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一部分 作为意象对话基础的心理学(3 / 3)

对原始人来说,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好处。假如一个猎人隐约看到一个野兽,毛皮并不像老虎一样有纹理,走的姿势却很像老虎。他就把它看做老虎并且准备弓箭,这是很必要的,因为那很可能是个刚从泥里打个滚儿上来的老虎。同样,如果他发现有个朋友走路姿势很像老虎,他就认为这个朋友是老虎转世,或者虽是人形实际上是老虎。这样他也可以做好准备,以防这个朋友突然发怒。

对现代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用逻辑方法了解某个人的性格,人们必须通过很多事作归纳,然后用很多形容词才能说清楚一个人的性格。但是,如果用意象方法就简单多了。我发现张三是个恶狼而李四是个小羊羔,我就对他们两个人的全部性格都了如指掌了。我不仅知道张三很残忍,而且我知道他爱吃肉、强壮、胆大,虽然我从没见到过张三吃肉。我也不仅知道李四善良,而且还知道她爱吃素菜、弱小、胆小,虽然我也没问过她是否爱吃肉。

有个精神病患者有个妄想:她认为她的丈夫不是她真正的丈夫,她的丈夫已经死了,现在以她丈夫形象出现在身边的是一只狼。正常人说她愚蠢、疯了,因为正常人是从外貌上判断的。丈夫的外貌没变,还是人形。精神病患者也知道外貌没变,但她是从行为上判断的,她丈夫的行为变了,不再爱她而是虐待她,像一只狼。看外表和看行为,哪个更接近事物的真正本质呢?

有了逻辑系统之后,人们把这种原始精神机构寻找相似进行分辨的活动称为比喻、类比或象征。人们认为比喻只是一种文学手法,把一个人比作猛虎不过是说他在勇猛这一点中和猛虎相同罢了。但是在心灵深处,那个人未消失的原始精神机构,那个在我们心中活着的原始人,却是把那个人认真地看成猛虎的。真正的象征,比如某女人梦里用刀象征男性生殖器官,这绝不是简单的类比。真正的象征的意义是说:“男人的性器官实际是把刀,它会伤害我并且使我流血。”

四、运用邻近性发现事物的联系

除相似性外,原始精神机构的另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原则基于邻近性。这个原则大致可以说成是:“邻近即有关。”

从原始人的生活来说,这一点也有一定的道理。假如某个事情发生前,总出现某个事件,也就是说时间上两个事件有邻近性,则这两个事件很有可能有关(假如每次老虎来之前,森林中都突然变得非常寂静。那么,有一天森林突然寂静了,很可能就是老虎来了)。对邻近的关系是接触,原始人会相信以某种方式相互接触过的事物,就会建立起一种恒久的联系(老虎蹭过的大树,一般都标志着它的势力范围),而且接触会带来某种交换传递(疾病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性交可以传递某种东西,虽然古人不一定知道是什么东西)。

原始精神机构中两个结构因接触而建立联系后,两个结构间的内容可以互相传递,这或可称为一种“接触转移”。

五、用凝缩等方式联结不同事物

原始精神机构中对事物联系的理解不同于逻辑系统。在逻辑思维中“A是B的兄弟”只意味着A和B同父母。这句话中的A、B都还是原来的A、B,不会因这个命题的出现而变化。而在原始精神机构看来,同样一句“A是B的兄弟”却使得我们对A、B两人的认知都发生了变化。A、B不再是两个分别的人,而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他们之间有种神秘的联系。如果在逻辑系统认知中说两个事物有联系好像两块砖被泥粘在一起,那么在原始精神机构认知中这两个事物就好像两条河水相汇。两块砖的界限可以分清,而两条河水相汇后,谁能分清它们的界限?原始精神机构联结不同事物后,就把它们看成一个更大的完整事物,从这种意义上看,原始精神机构联结事物仍旧是分辨事物。

