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三部分 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的操作(2 / 3)

阿尼姆斯一般体现为英勇无畏、智力发达、有艺术气质等特点,有时也和控制和权力相结合。女人喜欢的有男子气的男人,往往符合其心中的阿尼姆斯形象。有些女人喜欢控制她、征服她,甚至有轻微地伤害她的男性,也正是因为她心中阿尼姆斯除了有正性特点外,还有控制、权力、征服甚至适度粗暴的一面。由于不同女人身上的男性特质不尽相同,她们心中的阿尼姆斯也不尽相同,她们在生活中喜爱的男性也就不同。

阿尼姆斯形象在梦中有时以梦者生活中认识的某男性形象出现,有时是一个陌生的男性。

阿尼玛原型她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点,比如温柔、善良、纯真、美丽等等。有时,也包含女人的爱好虚荣、软弱、变化无常、狡诈等特点。尽管后一些特点不能算是优点,但是如果一个男性的阿尼玛有这些特点,他对这些特点就会感到一种喜爱。不同男性的阿尼玛也是不同的。男性心中的阿尼玛和他自己的性格常常很相反,却又相互吸引。在男性遇到一个像他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

阴影原型荣格认为阴影原型代表着人心中被压抑而没有显示出的部分,包括人的动物性。阴影原型是不驯服的、危险的、不受一般道德束缚的,他有极强大的力量、激情和创造力。这力量体现的方式是一种野性的激情和冲动。如果一个人的阴影被压抑,从不出现,他将肤浅而缺少生命力。

人在接受他的阴影时,会感到充满力量;当人压抑阴影时,他将缺少活力而且潜伏着危机,因为阴影会以破坏性的形式出现,而且变得凶狠残暴。阴影也会以“危险而神秘的黑衣人”面貌出现。阴影化出的梦中人几乎永远是穿黑衣服的。

我个人觉得,荣格所说的阴影原型是不纯粹的,似乎应该说是作为野蛮力量象征的“黑暗野兽”原型和作为反抗意志象征的“魔鬼原型”的综合体。因此,在意象对话中我们一般不使用“阴影原型”这一术语。

人格面具原型人格面具是人在公众中展示的形象,是人的社会角色的形象。人格面具原型是一个扮演者,他往往按照别人的希望来扮演角色。

人格面具过强,人就会迷失自我,把自己混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梦中,人格面具会以演员等形象出现。在我做心理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人格面具往往是以一个西装革履的人的形象出现。梦中的穿西装的人也往往是人格面具的象征——当然,这只是在中国适用的规律。假如在英国,梦中的人穿西装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要不然他们穿什么,总不能是中山装吧。

自性原型自性原型是一个人集体潜意识的中心,仿佛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这一原型是人的真正的我。

意象对话中这一原型较少出现,只有心理极健康、心理发展很完善的人才能经常梦见这一原型。

有时自性原型以太阳的形象出现,有时以佛、菩萨的形象出现,有时以一座庄严的神庙形象出现,有时以类似曼达拉(坛城)的形象出现,也有时以一种宝物如钻石或宝石的形象出现。

不论它以什么形象出现,人都有一种安宁、平静、神圣的感受。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即使是出现了这个形象,即使是人有非常好的感受,也很可能依旧是幻想和表演性性格的产物。

发现意象象征意义的方法

发现意象象征意义的基本方法是:在了解各原始意象的基本意义以及其他常见意象的意义的情况下,再根据当时心理治疗师的感受和直觉,结合来访者整个意象对话过程中出现的内容,判断来访者意象可能的象征意义。然后,再通过和来访者的对话和沟通,进一步核实这个判断是否正确。

一个意象是什么意义,不是可以对号入座的。上面所总结的那些意义,只能作为参考。每一个意象的意义都非常丰富。更何况,我们上面提到的意象很有限,如果我们开始做意象对话技术的心理咨询,就会发现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心理意象。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意象的意义。

