用一句话给别人带来喜悦,多吝啬。破除自私的方法是告诉自己:赞美别人给你自己带来的益处更大,不仅仅是别人会回报你,赞美本身就会滋养你自己的心灵。设想有两个人,一个挑剔一切;另一个则善于赞美,他赞美朝霞,赞美夕阳,赞美青草,赞美白云,赞美博物馆中的文物,赞美美丽的建筑……哪一个人会更幸福呢?

自大的人会感到赞美别人等于贬低自己。他们时时抱着竞争的心态,所以想:“我赞美他,他就会自以为他胜过了我,这怎么行!”破除这种障碍的方法是,让自己忘掉竞争,把生活当成游戏,把对方当成游伴。

第二个障碍是挑剔成习,有些人总看到别人有缺点。是的,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如果你盯着找缺点,就会找到一大堆。但是,任何人也都有优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到别人的优点上呢?

第三个障碍是认为赞美别人是拍马屁,是阿谀奉承。拍马屁和赞美别人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出于功利目的,很虚伪,嘴里说别人好话,心里却在暗骂或暗地里嘲笑对方,而赞美别人则是心口如一的,你赞美他的地方正是你欣赏他的所在。

学习赞美术实际上就是学习鉴赏术。懂得对方的美才可以赞美。因为懂得鉴赏你才能准确地说出对方美之所在,胡乱赞美是无益的。试想:伯牙弹了一曲“高山”,钟子期如果在一旁鼓掌叫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伯牙会以他为知音吗?

你不妨试着找一个人做目标,时时注意寻找他(她)的优点,然后去赞美他(她)。赞美要尽可能具体。不要仅对一个女孩说:“你真漂亮。”而应该说:“我发觉你笑起来非常天真,这时候你最好看。 ”

久而久之,你将会很善于鉴赏人,也就很会赞美别人了。

另外,赞美必须真诚,你所赞美的必须是你心目中的优点,否则不要说。哪怕这优点极小也不妨赞美。

我们大都不习惯及时赞美别人。当别人做了一件好事时,你也许心中赞许却并不说出来。你不妨试着改变这种习惯,在发现可赞美之处时马上赞美,这时你说话的语气会是最真诚的,因而效果也最好。

学习赞美术的人不要忘记赞美你最好的朋友—你自己,这将使你更能悦纳自己,更自信。

赞美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曾经有一个女孩很丑,她很自卑,觉得别人对她不好,她也对别人很凶。心理学家让大家试着赞美她,赞美她的头发很黑,赞美她偶尔闪现出的善良。结果过了几天,大家都发现她变得漂亮些了。

试着每天去赞美别人,社交场上你将所向无敌,你将得到友谊和爱,得到一个美好的世界。

做自己的局外人

从局外人角度看问题,就会客观处理人际矛盾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旁观别人的是是非非时,很容易看出来他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和该如何解决。但是一旦事情到了自己身上,我们似乎一下子就笨了,明摆着的道理也会看不到,很简单的解决方法也会发现不了,结果陷于痛苦烦恼之中难以自拔。旁观者对我们也许会不理解:“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他怎么就是看不明白?”

有次在公共汽车上我看到这样一幕。

“哥儿们,是你呀!我差一点认不出你了,留这些大胡子,可以上电影了。”说话的青年人非常兴奋,一边说一边伸手去拉对方的胡子。

乘客们纷纷转过来看着他们。“过得怎么样?”这个青年人拍着对方的肩膀问。“还可以。”另一位轻声回答,因被大家注意而有些窘迫。“身体怎么样?现在还那么爱感冒吗?我现在反倒更容易感冒了(说着掏出手帕擤鼻涕)。你看我的扁桃腺多红(张大嘴让对方看,对方躲开身子)。噢,你结婚了吧,老婆漂亮吗?怎么了哥儿们,不说话?哥儿们,你太拘束了,人应该善于交际,是不是?”

“是啊,是啊。”对方一边应,一边又退远了一步。

先说话的青年心里一定会认为对方太内向。在生活中他也许会奇怪地发现,虽然他对人十分热情,却交不到几个朋友。而实际上,除了他自己之外,所有旁观者都看到了他的问题何在。

还有一种场景我们更是常常可以见到。

两个人为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语言中渐渐连人身攻击的味道都冒出来了。这两个人中的每一个都认为:自己是据理力争,对方是无理狡辩,而且认为对方之所以要无理狡辩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面子。而在第三者看来,这两个人全无区别,都是争强好胜而已。

如果我们能够从局外人的角度看问题,就可以避免当局者的迷妄,可以看得更客观更真实,也就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走出社交困境。