原始精神机构完成这一工作的方式是对基本认识结构作加工。第一种加工方式是把几个基本认识结构结合成一个结构。弗洛伊德在对梦的动作进行分析时发现的凝缩作用就是指这种加工方式。弗洛伊德发现在梦中会把几个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集锦人物。例如,一个人梦到一个男人,他的眼睛像教皇,胡子像她的医生,而身材却像她的父亲。这个集锦人物代表的是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他们均指示她生命之道。梦中会把几个事物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混合形象。例如,一个人梦到一间像更衣室、又像浴室或厕所的房子。这个混合形象代表的就是这三种房子的共同之处——脱衣服的地方。这种集锦人物或混合形象一旦形成,它就是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构,而不是“教皇、医生、父亲”这些意象(在这里是基本认识结构)的拼合。因此,我们可以用这个新认识结构去把握其他事物——例如,可以用那个像更衣室、浴室或厕所的房子形象去表示洞房,因为洞房也是要脱衣服的地方。(弗洛伊德著,张燕云译:《梦的释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61—286页。)

第二种加工方式则是对基本认识结构进行改造。这一点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得很明显。例如,漫画中在基本意象中突出某些特点。如果某个人鼻子大就夸张地画出他的大鼻子。再如,佛教艺术中的千手观音、中国神话中的九头鸟,这些都是把基本认识结构中的一些成分(如手、头)的数量加以改变。而巨人的传说、小人国的故事,则是对人的意象的体积加以改造。另一种改造的意象方式是图案化。图案化就是在原有意象中消除偶然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后所得到的结果。

第三种加工方式比较难懂,那就是启示。启示就是在不完美的认识结构的诱导下直接获得完美的认识结构。一个学中国画的人,为了能理解什么叫气韵,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多看好画。在看了大量好画后,有一天他突然理解了气韵。一个人经常看美女,有一天他突然在心中形成了最美的美女形象。在这两个例子中,气韵和美女形象都是直接获得的。人们并没有把好画的优点、美女的优点集中到一个形象上,也并不是从好画中寻找共同特点,更不是把某个具体美女的形象加以变形。完美的形象是自己产生的,而不是从原有的形象中来的。原有的不完美的认识结构的作用只是启发和诱导而已。启示的方式颇像回忆。当我们嗅到青草气味时,我们回忆起过去内蒙古草原上的情景。这种情况下,我们眼前的草原景象绝不是当时嗅到的青草味经过信息加工而产生的,而是过去我们曾看到过的。嗅到青草味诱导出了这个回忆。

柏拉图曾用苏格拉底的话证明说,一切探询和学习都只能是回忆。人的心灵在出生前,曾经认识所有事物的最完美的形式。我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正是看到了启示和回忆如此相似才提出这种见解的。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写道:“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智活动并不仅仅是运用概念的技巧,各种形式之间共有的特征不是通过归纳发现的。换言之,不是先机械地捕捉所有形式共有的要素,然后把这些要素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相反为了发现它,我们必须在每一个个别意象中辨认出这种普遍性形式的全部,就像我们在一个模糊的意象中辨认出一个图形一样。”(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10月版,48页。)我们可以说,启示最完全地符合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智活动。鲁道夫·阿恩海姆是格式塔派心理学的传人。格式塔派心理学最强调的是心理经验的整体性,因此阿恩海姆有能力从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阿恩海姆把从具体形式中获得普遍形式的活动叫做抽象。他所说的抽象不是把几个整体割裂出来,然后寻找它们共有的特性,而是在几个整体事物中发现事物的最具代表性的性质。他认为把人定义为理性动物或不长羽毛的两足动物都可以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但是前一个定义更好。因为前一个才是他所说的抽象。启示实际上就是一种阿恩海姆式的抽象。启示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偏概全。靠很少的根据,它可以得出大量结论。在逻辑系统看来,这种以偏概全的方式是十分不可靠并且不正确的。合理情绪疗法创始者艾利斯称这种以偏概全为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在逻辑系统看是偏见、错误的来源,是认识不成熟的标志。而对人的实际生活来说,它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商人如果非等到发现合作者欺骗的确凿证据才采取对策,他一定会倾家荡产。一个战士如果非看清半夜偷偷爬上自己阵地的黑影是敌兵才开枪,他也离死不远了。一叶落而知秋,诗人们绝不会先捡起这片落叶,分析是病叶、虫咬伤叶还是衰老叶之后才宣告秋的来临。话说回来,科学家们找60个人做实验,就作出一个关于人类心理的结论,这种逻辑系统的活动也一样是以偏概全。人类有50多亿活着的,运用逻辑系统的科学家找60个人观察和运用原始精神机构的艺术家找1个人观察其区别也实在并不大。除非把50多亿看一个遍,才勉强可以说不完全是以偏概全。