要分辨出一个意象的真实意义,除了从已知的意象入手外,最重要的还是直觉。一些流派的心理学家轻视直觉,认为心理学应该完全建立在思维的基础而非直觉基础上,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心理活动是如此复杂,仅仅靠思维很难完全掌握。心理动力学流派的心理治疗师或多或少都是用直觉作为治疗工具之一,而荣格学派的心理治疗更是如此。直觉能力也不是不能培养,做过一定数量的分析后,就可以感受到意象所体现的感受,也就可以更容易找到这个意象的意义。意象对话治疗师培训中,也会有培养一个心理治疗师感受和直觉能力的方法。

根据一个意象出现的前后背景综合分析,才可以有准确的判断。

例如,我们想判断一个意象是否与性有关。首先,我们可以看这个意象是不是可以作为性象征。如果是,并不说明这个意象一定和性有关。和性有关的意象非常之多,蛇、鱼、鸟、马等很多动物,刀、枪等武器,花瓶、杯子等器皿,游泳、洗浴等活动……都可以是性象征,但是也都有可能不是性象征。我们还可以看这个意象中有没有某种和性有关的模式,比如,节奏性的前后运动、某种东西变大、喷出液体等。随后,我们还必须再根据前后的情节来判断:如果这个意象是性象征,和前后的情节是不是能很好地衔接,而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我们更需要感受一下这个意象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没有性的感觉?或者我们是不是有尴尬的感觉?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最后确定这个意象是不是和性有关。

在我们做了这一切,但是还不能确定某一个意象的意义时,有一个方法,就是想象这个东西会变化,看它会变成什么?例如,某个人的想象中有一个怪物,我们不知道这个怪物象征着什么。于是我们可以让他想象自己看着这个怪物,等待着这个怪物自己改变。任何一个形象,在我们想象中都不会一直不变化,过一会儿,这个怪物就会变。假如这个怪物变成了一条蛇,接着变成了一条鱼,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怪物的象征意义和蛇、鱼是一样的。蛇和鱼可以共同象征的有性、神秘……这个怪物也许就有性和神秘等意义。假如这个怪物变成一个人,一个老人,也许这个怪物就象征着他的父母或其他的人。

如果心理治疗师还是分辨不出某个意象的意义,也没有关系,他可以继续做意象对话。只要根据自己对其中出现的一个个意象的感受,做一些相应的应对就可以。只是在意象对话结束后,心理治疗师应认真分析,从而让自己能理解这些意象的意义。

意象对话干预技术

前面我们提到,意象对话治疗消除心理障碍主要是靠增加积极事件、改变消极意象、化解消极意象、减少执著和沾染以及共情等。这一章将把这些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对话中的技巧和方法。

替代与修改

意象对话中最简单的干预技术就是替代。

替代就是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让来访者想象一个积极的意象,并用这个意象替代原来的消极意象。

例如,来访者想象一个非常破败的房子,同时心理治疗师也发现了他有很强的抑郁情绪,于是指导来访者想象一个新的、美丽而宽敞的房子,并指导他想象自己住进了新房子。旧的房子被拆除了或者是被忽略不见了。

这个简单的方法的效果非常明显,许多新学习意象对话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后报告说,来访者在一次意象对话治疗后就有了明显的情绪好转。

不过,按照意象对话的原理,我们认为这个方法的作用实际上是很有限的。首先,只有那些浅层的、概括性不强的意象才比较容易用这样的方式被替代掉,而相对比较稳定的、概括性稍强的意象都会有抵御力,并不能被轻易取代。即使一时消极意象被取代,它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后再次出现。

另外,这个方法容易带来副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是助长来访者用幻想来自我安慰的倾向,使他们更多地通过幻想积极的事件来消除烦恼,反而延误了对真正问题的解决。还有,他们可能会压抑对消极情绪和情结的觉察和意识,这也不利于彻底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替代中暗含一种不接纳的倾向,或者说替代消极意象反映了对消极意象所象征的自我心态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这对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把替代当做低级的意象对话方法,一般建议不使用。在危机干预或来访者消极情绪很强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个方法用于暂时缓解消极情绪,但是我们建议在事后应引入其他意象对话方法以深入解决问题。

