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贰 出将入相不容易(1)(3 / 3)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02赵国相国郭开何许人也?他与廉颇有何过节,为何一心要阻拦赵王重新启用廉颇?

故事要从长平之战的庆功宴说起。

赵孝成王十五年,长平之战,赵军损失惨重,国内男丁几乎全部战死,举国上下十室九空,幸得魏、楚两国出兵才打退了秦军。

燕国决定趁火打劫。燕王喜与丞相栗腹商量,觉得赵国壮丁几乎全部战死,遗孤又还没有长大,这是进攻的好时机,于是燕军在丞相栗腹带领下,分兵两路向赵国杀来。

赵孝成王经历了长平之战,对廉颇非常信赖倚重,将举全国之力征调起来的两万老弱病残全盘交托到他手上。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巧妙利用燕国的弱点大败燕军,甚至包围了燕国国都,逼得燕国几近灭亡,创造了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廉颇回到邯郸后大受欢迎,赵孝成王封其为信平君,官拜相国。庆功宴会搞得非常隆重,赵孝成王和太子赵偃出席,当时身为太子伴读的郭开也一起参加了宴会。

《战国策》记载,太子赵偃和郭开关系非常暧昧,据说两个人经常同床而居。太子对郭开非常信任,而郭开也经常凭借太子的信任为非作歹,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宴会上郭开向赵孝成王和太子阿谀奉承,深得父子二人欢心。刚正不阿的廉颇非常讨厌品行不端的郭开,眼看郭开哗众取宠,作为习惯有话就说的武人,炮筒子一下就收不住了。他当面斥责了郭开,还直言请求赵孝成王和太子远离小人。

这无疑是当众打了太子的脸,同时他也被郭开深深地记恨上了。

很快,赵孝成王病故,太子赵偃继位,也就是赵悼襄王。郭开作为赵偃亲信,直接被任命为相国,加封建信君。当时廉颇正领兵攻打魏国的繁阳,战事进展顺利。

郭开对宴会上廉颇的羞辱一直耿耿于怀,所以他一得势,首先要报复的人便是廉颇。他向赵王挑拨道:廉颇拥兵自重,不把您这位新王放在眼里。别看他如今在外打仗,可他早准备要带兵回国谋反了,大王您一定要早做准备,最好派人接管廉颇的兵权。

赵悼襄王对这位手握重兵的老将军也早心生猜疑,便将郭开的话信以为真,委派乐乘前往接替廉颇指挥大军。

廉颇同样早就看不惯这对狼狈为奸的君臣,加上自己刚刚打了胜仗,不仅没得到封赏,反而被一纸文书免去了主帅位置,顿时怒火中烧。

一怒之下,他带领部队向来接替自己的乐乘发起攻击,吓得乐乘逃回了邯郸。

廉颇自知无法再留在赵国,便出逃去魏国了。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史记》)03撵走了廉颇,郭开在赵国气焰熏天,除他之外,朝野上下竟无人敢言国事。

他出任相国之后一心扑在敛财上,不断进言,让赵王在国内大兴土木,加强交通建设,修建一条贯穿赵国南北的大道。赵悼襄王对郭开深信不疑,对其所奏之事无不准奏,而郭开便借机从中大肆收受贿赂。此后,郭开又建议赵王修建了诸多宫殿,还派人打着赵王的旗号到处搜刮民脂民膏。

赵悼襄王在郭开的谄媚下,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还纳妓女作为自己的王妃,废除了自己的正妻和贤能的太子,将妓女生下的孩子立为太子。

纵情享乐的赵悼襄王身体每况愈下,仅在位数年时间便去世了,太子迁继位,而王位易主丝毫没有妨碍到郭开。

原来郭开早就将目光瞄准了赵国王室的下一代,从赵迁年幼时期就亲近他,教他如何饮酒不醉,如何赌博不输,所以赵迁长大了只会玩弄女人和整治大臣,一味骄横放荡,对郭开倒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如今赵迁继位,郭开继续担任相国。这时候赵国名将庞煖、乐乘、乐间等人相继去世,秦国伺机而入,所以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将相和”的美谈曾传遍各诸侯国,尽管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大军,但只要廉颇在,秦国就绝不敢动赵国,但由于奸臣作祟,廉颇永远失去了重回战场的机会。

04

赵幽缪王赵迁继位的头三年,是赵国历史上继长平之战后最凶险的三年。

赵国进攻燕国的军队还没撤回,便遭到虎狼之师秦军的伏击,损失惨重,赵迁被迫下令诸城防御秦军。但秦军丝毫不给赵迁喘息的机会,兵分三路向赵国杀来,接连打下了赵国的平阳和武城,赵国将领扈辄率军队救援却兵败被杀,一时间邺地、太原、狼孟和番吾纷纷丢失,邯郸已经暴露在秦军的面前,赵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赵国此时只有防御匈奴的一支边防军可用了,主帅是名将李牧。

赵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命令其率军即刻从雁门回防邯郸。李牧接到军令,立即挥军南下与邯郸守军汇合。

李牧总结长平之战的教训,认为秦军兵锋正盛不宜正面对抗,于是采用了与当年的廉颇一致的防御战略。

秦军主将见赵军坚壁不出,便转而攻打赵国的肥下城。赵军将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但李牧力排众议,认为现在包围邯郸的秦军必定都是老弱病残,应当一鼓作气,主动出击。秦军确实认为赵军已经怕了,所以防御松懈,被赵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一败涂地。