六、以拼凑等方式完成整体结构

原始精神机构的最高成就是完成一个复杂的整体认识结构。这种复杂的整体认识结构可以是一种宗教思想体系,可以是一部小说、一首诗、一首交响乐或一幅画,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机械装置,甚至是一种科学理论。当然,原始精神机构大多是和逻辑系统合作共同获得这些成就的。

这种复杂的整体认识结构可以是外部世界的一个模型,也可以是人类心灵和感受的形象化表现,还可以是人类的自由创造物。

原始精神机构的这种活动,也同样是以三种方式完成的。

第一种方式是拼凑。也就是说,试着把一些零散的认识结构拼凑起来,直到找到一种准确的或良好的优美形式。这种方式好像拼图游戏,原来有些零碎的几何图形,上面有些局部的图画。经过反复拼凑,最后拼成严丝合缝的正方形,上边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一个人物像或动物画。它也像七巧板游戏,一些三角、菱形等不断组合,直到形成一种形式:像个房子、像个坐着的人或像只猫。

这种方式和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思维像一个链条,从一个认识推到另一个,直到连成一条长的思想链。复杂一些的逻辑思维也不过像树状——链条有分岔,或像网状——链条有连接。狄德罗等著的百科全书一开始,画了一条人类知识体系的图解,那就是一幅树形的图。这正是因为这本百科全书是人类逻辑系统的产物。

原始精神机构的拼凑不是一步步有条理地完成的,不像逻辑系统活动那样沿着一个方向(也就是所谓的思路)一步步走。原始精神机构的拼凑是从混乱中开始的。各种认识成分在混乱中运动,逐渐的,一种结构或形式的雏形出现了。这种雏形逐渐引发、吞并或影响其他的认识成分,最后,一个完整的结构或形式清晰地完成并出现。

艺术家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我上述描述。当他旅行到异国,他看到许多新奇的事,有很多奇特的经历。但是,这些东西还不是一个整体,他让它们在头脑中长期酝酿,互相作用。突然有一天,某几个东西构成了一个结构,他明白了那贯穿这一切事情,统一这一切印象的是什么。这就像拼图游戏者突然明白了这幅图是一个骑马男子的肖像一样。在这一时期,他感到一阵喜悦或顿悟,而在此之后,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简单的了。

原始精神机构给人带来的巨大快乐就源于这种混乱中的突然发现,这种意外。不可预测性就在于你不知道你手里的那些碎片何时会显示出一个雏形,何时你会明白一切。逻辑思维因为是按部就班的,就缺少这种意外的欣喜。

第二种方式是扩展。先在一个特例中发现一个基本构想或原型,然后用它同化各种经验,不断扩展结构,或者从基本构想或原型中引申生发出新的内容,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结构。

音乐家很熟悉这种方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最初出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主题:“5551”。从这个主题,经过变化、发展、衍生,就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交响曲。

第三种方式则是启发。这是指从现有的形式中获得启发,从而创造出更复杂的形式或另一问题领域的形式。

据说,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被带锯齿形边缘的草叶划破了手,于是受启发而创造了锯。中国的书法家教育弟子们,时常强调让他们不只多看书法,也要多游历山川,多观察各种各样的物象。舞蹈的动作,鱼游鸟飞的姿态,都可以启发书法中的创造。传说,武术大师张三丰观察鹰和蛇搏斗而领悟了武术的奥秘,从而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创造上作出了成就。