修改就是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让来访者把消极的意象修改为积极意象或相对比较积极的意象。

和替代不同,修改工作是在原来的消极意象基础上进行的。比如,当来访者想象的房子中尘埃满地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想象打扫尘土。还有一个例子是,来访者在想象中被包围在像井的形状的墙中间,心理治疗师要他想象在墙上拆洞等。实践证明,这可以让他的情绪有明显的改善。(朱建军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8月版,99—101页。)

修改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它也更适合用于比较浅层而概括性小的意象,但是和替代相比,它处理稍微深入一些的意象的能力比替代要更强。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处理比较深入并有概括性的意象。

修改的作用也不稳定,被修改的消极意象也可能会很快再次出现。不过,我们只要坚持多次修改,时间久了之后,这个积极事件可能会打破心理的恶性循环,而使心理有实质性的改善。

修改中也暗含了不接纳的倾向,但是不像替代中那样多,所以修改的副作用也比替代要小。因此,修改可以作为意象对话初级干预方法中的常规方法使用。

一、面对的方法

面对指意象对话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恐惧和不快的意象时,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和支持下,让来访者能坚持看这个意象而不逃避、不攻击、不对意象进行任何应对,等待这个意象自发转变。在来访者出现了令人恐惧的意象时,这个方法格外适用。

各种各样的鬼的意象是很可怕的,有人说恐惧是因为迷信,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从意象对话心理学来看,恐惧并不只是因为迷信,科学界的人几乎百分之百不迷信,但是如果他在意象中见到了鬼的形象,我相信几乎百分之百会恐惧。不同的鬼象征着不同的消极心理活动,我们害怕的是这些消极心理活动。其他任何令人恐惧和不快的意象也都是消极的心理活动的象征。我们真正恐惧的不是这个意象本身,而是它所象征的那些事物。

当来访者遇到消极的心理活动、遇到心理层面的困难时,都会采用某种应对和防御机制,而他们的应对和防御机制从根本上看大多数都是回避、自欺,这些方法暂时可以使人感到放松和舒适,但是从长远看却是无益甚至有害的。如果来访者选用的应对方式是有长远效果的,他的心理问题一定早就处理好了,他也不需要来寻求心理治疗了。既然他来做心理治疗,他的应对和防御机制一定是有问题的。

在生活中来访者使用什么应对和防御机制,在意象对话过程中他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只不过会表现为一种对待意象的方法或表现为一种意象。一个在生活中逃避困难的人,或者对自己的某一个情结一直回避的人,在看到可怕的意象时,他的反应也是马上逃跑。这个时候,心理治疗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在看到意象的时候不要逃避,而继续去看这个意象。直到恐惧情绪大幅度降低,而消极意象也自发转变为不再令人恐惧为止。

一位女士做意象对话的时候,想象自己走在一条路上,突然发现前面树上有一只巨大的蝎子,正阻挡着自己的路。她发现自己是一个小女孩,个子很小,而这个蝎子很大,比这个女孩个子还大。她非常恐惧,想要逃跑。

心理治疗师建议她(在意象中)不要跑,站在原地看这个蝎子。心理治疗师告诉她:“你越跑,蝎子就越知道你害怕,它就越会欺负你,你躲也只能躲一时,终究是躲不掉。不如这一次就看着它,不要跑,看它能怎么样。”

在来访者看着这个蝎子时,她的恐惧很强,随时都有逃跑的冲动。心理治疗师继续支持她:“你害怕它,实际上它也害怕你。你不能跑,你就这样看着它,看它敢怎么样。”

蝎子的毒尾靠近了来访者,小女孩更害怕了。心理治疗师鼓励她:“蝎子在吓唬你呢,你不要跑,否则它就得逞了。我们不让它得逞。”

……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蝎子的威胁一直没有生效,于是这个蝎子的意象改变了,它变成了平常大小的蝎子,而且转开了,让出了小女孩前面的路。