李牧名震天下,被封为武安君,这一封号在此前是只有秦国战神白起才有的殊荣。

秦王嬴政听闻秦军战败,暴跳如雷,命令两路大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再次进攻赵国,决心屠尽赵国男丁。

赵国还是以李牧为主帅迎敌。

李牧命令副手司马尚防守邯郸附近的漳水和长城,自己率军在北部暴打秦军,然后回师南线与司马尚合围秦军,再次大获全胜。

公元前229年,赵国北部大地震,举国饥荒。秦王嬴政趁机再次下达进攻赵国的指令,并特别派出了名将王翦。

嬴政和王翦经商榷达成一致:要想灭掉赵国,首先要除掉李牧。

他们想到了郭开。众所周知,建信君郭开是赵王的宠臣,最大的爱好就是贪财。秦国特使带上一万两黄金出发了。

特使来到赵国,到处散布李牧、司马尚与秦军勾结的流言,随后他到相国郭开的府上献上万两黄金。郭开见钱眼开,早把赵国的生死存亡置之脑后。

次日,郭开进宫向赵王汇报,说李牧和司马尚已经叛国,同时又提交了秦国准备的李牧“叛国”的罪证,声称这是自己的门客从李牧手中偷盗出来的。

赵王对相国郭开深信不疑,不问青红皂白便要将李牧拿下治罪。

李牧深知赵王一定是受人挑拨,坚决不肯交出兵权,但是赵王和郭开早已派出宗室赵葱等人带兵前来,李牧只能无奈交出兵权。

可是郭开和赵葱还是不肯放过李牧。

据说李牧被免职以后经常跑到酒馆喝得大醉,郭开和赵葱怕他东山再起,便派人趁李牧酒醉将其脑袋割下挂在军营门口。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史记》)李牧的搭档司马尚见此情景,心灰意冷离开军中,从此不知去向。而李牧从赵北带来的部队见到主帅如此下场,心寒之下不再守城,数万大军一夜散去。

秦王嬴政得知李牧已死,立即命令秦军向赵国发起总攻。

无能的赵葱兵败被杀,次日秦军进入邯郸,赵幽缪王赵迁和所有赵国宗室全部被俘,赵迁最后被嬴政毒死(一说是哀怨而死)。

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史记》)话说郭开在赵国投降之后,带着小部分家财来到咸阳,贿赂秦国重臣,竟“因功”被秦王嬴政封为上卿。

不过他最终还是没能落得好下场。

郭开在赵国担任相国几十年,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临去秦国之前大部分埋藏到了地下。后来他专门向嬴政告假回赵国,并向嬴政承诺,取回之后大部分献给秦王,剩下一小部分用来供自己享受生活和留给子孙后代。

在取了财产返还咸阳的路上,郭开一行人碰到了一群强盗,强盗杀死郭开的家奴后将财宝一抢而空,郭开本人也被绑在树上,活活饿死了。

拦住了项羽的霸王枪,拦不住吕雉的背后刀01公元前202年2月,历经四年的艰辛,刘邦终于在灭秦之后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又在一个月前赶到定陶,夺去了齐王韩信手中的三十万大军,并将韩信、彭越改封到别的地方。

放眼天下,刘邦称帝已经是大势所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赵王张敖及长沙王吴芮顺势而为,共同请求刘邦称帝。

刘邦假意辞让,但“经不住”楚王韩信等人言辞恳切,于是他“无奈”之下只能接受群臣“劝进”。

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威严的刘邦让包括韩信等异姓王在内的臣子们都感到无限畏惧,他内心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天下英雄既然臣服,刘邦再也无法从他们身上找到更多征服的快感,便从此把兴趣转移到了后宫,那里有无数的美女,其中包括他最宠爱的戚夫人,从此以后,群臣几乎无缘得见天颜。

有一次,刘邦正在与美貌的戚夫人甜甜蜜蜜你侬我侬,大臣周昌闯了进来。见此情景周昌掉头便走,被打扰好事的刘邦却气得跑上去抓住周昌,将他按倒在地。

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是什么样的皇帝?

周昌仰起头,毫不畏惧:你是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君王!

如此的凛然正气惊到了刘邦,他赶紧从周昌身上下来,笑着连赔不是,从此对这个臣子忌惮不已。

要说这位周昌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虽然不如萧何、曹参、张良他们以才名显著,但却是一个有名的“直筒子”,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这一点,连萧何、曹参他们都感到敬佩。

02

周昌在汉朝可是“老资格”,“老”到可以顶撞刘邦。

他是沛县人,没错,就是刘邦出生的那个沛县。年轻时候担任秦朝的泗水卒史,而那时泗水亭长便是刘邦。可以说,周昌从正正经经干公务员的时候起,就是跟着刘邦混的,而那时候,萧何还在向刘邦摆县丞的架子,樊哙还在街上杀狗卖肉。

刘邦起兵,周昌、周苛两兄弟便带人跟着刘邦,帮刘邦打败了泗水守监。

刘邦入关中,周苛被任命为管理人事大权的御史大夫,周昌则成了管理京城卫戍部队的中尉,可见刘邦对兄弟两人的信任。

楚汉之争中,刘邦多次被项羽包围,身处险境,最危险的一次要数汉三年项羽集中全部力量展开的荥阳之围。刘邦用陈平的计策孤身逃出荥阳,临行前命周苛坚守荥阳,但是敌我相差悬殊,项羽很快便攻入荥阳,活捉了周苛。

项羽爱惜将才,希望周苛投降,但周苛却反过来劝他:你们快投降汉王吧,不然的话很快就都要做俘虏了!