启发和前边所说的启示不同。启示是看到部分而认识了全体,启发则是把一种事物中体现出来的形式改造后用到另一种事物的创造上。如当你想不起李贺写过什么诗时,有人提醒一个词“天河”,使你回忆起李贺的一首诗“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这是启示。如果你读了这首诗,用这种奇特、诡异的方式创作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那或许就可以说是启发了。

以上,我们对心理意象以及运用意象为基本工具的原本过程或原始精神机构的活动方式作了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主要建立在心理动力学思想家的工作基础上,研究还不能说很深入全面,有待以后继续进行。

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及其产生

一、心理能量

早在心理学产生前,人们就有一种直觉,认为有一种生命力,它仿佛一种流体。生命力多,人就会活得很有生机;生命力少,人就萎靡不振。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为“性的本能”,在晚年他又说成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本能力量表现的方式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来研究。这是心理学领域中首次提出的心理能量模型。在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则反对把这个心理能量仅仅看做是性的能量,而提出应把它看做是一种更基本的生命力的体现——“里比多”,也可以直接说成是“心理能量”。

我在另一本书中说过:“心理能量不能像测量物质能量一样,用物理学的方法测量。因而一些心理学家在物理学家的面前很有自卑感,他们觉得像电能、动能、光能等能量形式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能量则只是一个假设性的概念,是不是真实存在很难说。在这些心理学家的心目中,除非有一天,科学家测量出心理能量是身体里的一种生物电能量或者化学能量,否则就不能说心理能量存在。心理学家在物理学家面前的这种自卑由来已久,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就是在竭力模仿物理学,在寻求物理学一样的客观性吗?但是这自卑本来是大可不必的,因为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机械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越来越式微。现代的物理学家发现,物理学中的‘能量’也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也不过是为了说明一些物质运动的现象而假设的存在而已。”本来它和心理学中的“心理能量”概念就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为了解释现象提出的概念。

按照本书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说:心理能量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一个心理现实,也就是说是对某种心理经验进行符号化的产物。作为心理能量这个概念的基础,它是我们经验中的一种大致可以说成“有生命力”、“有活力”的体验。心理动力学的治疗实践中,心理治疗师也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来访者给我们的一种感受,在他们顺利的时候,这种生命力表现为激情和欢乐;在逆境中,则体现为一种顽强的精神,一种想要有生命活力的意愿。

这些体验归根结底是对生命意志,或者一种生命本能的体验。而当我们把被体验到的事物称为“心理能量”时,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进行符号化了,也就是说我们用“能量”的概念去把这种体验或者说心理经验变成了心理现实。

意象对话理论在这里和心理动力学一致,同意用心理能量来表征人对生命意志或生的本能的经验。

二、心理能量的产生

心理能量的产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适当的心理状态下,心理能量自发产生。另一种是在激发了某种本能时,会激发与这种本能有关形式的心理能量。

在用想象的方式,也就是用意象去反映心理能量的时候,心理能量经常可以被想象为两个意象之一:水或者火。

心理能量或说生命力的源泉,在哲学的角度上看,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宇宙中生生不息的一种能量,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宇宙中的这“活火”沟通,从而在自发的情况下,从这活火中得到无穷无尽的力量;或者说,是如同泉源中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在心理经验上,这时的心理能量会被体验为一种光明澄澈、一种极限的欢乐、一种没有内容的空泛但又是无限的创造力,犹如太阳的光明源源不绝,犹如浩瀚银河旋转不息。还有就是在我们并没有欲求、期望、思虑,只是在单纯地融入生命,体会生命的那些时刻,比如在很美的森林中或者海边,而我们又没有任何干扰性的思想时,这时候也会有自发产生的能量,让人有生机勃勃、浑身有劲的感觉。

这样产生的心理能量,是流动的,没有或极少受阻碍,也没有和某种特定的本能结合,也没有和某种具体的情绪结合,表现出的是比情绪更原初的状态。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意志的直接经验以及表达。