如果来访者的恐惧很强,我们也可以用其他一些方法辅助。比如,我们可以让来访者一面继续想象,一面放松自己身体的肌肉。肌肉放松会使恐惧有所减弱,从而能够在可以被控制的范围内。我们也可以告诉来访者:“毕竟这是想象,那蝎子并不会真的把你蜇死,顶多是把你的意象蜇死,你不需要这样害怕。”这个方法就是减弱来访者对意象和现实世界的沾染,使得来访者的恐惧减少。

在面对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一次次用不同的方式来逃避。他有可能会指责心理治疗师,说心理治疗师用的方法不当;或者指责这个方法,说意象对话不好、不适合他或者太神秘;或者讨好心理治疗师,说我现在已经非常好了,不需要继续做了;或者突然想起了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试图把视线引开;或者突然睁开眼睛,说看不到了;或者意象中出现了奇迹,一个神仙一伸手,可怕的鬼烟消云散……心理治疗师必须时刻敏锐地观察,看对方所说的所做的是真的还是逃避的手段。如果发现对方是在逃避,就需要判断是不是自己这一次操之过急,来访者还没有做好面对问题的心理准备,如果是,可以暂时放弃,否则就必须坚持下去。

面对是化解消极意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做准备后的面对

有的来访者不是逃避而是攻击那可怕的意象,想象中的他会拿起武器和妖魔鬼怪战斗而不是逃跑。和逃避相比,这可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某个来访者以往逃避困难的倾向非常严重,而现在他可以战斗了,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鼓励他、支持他这样做。这样可以使他的自信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果来访者本来是一个那种不会说不的人,在意象中敢于战斗后,来访者往往会更敢于坚持自己。不过,由于他没有如何坚持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所以他的做法常常会很生硬,并可能会使他的人际交往产生新的困难。原来他委屈自己,而现在他却会让别人受委屈。这也是他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并不需要马上纠正。

在来访者的自信有所提高后,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指导性的方法教他如何在坚持自己的同时不侵犯别人。在来访者有进步之后,心理治疗师可以进一步指导来访者把战斗改为面对,我们会告诉来访者:“和一个可怕的意象战斗的人,比较起逃避者更勇敢,但是他还不是真正的勇者。他的战斗正是因为他还有潜在的恐惧——如果不是因为有恐惧,他何必去战斗。”这样,经过一个过程后,我们又一次让来访者开始做面对的练习。前面的允许战斗等,都可以看做是为了以后做面对练习而做的准备。

三、面对时的情绪变化过程

根据我们的经验,当来访者一直面对一个可怕的意象时,他的恐惧情绪的强度变化规律是很恒定的。一开始,他的恐惧逐渐增加,这时他开始寻找逃避的手段以缓解恐惧。如果我们允许他这样做,他的恐惧会缓慢地下降,但是这次治疗将不会有长远的效果。如果我们不允许他逃避,让他继续面对,他的恐惧继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时,他会更急切地寻找缓解的手段,如果我们允许他这样做,他的恐惧会缓慢地下降。如果我们不允许他逃避,让他继续面对,他的恐惧会在某个时间开始骤增,使他(以及没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很担心不能坚持下去。但是,当骤增到一个点的时候,事情改变了,恐惧的程度开始突然地、迅速地大幅度下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降低到了比一开始还要低的程度。可怕的意象不再可怕,它转化为另一个意象。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停止这一次意象对话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后,来访者和这个意象有关的情结会明显减弱,治疗有了长远的效果。

四、理论解释

我们认为,面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心理能量理论解释。可怕意象带有固结的心理能量。如果我们害怕的是自己的性欲,则这个可怕意象中的能量是性能量;如果我们害怕的是自己的愤怒,则这个可怕意象中的能量必定是攻击能量。当这个意象出现时,我们的反应是恐惧。而这时,我们激发了恐惧的本能能量,当我们在想象中采取各种方式逃跑时,这个能量又被传递给了原来的可怕意象并加强了它。逃跑得越快,可怕意象得到的能量就越多,它也就越强,而逃跑的一方就跑得更快……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个循环源源不断地把能量输入到可怕的意象中并使之越来越强。