项羽听罢大怒,把周苛放在大锅中煮了。

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史记》)刘邦特别感动,不久就任命周苛的兄弟周昌做了御史大夫。

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周昌“与萧、曹等俱封”,成为汾阴侯,周苛的儿子周成也被封为高景侯。

正是因为周昌本人忠心耿耿,又有兄弟的功绩荫庇,自己也屡有战功,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03

话说刘邦继位之后最大的心事便是太子的问题。

现在的太子是吕后生的刘盈,但他生性懦弱,不受刘邦喜欢。倒是戚夫人生的赵王刘如意聪明乖巧,很得刘邦欢心,而且戚夫人凭着自己年轻貌美,经常给刘邦吹枕边风,于是刘邦便产生了易储的想法。

这一天,刘邦又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们,让他们讨论,大臣们一边倒的反对,但是刘邦看起来很坚决。

周昌从众臣中站出来与刘邦争辩。他本来就有口吃,加上激动,说得更加结巴:我虽然说话不利索,但是我却,却,却知道不能这样做,陛下您如果想废掉太子,我就,就第一个不接受您的诏令。

周昌的口吃惹得刘邦笑起来。见到追随自己多年的臣子都这么坚决反对,他终于还是打消了念头。

吕后此时正在东侧厢房中旁听,亲耳听到了刚刚朝堂上的谈话内容。退朝之后,吕后见到周昌,扑通一下跪倒在地,谢道:如果没有您的据理力争,太子今天便被废掉了!

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史记》)04本来,按照历史发展下去,无论刘邦还是吕后执政,周昌都将左右逢源,偏偏此时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御史大夫周昌身边有一个名叫赵尧的年轻人,只有十二三岁,是掌管符玺的御史小官。曾经有人向周昌推荐,说赵尧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将来一定可以顶替周昌的职务。但周昌置之一笑,说,这么小的孩子,不过是个刀笔小吏罢了!

这下可是惹祸上身了。

刘邦没能废掉太子,担心自己死后赵王母子不能保全,终日唉声叹气。恰巧这日赵尧在他身边伺候,便向前一步小声问:陛下闷闷不乐,可是在担心戚夫人和吕后不合,您百年之后她和赵王不能善终吗?

刘邦说,是啊,我很担心,但是又束手无策。

赵尧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陛下可以给赵王派一名高贵而且强势的相国,让吕后、太子他们忌惮,这样不就可以了!

刘邦恍然大悟:对啊!那谁可以胜任?

赵尧说道:御史大夫周昌为人耿直,资历又老,吕后、太子及大臣们对他都很忌惮,我看也就只有他合适!

赵尧特意强调了“只有”二字,刘邦深以为然。

刘邦很快找周昌约谈,要他出任赵国相国。周昌一听就哭了,陛下可不能这样啊!我一直忠心追随您,为何半道上把我丢给诸侯王了?!

刘邦说道:我也知道这是降职,但是我实在担心赵王啊!我考虑再三,除了您去之外没有人能行,您就受累为我走一遭吧!

周昌去了赵国,御史大夫的职位便空出来了。刘邦把玩着御史大夫的印,暗自思忖,究竟谁可以出任御史大夫呢?他的目光落在年轻的赵尧身上,笑了——就他吧,我看没有人比赵尧更合适!

于是年仅十几岁的赵尧,接替周昌成了新一任御史大夫。

05

刘邦驾崩之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他之前所料。

位升一等的吕太后眼中容不下戚夫人母子,她将戚夫人囚禁在宫中,最后竟做成了“人彘”。

吕太后还多次派使臣召赵王刘如意入朝,但是使臣都被相国周昌拦了下来,直推说赵王身体不好不能入朝。

吕太后便干脆派人去召周昌入朝,见到周昌便破口大骂:你是不知道我有多么恨戚夫人吗!为什么要拦着不让赵王进京?

周昌忙着应付吕太后的怒火,却不想这只是个调虎离山之计。他前脚刚进京,太后的使臣后脚便到了赵国。这回没人替赵王挡灾,他终于还是被带到长安,饮下了一碗致命的毒药。

周昌觉得愧对汉高祖刘邦的托付,从此称病不朝,不久便病死了。

其实要论起来,吕太后和此时的皇帝刘盈对周昌都很照顾,周昌的爵位还一直传到了汉景帝时期。

接替周昌出任御史大夫的赵尧,后来跟着刘邦讨伐陈豨立了功,被封为侯爵。不过等到周昌去世五年后,大权独揽的吕太后听说是时任御史大夫赵尧给刘邦出的主意,周昌这才去了赵王封地,便一怒之下把赵尧抓起来问罪了。

历史就是这样,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周昌最不缺的就是忠诚,所以刘邦明知是死局,还要让忠心耿耿的他去保护刘如意;赵尧凭一个馊主意顶替周昌当上了御史大夫,却也死在这个馊主意上。

有时候,杀死你的就是你最拿手的东西。

因为贪吃,他身败名裂三十年

吃,可称得上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对有些贪吃的人来说,为了美食甚至可以付出一切。

晋代有位京漂名叫张翰,有一天,他在秋风中突然情感奔涌,连声感叹道:“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叹完气,就立刻写了封辞职信,买了张返乡的车票,回家吃菰菜、莼羹、鲈鱼脍去了。