做自己的局外人其实很容易。你只要用一下“分身术”就可以了—当然不是像孙悟空那样真的分身,而是在想象中分身。

你可以想象另一个你分身出来,站到与你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看着你的举动。想一想另一个你会看到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当你和朋友争论不休时,和父母吵架时,有什么事想不通时,你都可以试一试分身出另一个你,站在身边观察你。

或者想象你自己站在局外,观察那个也许正在吵架生气忧伤的你,观察那个人是怎么和别人交往的,你就会对自己有新的看法。

因为这个置身于身体之外的你是旁观者、“局外人”,所以会更清楚地看到事实,也会更冷静地分析事实而不受情绪干扰。

当你陷入强烈的愤怒、沮丧之中而难以自拔时,想象另一个你分身出来,静静地看着处于情绪中的你,不必做任何判断,你会感到一种宁静安详逐渐渗入愤怒之中,渐渐地你会平静下来。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有矛盾,有愤怒烦恼。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会有吵架的时候,分身为二,做自己局外人的技术总是用得着的。

懂得如何做自己的局外人,你会更善于处理矛盾。比如,一个男孩本来很烦他的女友,因为她常常没事找事。做了局外人,他才看出来,原来她是怕失去他,用这种笨方法想得到他的关注,于是他主动去关注她,解决了矛盾。

懂得如何做自己的局外人,你也会变得更达观。对小小的是非得失,认为不值得为之烦恼,于是你会生活得更豁达、更健康。

“他心通”秘诀

只有足够深地爱一个人,才能和他心灵相通

据说,修炼到最高境界的人会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叫“他心通”。这让人们很是羡慕:“有他心通多好,不需要学心理学,别人想什么我都知道。谁也别想骗我,我对付别人轻而易举。他心通就好像一个高级的间谍,可以潜入别人内心获得情报。”他心通如此高深,一定要花很多时间闭门苦修,要有大师传授秘诀,人们只好望洋兴叹。

不过我告诉你,他心通实际上很简单,不需要闭门苦修,也不需要大师传授秘诀,秘诀只有一个字。如果你想学,如果你按照秘诀做,你肯定可以很快获得他心通。

不要急着找这一个字的秘诀,请耐心看每一句话,这样效果才好。

先让我们看一下,除了修炼者,有没有其他人有他心通现象?如果有,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有?

除了修炼者,其他人也会有他心通现象的。古代的曾参很孝敬母亲,一天他在外砍柴,忽然感到心不舒服,他觉得母亲想他,于是急急忙忙回家,发现母亲果然倚着门急切地等他回家。

我们经常听说这种事例。有人在亲人亡故前,无缘无故感到不舒服,急于见到这个亲人,似乎他知道亲人临去想见到他。或者,亲人遇到危险时,有人会有感应。这就是一种他心通。

另一种他心通更常见,那就是母亲对新生婴儿的心理。很多母亲是他心通的,她们不需要婴儿说话就知道他需要什么。她们甚至不需要特意从体态语言中而是从哭声中就能做出判断,这是感同他人的喜怒哀乐的能力。获得这种能力的秘诀是:爱。

当你深深爱一个人,在你心中,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他的快乐和烦恼就是你的快乐和烦恼,那时,你就会了解他的心理 —这就是“他心通”。

古诗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俗语有“心心相印”,这就是“他心通”的境界。了解你真爱的人是可以一点通的。爱到什么程度,了解对方就容易到什么程度。

“他心通”不是特异功能,是普通的功能,是因为爱,所以能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能无意识中注意到对方的一举一动,因而能知道对方的心情。因为你有爱,对方在你面前不必有丝毫伪装和掩饰,因此你可以清楚地了解他。

这是心理学的最高境界,是交际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心理学知识,不需要心理学技巧,只要有足够的爱就够了。

就是这么简单,爱;但是又很难,因为我们难得会这样深地爱一个人。

爱不可以用技术制造,但是我们有办法让自己少一些对爱的障碍。

爱的障碍之一是对别人的评判过多。难以爱别人的人往往惯于评判别人,这个人有这种缺点,那个人有那种毛病,评判之下爱就被扼杀。当然,不评判不是做老好人,我们应该指出朋友的缺点,帮助他改正。但是,在你评判别人时,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是他有缺点还是我用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如果答案肯定,就告诉自己,人与人有不同的行为标准,只要对方的行为无害于他人和社会,就应该允许其存在。第二,我评论别人时,心里是不是有敌意?如果有敌意,就要先检讨自己,然后再评论别人。只有对方确实有缺点而自己完全是善意才可以评判别人。

爱的障碍之二是自我中心,斤斤计较。总想在别人那里占便宜的人是不懂得爱的。有的人学习心理学,学习了解他人的技术,目的是控制别人、利用别人,这种人可以学到揣摩别人心理,但是学不到“他心通”。

有人问:“爱了,‘他心通’了,却不能控制别人了,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就像向崂山道士学了穿墙术,却不能用来偷东西,甚至不许用来炫耀,那么,穿墙术有什么用?