另一种心理能量产生的方式是本能力量被激发。

当一个情境需要心理能量的时候,由于本能的存在,在本能中激发出了心理能量。这些心理能量根据本能不同有不同的形式。例如当我们被一个异性吸引的时候,在性的本能中激发了我们的性本能能量。于是我们变得活跃,变得不知疲倦、激情澎湃,或者妙语连珠,我们焕发出了光彩,我们快乐。当我们进行竞赛的时候,我们的竞争本能被激发。于是我们兴奋、激动、紧张,而且变得跃跃欲试,我们会从事竞赛而且获得快乐。心理能量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就是性的能量和进取的能量。

心理能量激发后,由潜在的能量变为现实的能量,就有了基本的形式。被激发的心理能量,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比如表现为一种兴奋、激动、唤起,一种内驱力或动机,很重要的一种形态是表现为情绪。心理能量表现为情绪时,情绪的量就是这个心理能量大小的表征。

心理能量的释放和固结

一、正常的释放

心理能量激发后,如果没有障碍和其他异常,就会自然释放。自然释放的心理能量会驱动我们,使我们有一些内在的行动,比如想象;也有外在的行动,比如我们在性的能量被激发的时候,会和异性亲近。在心理能量自然释放的时候,我们会有相应的情绪,或者是喜悦,或者是愤怒,但是总体上在这时会有一种畅快的感受,就是情绪得到了宣泄的畅快感。即使我们当时的情绪是消极情绪,如果自然地宣泄了,人也会有一种畅快感。比如,即使愤怒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但是如果你可以在愤怒的时候痛痛快快地打一架,或者痛痛快快地大骂了你的敌人,你会有一种畅快的感觉。在一个人悲伤而又哭不出的时候,帮助他的人会鼓励他哭出来,因为一旦痛哭一场,他会有一种放松的畅快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就是心理能量完全没有受到阻碍时的体验。他说:“这些美好的瞬时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对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顿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和大自然的交融(在森林里,在海滩上,在群山中,等等),来自某种体育运动,如潜泳,来自翩翩起舞时……”(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与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2月版,368页。)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这些时候,或者是没有任何欲求的时刻(比如在森林里的时候,可能没有欲求),或者是生命本能被激发并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比如和异性结合)的时候。

二、固结方式之一:压抑

心理能量有两种“不正常的”运动,在这两种情况下,它被固结而不能自然流动。第一是被压抑,第二是“沉溺”。在这两种情况下,心理能量没有能够自然地释放,于是带来了人的不畅快的感受。

压抑是第一种,指的是对本能的冲动,有另一种力量在压制它,不让它自由地释放。如果我们把心理能量比作水流,那么压抑的作用则犹如大坝,它把心理能量的水流堵截起来。

弗洛伊德在论述压抑的时候,重点指出压抑的作用是:使“冲动的力量依然存在,但在记忆上不留痕迹”(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版,234页。)。也就是说,压抑使心理能量保留在潜意识中,而不进入意识。我的重点则在于:当心理能量被压抑而不能被意识到的时候,它也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使得心理能量积累起来。

压抑当然有它的益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处身于外部世界众多困难之中的有机体从自我保存角度来看,这种唯乐原则(弗洛伊德理论中本我的原则,心理能量自由地释放,是满足唯乐原则的)从一开始就是收效甚微,甚至十分危险的原则。在自我的自我保存本能的影响下,唯实原则取代了唯乐原则”(弗洛伊德著,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6月版,6页。)。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完全自发地生活,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压抑自己的本能冲动,可以避免一些现实社会中具有的危险。这首先体现在对性冲动的压抑上,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压抑自己的性本能,任由自己的性心理能量自由释放,他当然在社会中会遇到别人的打击、批评和攻击,所以压抑是一种保护。另外,超我还有唯善原则,让人们压抑一些根据父母在儿童小时候所灌输的教条来说是“不对”的思想和行为。如果顺利的话,人可以把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升华,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这也是压抑的有益之处。