春秋时期的公子宋参加国宴时,对一锅鼋羹望眼欲穿,但国君偏偏没分一碗给这个吃货。公子宋愤怒难耐,不顾礼仪公然在锅里用手指蘸着吮吸汤水,然后拂袖而去。郑灵公被甩了脸子,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为了自保,发动了一场血腥内乱,郑国陷入水火之中。

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招待王昌龄的饭局上,没忍住嘴馋,不顾背上毒疮还没痊愈,就对盘子里的鲈鱼发起了猛烈进攻,结果因“食鲜”旧病复发,抢救无效,死了。

而本文的主人公,一位来自东汉初年的吃货,他为了一口美食付出的代价虽然没有以上几位那么夸张,但是悲惨程度绝对不遑多让。

01

公元48年,南方武陵郡的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不想全军覆没,六十二岁的伏波将军马援请命南征。

马援一生跟随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身经百战,军功赫赫,只是这次出征前,暮年壮志的他大概不会想到,此次远征将会怎样改变他的命运。

公元49年,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还未开战,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暑疫)在军中蔓延,士兵伤亡惨重,马援也病死军中。

此时有人上书状告马援,光武帝震怒,在朝堂之上破口大骂。朝廷百官退朝回家后,纷纷议论这件事,不几日,整个京城谣言四起,大家都说伏波将军已被评为本年度皇帝最恨第一人。

这些话传得沸沸扬扬,可苦了马援的夫人。可怜马夫人刚刚遭受丧偶的打击,现在又被笼罩在国君震怒的恐怖氛围中,更让她感到煎熬的是,她根本不知道皇帝为何大发雷霆。

向马援生前的同事打听,那些平日里经常登门拜访、主动与马家攀附关系的文武百官,此时却仿佛患上了集体失忆症,好像从来都不认识一个叫马援的人。他们纷纷闭门谢客,生怕再和马家扯上半点关系。

几近崩溃的马夫人连葬礼都不敢办了,只匆匆在城外选了块地,将为国家打了一辈子仗,最后死在疆场的夫君草草埋葬。

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后汉书》)世上最令人恐怖的就是未知,由于不知道皇帝生气的原因,马府一家老小都战战兢兢,每日活在恐惧之中。

马夫人猜测过,难道是因为马援这次南征没打好,惹得皇帝震怒?但细思之下,她又摇头否定了。

以光武帝刘秀的气量和他一直以来对马援的器重来看,不至于如此。况且这次失利是由于遭受了天灾,不是人力所能抗衡。而且虽然没能完成征讨任务,但对战局并未造成大的影响,更别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和马援一生征战立下的不世之功相比,这次失利实在算不上什么。

但是根据街头巷尾的传言,涵养极佳的光武帝当日在朝堂之上可是气得掀了桌子,还下令追回给马援的封侯印绶。

流言越传越热闹,马援的坟前却无比冷清,就连最亲近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前去祭拜。

一身丧服的马夫人终于下了决心,不能让马援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她吩咐仆人拿绳子将自己和儿女都捆上,然后打开府门,一起去皇宫上访。

02

刘秀还未平定天下时,马夫人作为随军家属就在军中多次见过他,仗着这份旧日交情,马夫人顺利地见到了皇帝。

刘秀面对这悲戚的一家老小,没有发怒,只是用一种极其阴冷的眼神注视着他们。

马夫人对马援的南征失利做了一番客套式的道歉,然后壮起胆子问眼前这位熟悉而又陌生的威严帝王:皇上为何对马援如此震怒?

刘秀面无表情,下令让侍卫拿奏章给马家人看,目光里却全是轻蔑。

他冷冷地看着跪在玉阶之下的马夫人,知道这位马夫人虽然刚才表示了忏悔,但心中明显是带着一股气的,这股气让她面色肃穆,看起来不卑不亢。他也猜得到,等这位不卑不亢的马夫人读完奏章,必会无地自容,因为她的夫君,那个逢人就宣讲大丈夫应马革裹尸为国尽忠的马援,其实是个欺上瞒下、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果然,看完奏章的马夫人身体开始颤抖,当她抬起头的时候,已完全丧失了走进大殿时的沉静庄重。她瘫软在地,号啕大哭,口中不住地喊冤。

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后汉书》)刘秀丝毫不为所动,他厌恶地挥挥手,宣布此次会见到此结束。

让马夫人瞬间崩溃的,是奏折里马援的罪状——贪污。

原来当初南征交趾时,马援非常喜欢吃薏苡,这种食物很神奇,不仅口感很好,还能治疗筋骨风湿,增强抵抗力,实在是居家旅行、行军打仗必备的美食。

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后汉书》)马援从交趾班师回朝时,就专门拉了满满一车薏苡回京,打算搞一个大规模种植。当时的权贵们以为这一车包装严密的战利品肯定是稀世珍宝,纷纷索要,但是马援一直都看不起这群养尊处优的权贵,全部都拒绝了。

于是谣言四起,越传越离谱,权贵们都说马援拉了一车珍珠、犀牛角回来,却没有依法上交朝廷,而是自己全部贪污了。

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后汉书》)马夫人之所以崩溃,是因为这个事情已经过去太久了,而且当时流言纷纷的时候,她和马援都没意识到其中的凶险,还常常拿这事开玩笑。她笑自己的老公是个吃货,因为贪吃惹来了这么多流言。