对这些人的回答是:爱就是最大的好处。爱别人,了解别人,和别人心心相印,这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快乐胜过控制别人的快乐。我们学交际,就是学习和别人共享爱的技术。

愿大家都能“他心通”。

玫瑰故事

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才能在交往中恰当示好

平安夜,文洋和刘聆在一个会议上相识,虽然谈不上一见如故,但一起去乘地铁的路上,她们还是热络地交谈着。“你看!”刘聆扯一扯文洋的衣袖。只见迎面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匆匆忙忙地走着,手里拿着一束被精心包装的红玫瑰。“真浪漫!”刘聆感叹着,“你老公怎么样?会给你送花吗?”“送的,这几天他在外地出差,今天早上我收到他寄来的一枝红玫瑰。”文洋一边说一边沉浸在自己的甜蜜里。

送红玫瑰是最没有创意的行为了,却是征服女人心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点男孩要注意,不要因为它不新奇而不用它。

好莱坞有一个原则,一种手法不用到被排斥就一直用。送玫瑰就是可以一直用的手法,直到你的女孩感觉这手法太陈旧 —但是女孩排斥这手法的那一天也许永远不会有。

“你真幸福,我老公真是的,一点也不浪漫。”刘聆抱怨着。

“也许今天你一回家,就有一捧玫瑰在等着你。”文洋打趣说。

“才不会。他是个工作狂,每天就知道工作、工作,你想象得出吗?以前约会他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只有一个小时’或‘今天我们有一小时二十分钟’,弄得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了。”

没有玫瑰,说到底是没有关心、关注。

女人之间的交际,往往有两种东西交织:一是女性间的理解和同情,二是暗暗的竞争。因为前者,女人愿意在同性面前谈对丈夫的不满,而后者使她们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不幸福。只有在两种人面前,她们可以暴露自己:一是最好的朋友,二是初次见面和以后不再见面的人。

文洋听着刘聆的抱怨,心里不免暗暗同情她。“哎,认命了。”刘聆自我解嘲地说。她们有点留恋地说声再见,各走自己的方向。“元旦等我电话,我们再聊聊。”刘聆一边走一边说。文洋心里热乎乎的。文洋对刘聆的感情,是来自刘聆对自己的亲切,也是来自她自己得到了玫瑰花的好心情。我们常常分不清自己情绪的来源,文洋把早上收到玫瑰的好心情和刘聆的友谊连在一起了,所以格外喜欢刘聆。

有个心理学实验,让一组男女共同走过一座有一点窄的桥,发现他们之间的好感比走过宽桥的男女多—因为他们把走过窄桥的心跳,误以为是对方引起的心跳了。

回家的路上文洋买了一束红玫瑰,并且把刘聆的地址留给了花店老板。丈夫又来电话说要加班,而且匆忙得都没有给刘聆嘘寒问暖的时间。刘聆坐在丈夫拼命工作为她挣来的豪华住宅里,心情很沮丧。“丁零零”……门铃响了。

刘聆接过玫瑰花,脸上先是惊喜,随后转成尴尬、落寞。她随手把花丢在楼梯口的垃圾袋里。

角色不同,同一行为的作用也不同。如果这束红玫瑰来自刘聆的丈夫,它一定会有一个好得多的归宿。文洋作为一个朋友,不可能代替刘聆的丈夫给出本应该他给出的东西,越俎代庖只能费力不讨好。

另外,在文洋,这是表达自己的关心;而在刘聆,则也许误以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这会使她更难过的。不要忘了,女人间是有暗暗的竞争的。也许出于一时情绪,刘聆说了对丈夫的不满,现在正在后悔呢?她不愿再面对一个知情者,以后她也不会愿意和文洋来往了。

再说,丈夫刚打来那个电话,即使朋友的花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却更是反衬出丈夫的不体贴,只会更让刘聆心情不好。

再说,正心情不好时,看什么都不高兴,不是吗?

文洋等刘聆的电话一直到过了元旦。文洋自嘲地想:反正从来没有过这个朋友。

说到底,刘聆并不急于想要友情,她的全部注意力在丈夫身上,所以才会有扔花之举。文洋则不同。

有时,不满足的人的注意力会持续放在她的不满足上,不关心别人。如果你不是她的好友也没有较多的时间,想让她“出来”是不容易的。

文洋也说不上有什么大失误,要知道,社交是两个人的事,社交不成功,原因不一定在自己。

就像那红玫瑰,它更是什么错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