战斗也是一样无效,因为当你和可怕意象战斗的时候,你也会把能量输入给它,使它变成更可怕的意象。这个战斗是永远不可能胜利的,因为战斗的双方活在同一个人心中,他们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和可怕意象战斗就是在压抑它,但是我们知道,即使你暂时压抑成功,被压抑的力量也总会卷土重来。

当我们只是面对,而不做任何其他心理内部想象性的动作时,我们就没有再主动激发其他能量。于是,可怕意象所带有的能量,恐惧所带有的能量,这两股能量互相没有压抑,就都可以自由流动和释放。恐惧越来越强的过程,就是恐惧能量在释放。由于没有新能量加入,这个能量总会有用完的时候,释放总会有一个结束。当释放结束的时候,就会出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恐惧突然地下降到了一个极低的程度。

当我们不再恐惧时,我们面前的可怕意象就会转变,这是因为我们不再怕它们了,因此在我们的眼中,它们也就不再是可怕的意象了。

针对可怕意象是这样,针对其他消极意象也可以这样做,只不过方法上要求更高,对初学者更困难一些。

面对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无为”过程。

接纳是心理治疗师应有的一个态度,而在意象对话中,它也是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技术。

有些消极意象不是很可怕,或者虽然也可怕,但是引起我们更强的情绪是厌恶。例如,在意象中看到癞蛤蟆、蛆虫、老鼠、蛇、已经腐烂的动物以及肮脏的、下贱的、丑陋的、愚蠢的人等。

有的意象在一般人看来并不令人厌恶,但是出于某种原因来访者却讨厌它。例如,某女士想象自己身上有白兔子,她对这些兔子非常讨厌。在其他人看来兔子是很可爱的,但是她一向希望自己是一个坚强的人,希望自己能像一只老虎,不希望自己像兔子一样,她认为兔子就是软弱的象征,所以她很讨厌兔子。

当一个人讨厌自己看到的意象时,他意象中也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反应,包括:打死这些动物或人、把它们埋起来或烧掉、对着它们吐唾沫等等。这些都代表着对这些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内容的不接纳。

心理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带有心理能量的意象也是一样,打死、烧掉或用其他方法都绝不可能消除这些消极意象,这些行为的作用只是压抑了它们。

另外,所有这些消极意象也都是来访者自我的一部分,不接纳这些意象,也就是不接纳自我,这个行为在来访者的自我中引起了分裂:一部分是自以为好的“我”,另一部分是“不好”的“我”。前一部分不接受后一部分,甚至不承认那也是“我”,使后一部分被压抑,成为荣格所说的“阴影”。“阴影”中的心理能量不仅不能为自我所用,相反成为一种敌对性的力量。于是,来访者内心中冲突不断。

来访者没有意识到,任何消极意象实际上都可以转化为积极意象,而消极形态的心理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积极心理能量。我们需要的不是压抑,而是接纳基础上的转化。

意象对话中体现接纳的基本方法是:不要做任何象征着不接纳的事情,不要攻击、伤害、侮辱那些消极意象。另外,心理治疗师还可以建议来访者在想象中和这些消极意象交流,拥抱或者帮助他们,以体现来访者对这些消极意象的接纳。

接纳有时会有奇迹般的效果,长期得不到接纳的那些消极意象有时一被接纳就马上会改变,就像格林童话中的青蛙,被美丽的女孩子一吻就变成了一个王子。

不过,由于对接纳的理解不正确,有的心理治疗师会误解接纳的意义,从而出现一些错误的接纳。

一位受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曾经这样描述她心目中的接纳:“我穿着一袭白衣,站在高高的山顶,肩上有一对翅膀,仿佛圣母一样美丽。有些人蓬头垢面、穿着肮脏的衣服,站在山下。对着那些人的方向,我在山顶张开了双臂。”

这并不是真实的接纳,只是一种接纳的姿态。因此,这样的接纳不会有治疗作用——只要心理治疗师的态度是这样的,不论她表现得多么友好而接纳,也不论她的技巧多么纯熟,都不会有实质性的治疗效果。而且我们也可以在意象中看到,这个心理治疗师的心理问题在哪里(我并没有批评这个心理治疗师的意思,因为现实中许多心理治疗师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做意象对话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发现这些问题而已)。