马援不屑地说,我拉回来的这一车薏苡是做种子的,这些达官贵人又不打仗,送给他们吃也是浪费,干脆一个也不给,想造谣就造吧。

这些都是陈年的谣言,为什么当时没人向刘秀告状呢?原来马援在那个时候深受刘秀器重,权势如日中天,自然没人敢找他的不痛快。如今马援一死,那些对他心怀不满的人便趁这次征讨失利,上书狠狠地告了他一状。

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后汉书》)这次告状的时机真是太微妙了,微妙到和马援做了几十年战友的刘秀,都不得不相信马援是个自私自利、阳奉阴违的伪君子。

微妙的原因只有五个字——南征的动机。

03

原来,六十二岁的马援此次请命南征,刘秀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刘尚已经全军覆没,此行实在凶险,马援这么大年纪,去旅个游都可能发生意外,更别说去打仗了。

结果马援再三请战,非去不可,还一再说自己虽是花甲之年,但仍能披甲上马,为国征战。

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后汉书》)刘秀实在被他求得烦了,就让他上马试试。结果马援也不怕麻烦,当真找来一匹马,穿上铠甲,抄起武器,当众开始展示起来。

不知怎么的,同样不再年轻的刘秀看着眼前这个骑着马吆五喝六的老头子,突然一阵感动。

他想起他们都还年轻时,一起目睹了乱世里的千里白骨、生灵涂炭,一起揭竿而起为重建大汉盛世而奋斗。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少年郎都已满头白发,可是马援这个老头子的赤胆忠心仍丝毫未变。

这样一个忠臣良将的请求,怎能不让刘秀同意?又怎能不让刘秀为其马革裹尸的终生理想而感动?

然而,刘秀当时有多感动,日后看到告发马援贪污战利品的奏折时就有多愤怒。

在流血和杀戮、阴谋与背叛中走出来的刘秀,比任何一个人都要了解人心鬼蜮,他已不再相信世上会有毫无私心,只求征战沙场为国尽忠的人。他坚信奏折上说的才是真相。趁这次南征狠捞一笔,这才是马援这个六十二岁的老头子拼死也要南征的真正动机。

蒙受千古奇冤的马夫人连续六次上奏申诉,力证马援是受到诬告,他从交趾拉回的一车战利品只是种子而已,他只是贪吃,绝不是贪污。

可刘秀最终也没有相信,他消气之后,也只是同意让马援体面安葬而已。

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后汉书》)也许我们不能过多地苛责刘秀的想法,毕竟“无利不起早”是众所周知的人性。

04

好在历史是公允的。三十年后,光武帝刘秀之孙、汉章帝刘炟派五官中郎将追加册封,授予马援谥号“忠成”,并封侯爵。

汉章帝给马援的谥号回答了刘秀的质疑:世间确实有不为私心、只求战死疆场的人,不仅有,还很多,伏波将军马援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十年前,为光武帝刘秀表演“老当益壮”的马援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贪吃,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吧。

那时的他,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表演里。他飞身上马,手扶马鞍,四方顾盼,精神矍铄。骑上战马,他就仿佛看到了边疆被劫掠后破败的景象。在还可以打拼得动的时候,为流离失所的大汉子民再次出征,就是死在疆场也心满意足了。

场下观看表演的刘秀被神采飞扬、须发飘飘的马援所感染,还禁不住大加赞叹:好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翁啊!

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后汉书》)那一刻,刘秀的心里大概全是光明,肯定会相信眼前的这位老战友。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他马援是个贪污犯,他大概会笑着说:我不信这个人会贪污,他顶多只是贪吃而已啊!

昏君阴影下的英雄悲剧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面,有几个地方大家想必印象颇深。

比如在牛家村,郭靖黄蓉密室疗伤那会儿,从主角到配角都来这儿走了个过场。

再比如铁枪庙,不管是柯镇恶、欧阳锋还是完颜洪烈,逃跑时都躲到了这里来,杨康最后还埋骨于此。多年以后,柯镇恶与人相约决斗,地点也在铁枪庙。杨过来到这里,偶遇柯镇恶,知晓当年真相,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人都能遇见铁枪庙?

原来铁枪庙在宋代,简直是遍地开花,基本上每个村镇都会造这样一个庙,用来供奉人们心中举世无双的大英雄王铁枪。

王铁枪本名叫作王彦章,是五代时期后梁的名将。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人送外号“铁枪”。

当然,仅凭打仗的本事好,是做不了老百姓心中的大英雄的。

五代十国时期,家国分裂,四处战乱,有本事有战绩的名将数不胜数,却只有王彦章一个人被百姓称颂纪念,自发地为他修庙宇、立祠堂。

凭什么?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自古以来,人们崇尚的大英雄都是悲剧英雄,而取得了成功的胜利者,往往不会得到百姓真心实意的纪念。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冤死风波亭的岳飞,他们是百姓最尊敬的人。

王彦章和他们一样是以悲剧收场,而且在五代两宋时期,他比这些人可出名多了。

01

王彦章出身低微,家中世代都是白衣。

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梁太祖朱温招兵买马,王彦章跑去毛遂自荐,说自己要当队长。

周围士兵哈哈大笑,觉得这个庄稼汉疯了,但王彦章却说,我天生雄壮,比你们这群人厉害多了,看来今天不让你们开开眼界,你们是不会服我。说罢,他脱了草鞋光着脚,在旁边有蒺藜的路上来回走了三五趟。

众人大惊失色,王彦章得意扬扬,招呼着,来呀,谁不服,也跟我一样走两趟!