荣格也举过很精彩的例子。他发现有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在舂米的时候,是一面舂米,一面唱着色情歌谣的。歌词大意是把手里舂米用的木棒说成是男性性器,而把凹进去的石头的臼说成是女性的性器,于是舂米就仿佛是性交。在这个过程中,被压抑的性心理能量通过这样的一个转换,就成为人们舂米时的工作动力,这样劳动就不令人疲劳,相反还是非常有意思的,而米当然也会被舂得又多又好。

但是,压抑过度则有害处。本能以及心理能量得不到释放,并不会自然消失(这是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相似的一点,就是能量不可能消失,只可能用于做功或转化为其他形式)。不能消失的心理能量,又不能释放,就会“积累”在原来的地方,这种积累在经验中就会带来不舒适的感受,而且会带来越来越强烈地追求释放的压力。

用意象来表示的话,如果心理能量如同水流,压抑就仿佛阻挡这个水流的大坝。大坝固然有它的用处,但是大坝蓄水过多,就会给大坝造成太大压力。一旦大坝垮掉,就会泛滥成灾。即使不垮,也会产生水质变坏等问题。心理疾病就与此有关。

我们试用对人恐怖症为例说明压抑的影响。对人恐怖症的患者往往是性观念格外保守的人,可能会要求自己“完全纯洁”,但是在青春期后,不可避免地会有性的冲动。他/她便压抑自己,让自己完全不想任何和性有关的事情,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他/她发现自己内心中充满了性的想法,人际接触中经常会有事情勾起和性有关的想法,从而使他/她对人际接触越来越恐惧。

从心理能量的角度看,一般人之所以没有出现问题,是因为一般人对自己的性冲动和性心理能量压抑不彻底,他们允许自己通过某些方式(比如迷恋异性的明星、与异性开玩笑和打闹等)释放一部分性心理能量,从而心理能量并没有积累起来。而对人恐怖症患者则强烈压抑性心理能量,使这些心理能量没有“出路”,从而积累得越来越多,所以他/她的性冲动表现得越来越强。就如同大坝中的水越积越多,大坝也越来越有垮掉的危险。对人恐怖症的恐惧,就是害怕这个“大坝”会崩溃,因为一旦崩溃,他/她会比一般人在性上的冲动更强,后果也就更危险。

其他的心理障碍,也有很多可以归结为压抑。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压抑心理能量,是用什么来进行压抑呢?被压抑者是心理能量,压抑者是什么呢?实际上,压抑者是另一个心理能量,而不是什么特别的其他东西(在心理领域中出现的任何事物归根结底都是心理能量)。多数时候,这个压抑者是代表着某种恐惧的心理能量。比如,我们害怕在社会现实中我们的本能行为会遇到打击,所以自己先对自己的本能做一定的压抑。这时压抑的动力或能量就是来源于恐惧,也就是当我们想象到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时,我们产生的恐惧。所以压抑归根结底就是两股心理能量之间的冲突,这个冲突使这两股心理能量僵持在原地,而不能得到释放。以性压抑为例子:仿佛有一个能量,在不断地呼喊着,“我要性”;而另一个能量,则不断地说,“不可以,你现在要性是不好的”。这两个声音我们听不到,但是实际上日日夜夜在不断地呼喊着、言说着,冲动和压抑之间的平衡是它们两个声音之间的动态的平衡。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压抑的是本我,压抑本我的是自我和超我。而弗洛伊德也指出,自我和超我的能量,归根结底是从本我能量中分化出去的。

压抑有三种发展方向。可能会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平衡。可能一方压倒了另一方,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冲动性的行动。比如一个老实人总被欺负,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杀了那个欺负自己的人,但是另一个内心声音说,“还是再忍一忍吧,不要出人命”。最后,在某一天,他忍无可忍就把对方杀了。第三种发展是愈演愈烈,冲突愈来愈强。比如,性的能量是会不断被激发的。性压抑越久,被压抑的性能量越多,压抑它的能量也被迫越来越大。再比如,为了保险,压抑的力量可能会过度。而被压抑者为了不被压灭,也加强自己,双方都加强了能量。就仿佛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竞相扩充军备,投入资金。