还有一个心理治疗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他的接纳,他可以在想象中吃掉秽物,比如粪便和垃圾,他认为这是接纳。类似的错误甚至发生在某教师对心理治疗师的训练中,他让受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想象自己是一个容器,来访者把自己的垃圾倒进心理治疗师的容器里。这并不是接纳,而是一种同流合污。这样的心理治疗结果将是:来访者或许会有暂时的轻松,但是心理治疗师却会在心理上受到污染。长时间这样做,心理治疗师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是非常错误的方法,不论这方法有什么理论做支撑都一样错误。有些心理治疗师辩解说,自己做这样的想象时并不觉得恶心,他们似乎想用这样的方式表示自己心胸博大、境界高,但是在意象对话中,我们认为如果他真的不觉得恶心,不说明他境界高而只说明他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辨别力。正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吃秽物一样,在意象对话中我们也不会吃。境界越高越不会吃秽物。

把自己变成来访者排放秽物的容器,对来访者也是很不利的。它也使得来访者失去了对美丑的鉴别力,使来访者继续、甚至开始喜欢自己的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正确的接纳并不意味着纵容,而是一种带有是非鉴别力的、但是非批判性的态度。如同我见到自己的儿子掉进粪坑,我不会因为他一身粪便就厌弃他,否认这是我的儿子。但是我也不会因为这是我的儿子,就否认他身上的东西是臭的。我可以忍着臭把儿子拉上来,然后帮助他洗干净。这才是真正地接纳。

接纳也很有助于消极意象的化解。

意象支持和指导

在意象对话中,我们也可以使用支持和指导等手段,只不过是在意象的层面进行。

在某些意象非常缺乏爱和关怀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意象层面给它。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访者的意象中有一棵枯干的树,我们可以在意象对话中想象给这树浇水,然后让来访者想象浇水后树会有什么变化。树在这里象征着来访者缺乏爱和心灵,而我们所浇的水则象征着我们愿意给他一些帮助和关爱。如果没有其他阻碍,则水的意象会给来访者一定的帮助,使想象中的树发出新芽,也使得现实中的来访者感到心情愉悦。

如果来访者想象中跌落在一个深坑中出不来,心理治疗师也可以给他一定的帮助,比如放一条想象中的绳子给他,看他能不能攀着这绳子出来。

使用支持手段时,要注意不要过多使用,以免使来访者产生依赖;要根据对时机的判断,尽可能准确适度地使用这个方法。

意象对话中,指导的应用也是必要的。由于来访者对意象的意义不了解,更重要的是由于来访者过去情结的影响,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来访者的选择多数时候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心理治疗师加以指导,告诉他们正确的路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例如,某女性在想象中,先是想象出一个沙漠,沙漠中有一只鸵鸟。随后,她看到这只鸵鸟开始迅速奔跑,跑着跑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鸵鸟身上长出了大翅膀和美丽的羽毛,它变成了凤凰飞上天空……

心理治疗师分析沙漠是缺乏爱、情感枯竭的象征,鸵鸟象征着回避现实的倾向。而鸵鸟变成凤凰则象征着从回避现实的倾向中,产生了幻想的倾向,凤凰就是最美好、也是最虚幻的幻想。

心理治疗师需要告诉她,凤凰是虚幻的,不能贪求它,否则必定会产生对它的沉溺,反而延误了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心理治疗师可以不用意象而直接指导,比如告诉来访者“这个凤凰是假的”;也可以用意象对话来指导,比如,指导她先让凤凰落下来,落到沙漠上,然后,问她凤凰在沙漠上有什么感受,再看凤凰有什么变化——因为这个凤凰是假的,所以它往往不敢落下来,只敢在空中飞(象征着幻想不能经受现实的检验,落到地上就是现实的象征,飞在这里是幻想的象征)。如果她的凤凰不肯落地,心理治疗师就要耐心地坚持。

如果来访者说:“凤凰不喜欢落下来,她就是喜欢飞。”心理治疗师可以说:“飞一会儿可以,高兴高兴嘛(象征意义是,我允许你有时通过幻想得到快乐),不过,她总要落下来吧。”

来访者:“不想落下来,永远不落下来。”

心理治疗师:“好的,凤凰有任性的权利。”

等了一会儿,再问:“凤凰飞够了没有,下来回家吃饭了。”

来访者:“还是不下来,凤凰不喜欢下来。”

心理治疗师:“飞这么久,不要把凤凰累死啊,累不累?”