这蒺藜长满了刺,人踩上去还不得被戳上十个八个孔?谁敢?众人面面相觑,都跑了。

朱温在帐中,听见了这位牛人的事迹,当下把他提拔为小队长。那个时候朱温还没有当皇帝,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最重视笼络人才。

王彦章膂力过人,专使一杆长枪,骑着马在敌军阵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入朱温麾下后打了几场漂亮仗,多次立下奇功,于是更得重用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彦章用的这杆铁枪足重一百斤,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单位,也有六十多斤,正常人抡都抡不动,可他却使得虎虎生风。而且他打仗时不止带一杆枪,随身还背着一根备用的,这分量,也就只有《水浒》《三国》这样的演义小说里才敢这么写。

不管铁枪究竟重几何,王彦章都毋庸置疑是一员虎将。宋江就非常推崇他:“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

王彦章出身不好,若是生在太平年代,恐怕只能做个卖力气的农夫屠户,幸好他生在乱世,有本事的人都能用拳头来打天下。

朱温的事业蒸蒸日上,很快代唐建梁,王彦章作为提前入股的元老级大将,也跟着噌噌地升官发财。

开平二年(908年)十月,王彦章迁任左龙骧军使,次年兼任左监门卫上将军,乾化元年(911年)再兼任行营左先锋马军使,并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及检校司空。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次子朱友珪登基,加封王彦章为检校司徒。

两年后,他又任澶州刺史,并被封为“开国伯”。

02

然而生在乱世,贫民可以得到上升阶梯,却也只能一辈子流离于战乱。

王彦章打了一辈子的仗,一生都在效忠朱温和他的子孙们。朱温很信任他,将他带在身边做保镖,可朱温的儿子们却很忌惮他。

公元912年,朱温和军营娼妓所生的宝贝儿子朱友珪弑父夺位,自己坐了龙椅。

王彦章是个武人,不懂宫廷斗争的这些弯弯绕,他效忠的是后梁朝廷,这朝廷的开创者虽然死得不明不白,辅佐他儿子也是一样的。

但朱友珪心里有鬼,对王彦章他们这群老将又敬又怕,千方百计想夺回兵权,便将王彦章外放了出去。

王彦章觉得外放也挺好,终于可以自由飞了。

可没过多久,朱友珪又被他弟弟朱友贞给杀了,朝中局势再次一番动荡。朱友贞觉得王彦章是哥哥防着的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又给他加官晋爵,不但给了“开国伯”这样的荣誉头衔,还让他坐上了濮州刺史兼马步军都指挥使这个实权位置。

王彦章真正成了主政一方的大将,但他心里不是很高兴,因为他知道,现在这世道不是当年跟太祖一起打天下的时候了,他再也不会得到中央的信任。

朱温是个有本事的开国皇帝,却不是个有本事的父亲,他养的儿子是一群白眼狼,所以他才在临死前死不瞑目地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李亚子就是朱温的老对头——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是后唐的开国皇帝。

原本朱温和李克用争夺天下,是半斤对八两,但两人先后过世以后,倒是从儿子上分出了高低。

朱友珪果然如朱温所说,是个“豚犬”,猪狗一样的东西,继位后荒淫无度,惹得民怨四起。朱友贞其实比他哥朱友珪还是有本事一点儿,但他自从篡位以后,就疏远了那些久经考验老成谋国的重臣,如敬翔、李振等人,反而听信他姐夫赵岩和小舅子张汉杰的谗言,把老爹披肝沥胆打下来的江山败成了个空壳。

就在开国老将们都差不多被朱家俩猪队友坑得死的死、散的散时,王彦章扛起铁枪,又一次打了场大胜仗。但是这边他刚打了胜仗,那边京城一顿乱折腾,把稍微有些好转的局面又搞得优势全无。

此时的局势早不是当初梁、晋两国分庭抗礼之时了,李存勖建立后唐以后,一点一点蚕食了后梁的大片土地,把军队都开到了魏州城门下。王彦章纵有满身的力气,也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

龙德三年四月初,后唐军队攻占郓州,后梁朝廷大惊。宰相敬翔在朱友贞面前力争出兵,无果,一根绳子上了吊,依旧没能成功。

被人救下以后,敬翔向皇帝举荐了王彦章,想让他取代懦弱无能的守城将领戴思远。

出征之前,朱友贞问王彦章,你觉得自己多久可以得胜归来?

王彦章说,三天。

朱友贞撇撇嘴,觉得他在吹牛,但当时朝廷上的确无可用之人,只能让他上前线去了。

事实证明,王彦章从来不吹牛。

他到了阵地以后,仔细观察两边局势,知道凭自己手里这点人,是不可能打得过李存勖的数万精兵的。于是他大摆疑兵计,命令众将士在军中吃喝玩乐,大摆宴席,让敌人放松警惕。但莺歌燕舞背后,他却暗中安排了一批冶铁人员及六百名刀斧手乘船前往德胜口。

宴会进行了一半,王彦章说声尿急,更衣离场。刚出场子,他就跨马飞奔,率领数千人沿黄河往德胜口而去。

一声令下,兵分两路,船上士兵烧断铁锁,并以斧斩断浮桥,王彦章则亲自带人攻克南城。李存勖得到消息,立刻引兵增援,但援兵到时,梁军呼声震天,王彦章已经站在城墙之上了。

这时离王彦章出征之日,正好三天!