三、固结的方式之二:沉溺

关于沉溺,精神分析理论好像没有涉及。而现实疗法的创始人格拉塞有过一些描述。在我看来,沉溺指的是一个情绪、思想(包括想象)或行为的正反馈的循环:情绪的释放中,激发了一些意象、思想,这些意象和思想引起了一些外在的行为,这些行为创造了一个外部的环境。而这些意象、思想、行为和环境都可以作为激发因素,再激发出新的情绪来。假如所激发的情绪和原来的情绪是一样的,就会形成一个循环。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就会长期沉溺于这个情绪中——这就是情绪的沉溺。如果我们先有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带来了某些情绪和思想,或带来某些后果,而这些情绪、思想和后果又促进了这个行为——这就是行为的循环。

我们可以沉溺于积极的情绪、思想和行为,也可以沉溺于消极的情绪、思想和行为。沉溺于积极情绪的最好的例子是恋爱,快乐激发出对恋人的积极的想象、喜悦的思想和爱的行为。因为把对方想象得很好,所以激发了爱;因为喜悦的思想,所以激发了爱;因为你爱他(她),所以他(她)也爱你,这更激发了你的爱。于是你有新的爱产生。循环开始了。

积极沉溺对人是有益处的,如沉溺于爱情、创造等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积极的感受,也往往会给世界带来好的副产品——沉溺于创造的画家会不知疲倦地工作,为这个世界带来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美的绘画。这样的一生应该说是幸福的、健康的。不过,如果我们从更高的标准看,即使是积极沉溺也有一些不足。因为积极沉溺会使人的精力局限在所沉溺的地方,而忽略了其他的生活。比如沉溺于爱情的恋人也许会忽视朋友和工作。所以我们也希望他们离开这快乐的沉溺,而获得更丰富的人生。

而在夫妻吵架的时候,消极沉溺出现了。你愤怒,而愤怒引起消极的想象、思想和行为。因为愤怒,你不会想起你们恋爱时快乐的事情,也不去想对方身上的优点,所想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讲道理。因为愤怒,你想象中只是想如何才能惩罚对方。因为愤怒,你会攻击、批判和疏远对方。这些必然引起环境的消极变化,特别是对方的消极的行为、思想和情绪,而对方的这些表现则又激发了你的新愤怒。这样,愤怒就会愈演愈烈,直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一对夫妻间如果双方都沉溺于某种消极的情绪、思想或行为,而且没有一种打破这个反馈的方法,就只有一种方法来打破这个反馈了——那就是离婚。

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中可以看到沉溺的过程。最明显的沉溺过程体现在各种成瘾的人身上:每当他心情不愉快的时候,他就喝酒、吸烟、暴食或者性放纵,这些行为暂时使他获得了一些放松和愉悦。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行为,阻碍了他用更健康的方式去与人交往,阻碍了他需要的成功、关爱和幸福。而当发现自己不成功、没有爱和幸福的时候,他又感到不快乐,于是他只好再次喝酒、吸烟、暴食或者性放纵,从而使自己获得暂时的满足……

沉溺和压抑一样,也可以看做是能量的相互作用。两个能量或者更多的能量互相勾起,绵绵不绝。压抑往往是出于一种“恐惧损失”的原因,我害怕丧失生命,所以我压抑抢劫银行的冲动;恐惧失去自由,所以压抑了我侵犯女性的冲动。而沉溺则往往是有一种“希望获益”的原因,为了获得某种暂时的好处,而允许某些东西出现,即使这些东西未来可能有消极的长远后果,我也暂时顾不得了。这种获益有时是隐蔽的。举我们刚才说的例子,一个愤怒的丈夫想象、思考和回忆妻子身上的缺点和坏处,表面上看他并没有获益,但是实际上是有获益的。这样想的过程中,这个丈夫得到了一种自我肯定,他仿佛用这些思想和回忆在向自己证明,“错误都在她身上,而我是善良的受害者”,从而得到了一种获益,即证实了自己的道德优越性。至于这个过程从长远看的害处即破坏了婚姻,他暂时也顾不得了。