来访者:“累也不下来。”

心理治疗师:“下来回家吃饭了。”

来访者:“不。”

心理治疗师:“其实你这凤凰不是喜欢飞,是不得不飞,累也不能下来,因为不愿意也不敢下来,对吧?为什么你不下来回家吃饭?”

来访者突然哭出来:“她没有家。”随即大哭。

这就是一个包含指导的过程,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来访者看到了幻想防御机制,以及自己美丽的幻想背后的悲哀,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沉溺于幻想之中,对自己的真实心理有了更多的理解。

支持和指导的方法没有统一的格式,心理治疗师可以根据对意象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具体进行。

领悟和释放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我们的指导重点并不在于使来访者学习行为模式,而在于使她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相。对内心中真相的了解,不是概念性的了解而是全身心的了解,这就叫做领悟。

意象对话高度重视领悟的作用,和所有心理动力学流派一样,我们认为在没有领悟的情况下,即使来访者学习了新的行为方法,其作用也是不持久的。而有了领悟,来访者就可以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方法,可以有持久的真实的转变。

理论部分,我们提出情绪在受到压抑后可以转向,而后还可以再转向。在意象对话中,每一次转向后的情绪都有相应的一个意象,而且几次转向所产生的意象之间的关系将能反映这几个情绪。意象对话所重视的领悟,主要是让来访者能体会到这些意象背后的情绪和感受,并看到由几个意象的关系所反映出的内心情绪转化过程。这样,来访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转化的;看到自己是如何回避真正的、根本的问题,而这样做又是如何阻碍了对真正问题的解决的。这样来访者自己就知道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没有领悟的时候,来访者会做无用的努力,但是并不能真正有作用。只有在领悟后,他的努力才可以越来越准确地面对真实的问题方向。

精神分析治疗中,宣泄是一个使治疗生效的关键要素。在意象对话中,我们更明确地指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宣泄虽然能起到释放被压抑的心理能量的作用,但是宣泄的效果好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情绪是转化后的情绪而不是本源的情绪,则宣泄的释放作用是有限的。转化的次数越多,释放的能量越少。举一个例子,某母亲在心中有大量的悲哀,也许这是因为她生活的不幸福,因为得不到爱,生活中的压力太大等。但是她习惯于把悲哀压抑,转化为愤怒。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她非常愤怒,于是把孩子打了一顿。这个过程中,她的宣泄并不能使情绪缓解,她发现自己越打越生气。这就是因为宣泄的能量是转化能量。打孩子虽然可以把愤怒释放一点,但是在她的悲哀中,有消极能量源源不断地补充,而且打孩子这个事件更会激发悲哀,所以不能起到宣泄的作用。如果她意识到了自己愤怒后面是悲哀,不要去宣泄愤怒而去宣泄悲哀,则宣泄就可以有更好的释放效果。意象对话还认为,如果没有觉察力,宣泄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只有在觉察力的作用下宣泄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领悟中包含着巨大的觉察力,因此,没有领悟的宣泄作用非常有限,而有领悟的宣泄作用则非常巨大。

下面这个例子是接受意象对话培训的心理治疗师的个人经历。

今年春天,前往北京西郊的戒台寺游玩,正于牡丹园中徜徉,偶抬头,深灰色天空中一群“蟒蛇”遮天蔽日而来,已到头顶,我大惊,大叫一声“啊!”感觉倒在地上(实际是往后踉跄了数步)。