03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王彦章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胜仗,得意扬扬回朝,却换来了皇帝的白眼。他的副手段凝被张汉杰等人笼络,在回朝后向皇帝隐瞒王彦章的战功,反而说他饮酒轻敌,败坏了军中风气。王彦章气不打一处来,在朝堂上就争辩起来,却不如那群奸臣巧言令色,最终得了个御前无状的罪名。

朱友贞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自己觉得坐着不稳,反而责怪王彦章这群开国功臣,他越打胜仗,皇帝就越忌惮。所以王彦章班师回朝后,皇帝不但没给他升官,反而夺了他的兵权,让段凝去统兵,抵挡李存勖。可段凝拍马屁的话很多,打仗的本事却没有,把王彦章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城池全丢了。

丧钟在后梁上空敲响了。

不久之后,后唐军队进攻兖州,直逼后梁首都,朱友贞又慌了。

王彦章本来在家里养老,被皇帝火急火燎地派去驻守邺城金波亭。可军事大权握在段凝手里,他怎么肯让王彦章重掌兵权?最后只派给了他五百名骑兵。

王彦章宝刀未老,仍想为国家出一份力,领着五百人渡过汶水,计划进攻郓州,却在递坊镇被后唐军队袭击。

王彦章胆大如牛,激励将士们说:李存勖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儿,没什么好怕的!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他再怎么排兵布阵,五百人又怎么抵得住成千上万的敌军?

后唐将领夏鲁奇曾经也在朱温手底下干事儿,老远就认出了王彦章,把他刺伤后生擒了。这件事情成了夏鲁奇一辈子都在吹的牛,逢人就说:“王铁枪胆如芥子,吾最知之,无足可畏。”

王彦章以铁枪出名,夏鲁奇却用枪生擒了他,于是后人给夏鲁奇起了个更霸气的外号,叫“金枪老祖”。

06

王彦章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堂堂铁枪好汉,打了一辈子胜仗,到老居然被敌人给抓了。

虽然李存勖百般用好话招揽王彦章,他又怎么肯听?一口唾沫吐在地上,脖子一横,投降没有,要命一条!

李存勖不光抓了王彦章,还抓了他随军的家属。此刻亲人性命捏在对方手中,敬酒不吃恐怕就要吃罚酒,但王彦章的回复始终都很干脆。

老子生是梁人,死是梁鬼,你们要我投降,皇帝来给我提鞋我也不会这么做!

李嗣源奉命来劝降,还被他抢白了一通“邈佶烈”。这是人家小名,公然被叫,还挺让人下不来台的。

李存勖对这个老将又敬又恨,问他为何防守没有防御工事的中都,而不前往兖州驻防。

王彦章无奈地说,自己受制于形势,无能为力。但是,虽然后梁皇帝负他在先,他却死都不肯屈服于异族的统治之下。

李存勖是沙陀族人,平素最厌恶别人搞民族歧视,看王彦章这副样子,招降是不可能了,那就杀了吧!

王铁枪终于为后梁抛了头颅、洒了热血,享年六十一岁。

在章回小说《隋唐五代史演义》中,王彦章之死的规格非常非常高,叫作“五龙逼死王彦章”。

这里的“五龙”是指五个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宗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这五位,应该说是五代十国最盛名在外的五个帝王了,而天下第一英雄王彦章,要五条龙一齐上阵,大摆玄妙阵法,才能弄死。

在真实的历史中,王彦章之死与刘知远、郭威他们应该扯不上什么关系,但真正害死他的,也是五位皇帝:后梁的朱友珪、朱友贞;后唐的李存勖、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

李家两兄弟跟王彦章打了一辈子的仗,对他很是忌惮,恨得牙痒痒,却也有英雄相惜之感,石敬瑭作为李存勖手下大将也多次与他交锋,而导致王彦章被生擒的兖州之战,本就是这三人最得意的杰作。

朱友贞自毁长城。后梁在王彦章死后没几天便被攻破都城,朱友贞身死国灭,落得个自食其果的下场。

王彦章临死之前曾痛骂仇寇,最终血洒刑场。应该说,他并非死于战败,而是死在奸臣和昏君的抛弃之下,他的悲剧,是他一生忠诚报效的后梁带给他的。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王彦章传》里说:“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王彦章用他的满腔热血青史留名。在他去世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在缅怀他,为他建起一座座庙,竖起一座座丰碑。

正如陆游诗中所写:“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乱世择主做得好,封王拜相;乱世择主做不好,遗臭万年五马渡江一马成龙,东晋立国全靠士族“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是一句民间的俗话,说的是西晋末年,有五个司马家的诸侯王一起到南方“掘金”,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了。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句俗话说起。

01

公元304年,是西晋永兴元年。

虽然年号是“永兴”,但晋王朝却再难兴了,因为此时,改变王朝命运的“八王之乱”正如火如荼,王朝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乱世中,很多人都要选择“站队”,只有“站队”站对了,才能保住脑袋,保住荣华富贵。

这时,王朝名义上的皇帝是那个肉米不分的傻子司马衷,不过实际上,控制朝局的已经换成了“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颖虽然控制着朝政,手里却缺少前辈曹孟德那样的一张好牌,这张好牌就是傻子皇帝司马衷。

司马衷在哪里呢?在“八王”中的东海王司马越手里。

司马颖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朕是得了传位诏书的,是正统皇帝,司马越之流是叛党。

司马越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说,皇上从来就没有下过诏书,司马颖这是要篡位谋反,本王受皇命要去平叛。

司马衷呢?他每天喝着肉粥抱着美女,优哉优哉地过生活:哎呀,都是好人,一起玩儿呗。

最终,一切还是要靠大刀片子说话。

琅琊王司马睿和司马越的封国相邻,按就近原则站队在司马越一方,随他一同起兵讨伐坐镇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司马颖。然而很不幸,司马越大军不但惨败,而且逃跑时还把傻子皇帝司马衷给落下了。

一同被落下的还有琅琊王司马睿。还好,司马睿人比司马衷机灵,侥幸越狱潜逃了。

他逃回自己的封国,深深地叹口气:哎,以后该咋办呢?