沉溺也许会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但是大多倾向于逐渐加强。加强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是缓缓加强,有的则会很快加强。对人有益的沉溺,比如艺术家的创造过程加强的结果是,人越来越幸福。而消极沉溺加强的过程,则是一个人逐渐沉沦的过程,生命越来越灰暗,直到最后的灭亡。

压抑和沉溺可以同时存在而且相互加强。压抑阻碍了某个出路,或者阻碍了某种心理、生理需要的满足,这往往会强化了对另一个满足的沉溺。而对另一个满足的沉溺,也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使人沉溺于这里,而不再去努力追求被压抑的需要的满足,从而也使压抑更容易实现。例如,一个人在事业追求上受到了压抑,就有可能沉溺于斗鸡走狗,而沉溺于此,也就暂时忘掉了事业上的失意。一个人爱情不成功,就可能沉溺于饮酒暴食,或者性放纵,而这也就缓解了被压抑的痛苦,也避免了心理能量再一次寻求爱情。这种相互加强的压抑和沉溺,如果导致了心理问题或障碍,也比单纯的压抑或沉溺更难于解决。

心理能量转化规律

和物理的能量相似,心理能量也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但是其能量值却保持不变。

心理能量的转化体现于情绪,就表现为一种情绪可以转变成另外一种,而情绪中的心理能量保持不变。在情绪上,心理能量的这个转化过程的机制之一是因为情绪中是包含着认知成分的。当生理上有一种激起的时候,我们感到的是什么情绪不仅仅和这个激起有关,也和我们对这个激起的解释有关。当我们的解释转变,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就会变化。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沙赫特实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被试被注射了肾上腺素,从而有了生理上的激起。这些被试中,有些被安置到了一个令人快乐的环境,有些被安置到了一个令人愤怒的环境。实验结果是:那些到了快乐环境的人,表现地比其他没有受注射的人更为快乐;那些到了愤怒环境的人,表现地比其他没有受注射的人更为愤怒——情绪虽然不同,但是情绪的强度却都有增加,也可以说心理能量都有增加。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和我们关于心理现实的观点是一致的:当生理上有激起的时候,只要不曾被压抑,我们必定会有相应的经验。但是,我们如何解释这个经验,则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沙赫特实验中,被安置的环境不同,影响到的就是被试的认知,不同的环境诱发了不同的认知参考系,从而使得最后产生的心理现实情绪有了不同。但是不论我们如何解释,生理唤起存在的经验是不可否认的,对这个经验的直接感受则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现实即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的转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情绪的转化。这个转化对心理障碍的形成以及我们解决心理障碍关系重大。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探讨心理障碍中的情绪转化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先简单论述情绪转化的基本方式。

当一种情绪不被接纳时,比如受到压抑的时候,就存在着使情绪转化的动因。而情绪转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解释过程。当我们对经验进行新的解释时,情绪也就转化了。在心理障碍形成过程中,这个过程导致的是我们离开了原始的情绪,变化出新的情绪和新的障碍。比如,对丈夫愤怒而又压抑了自己的愤怒,妻子就可能把愤怒情绪转化为抑郁。这个过程中,可能起作用的是一些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想法:“他对我不好(这个想法令人愤怒),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我不能愤怒,一定是我不够好,才会使他不爱我。我不好,我不值得人爱。”这样想了之后,情绪就转变为抑郁。情绪虽然在变,但是情绪中的心理能量的值却不会变化。她过去有多少愤怒,现在转化后,最多只能有同样量的心理能量转化为抑郁(这是指全部转化的情况,而实际情况下往往心理能量不会完全转化,还会有少量的愤怒残留在她的心中,而其他的转化为抑郁,但是总量应相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情绪的转化来进行心理治疗。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都是利用了这个原理,通过重新解释一个事件,消极情绪可以被转化为积极情绪。或者我们可以说,通过改变符号化的过程,他们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更好的心理现实。

最重要的是:心理能量不可以被凭空消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它的规律来转化它、利用它,而让我们有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