02

这场战役结束,西晋朝局依然动荡。

本来,成都王司马颖收获了司马衷,理应能打出一手好牌,但显然他没有曹孟德当年的本事。司马颖明里暗里都想自己做皇帝,所以根本不拿傻子皇帝当好牌,一心想要尽快甩掉他。于是,他很快就再次引来一场叛乱。

这次是司马越的嫡亲兄弟东燕王司马腾和西晋北方边防军司令王浚联的手。

联军攻势很猛,司马颖抵挡不住,就选择了逃跑。

跑去哪呢?

他的目标是由野心勃勃的河间王司马颙控制的地盘——洛阳。

司马颙的部下大将张方一看,来的不但有司马颖,还有傻子皇帝司马衷,机会呀!于是他当即献计,让司马颙挟持傻子皇帝远遁长安根据地,然后再号令天下。

司马颙深以为然,于是傻子皇帝司马衷和司马颖被司马颙大军带回了长安。

然而,司马颙“挟天子令诸侯”的大计还没来得及展开,东海王司马越再次跳了出来。他首先展开宣传攻势,发表檄文,公开声讨司马颙的狼子野心,接着声泪俱下地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对傻子皇帝的不二忠心,随后又举起了“迎圣驾归故都”的旗帜。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天下舆论顿时一边倒。东燕王司马腾、北军司令王浚等宣誓追随司马越,一起“迎圣驾”“讨逆贼”。

这还不算。

司马越明面上把司马颙骂了个狗血喷头,暗地里又派人捎信儿给司马颙,传达了一个信息:大家都是兄弟,见面后会商会商怎么分割天下算了。

这司马颙真是个眼高手低的货色。皇帝在自己手里,根据地里又有数十万大军,就是立刻开战也有一拼之力!然而没想到在舆论之下,几番权衡,他竟然就信了司马越“会商”的鬼话。甚至为了摆脱舆论压力,也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还杀了大将张方,表示自己之前扣押皇帝,都是受了张方的蒙蔽和要挟。

司马颙的昏着让部下寒了心,大大地伤了大家的情。这个河间王这么糊涂,跟着他混,能有前途吗?

这不,仗还没打,前线部队的将领就投降了司马越。

司马越顺势举起“义旗”攻伐长安城,至于先前的什么密谋“会商”之事,当然都成了屁话。这么一搞,鸡飞蛋打的司马颙只好灰溜溜地跑进附近的大山里打游击去了,而前来投靠司马颙的成都王司马颖,也慌不择路跑到了驻扎在新野的旧部那里。

长安城很快被破,司马越的联军一通抢劫之后,“押着”傻子皇帝司马衷回了洛阳。

03

司马越大胜之后,志得意满。为了实现自己称帝的野心,他一不做二不休,麻麻溜溜干掉了三个人,扶植了一个人。

首先被干掉的是司马颙。这家伙虽然现在是游击队的,但还有些影响力,斩草除根最稳当。

第二个被干掉的是司马颖。这家伙野心大,不能给他时间缓冲,还是清理干净最放心。

第三个被干掉的是傻子皇帝司马衷。这家伙太傻,太容易被利用,要断了诸王以后的念想。

而那个被司马越扶植的人是新皇帝司马炽(史称晋怀帝)。这家伙年轻,没啥经验,没啥资本,方便将来搞个“禅让”。

当然,这都是大手笔大动作,至于其他反对他的小人物的脑袋,司马越更是毫不留情地割了一大茬。

司马越逐步称帝的算盘打得是“哗哗”响,可他忽略了眼下的一个严峻现实。

西晋国内因为连年征战,国力衰微,国外少数民族势力却在水涨船高,最活跃的是匈奴、氐、羌、羯、鲜卑这五支外族,他们过去都是晋的藩臣,此时却借着西晋国内战乱的机会逐渐崛起。起初,他们都是打工者,只不过是能选择站队和跳槽;后来,他们中有些真本事的,决定干脆自己组建个集团,过一过当总裁的瘾。

是呀,晋朝的那些王都能一个个走出封国,我们为啥不能呢?

首先宣布独立的是匈奴人刘渊。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自然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很快,洛阳城周边遍地都是独立王国了。这让司马越很愤怒:灭了你们这些来抢我位置的野蛮人!给我打!

然而他的征讨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步步失利。

这样的局势让远在山东的琅琊王司马睿坐立难安了:寡人是跟着司马越混的,司马越要是倒了台,寡人该怎么办?是现在兵发洛阳助阵,还是固守封国观变呢?

有这样心思的不止司马睿一个,还有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但比起这四个诸侯王,司马睿无疑是最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好部下,而这个好朋友、好部下的背后,是一个实力强大的豪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