片刻后,魂归窍,方见头顶一大片树枝树干交错,每根树枝都有水桶般粗细,树皮闪着银光,狂舞着腾向苍穹,气势非比寻常,无比茂密的树叶遮住一方天空。慢慢走近“他”,还需攀缘一段城墙,才见到树身,基柢奇粗,需几个人合抱,上挂一牌曰“九龙松”,树龄1000多年,树皮银白底上间有银灰色的云状斑纹,光滑而闪亮,确像蟒蛇,不过粗大非一般巨蟒可比,气势恢弘,苍劲有力。我被震撼得像通了电流,兴奋、窒息,心跳得喘不过气来……

想起这戒台寺始建于隋代,依山势而立,距今已1400多年,“九龙松”是早于此寺生于山中的吗?无人知晓矣!面对这历经沧海桑田的根柢,那曾经无数的欢乐与悲哀、希望与憧憬、想象与情感、爱与恨、生与死……我仿佛化为枝头一片树叶,虽树叶翠绿,但秋天便会坠落了,与千年相比,转瞬即逝,还像“自我意识”面对“集体无意识”时的碎片感……我轻飘飘地返回了家。

虽然疲倦、昏沉,但睡不着,于是做意象,有几个状态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

身体感觉:全身紧张,打冷战,两肩向内收,胸部往里陷,心提到嗓子眼,快出来了,上下牙乱碰。

意象:

1.一只灰色小鸟,瑟缩于枝头,战战兢兢,仿佛暴风雨将临般害怕,惊恐的眼神。

2.出现一个特别乖巧的女孩,柔弱忧郁的眼神,敏感,对周围保持高度警惕,以备突变,极其害怕冲突和暴力,喜欢宁静,叫“小不点”。

这时灰白小鸟变为黑灰色,叫“精卫”,振翅飞向远方。

主情绪:恐惧、愤怒。

第二阶段

身体感觉:胸中燃烧着熊熊火焰,明亮的红黄色,火势凶猛,身体挺得很直,呼吸快而粗重,火焰几乎随呼吸吐出来,全身很热,出汗。

意象:“九龙松”基座化为一个头。无数黑色粗大的树干变为缠绕于头上的蛇——红色——红色火苗腾空跳动。

圆睁的双眼(红色),张大的嘴(黑色),极具张力的画面持续很长时间,“她”叫“美杜莎”。

主情绪:愤怒。

第三阶段

身体感觉:全身变软,往下坠,想躺下,无力感布满全身,哭泣,发冷。

意象一:

1.棉花;

2.灰烬,灰白色;

3.很小的小孩,缩成一团,叫“灰灰”。

主情绪:悲哀。

意象二:一副包着皮的骨架,总在睡觉(昏睡),不愿醒来,不喜欢明亮、嘈杂的环境。

主情绪:抑郁。

以上几个阶段的深入体会,历时两个多小时,开始只是身体感到难受,并且很多情绪缠绕于胸中,乱麻一团,通过意象的逐渐呈现,以及我极专注的感受,逐渐清晰明确了几个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对大量压抑的情绪(如愤怒)也作了一定的宣泄。整个过程对身心起了积极的治疗作用,自我感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个过程使无意识元素呈现为意识元素,使我对自己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与人交往时却不易反观自己的感受,一般容易投射到外界,归责于别人,事事埋怨,都从外界找原因,这次居然没归咎“九龙松”的气场有问题……

因此,我感慨:往往是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在的感受,担心触碰自己的痛处,对可能面临的不测心怀恐惧、忐忑等,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啊!

在这个过程中,她最初的情绪是恐惧,随即转化为愤怒,而愤怒后转化为悲哀、抑郁。看“九龙松”只是一个触发,实际上她内心中有很多的恐惧情绪,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原来也常用“归责于别人”的方式,把恐惧迅速转变为愤怒,当愤怒过后则是悲哀和抑郁。在意象中,恐惧体现为“灰色小鸟”、“小不点”的意象,愤怒则体现为“精卫”、“燃烧的树”、“蛇”以及“美杜莎”意象,悲哀体现为“棉花”、“灰烬”、“灰灰”意象,而抑郁体现为“包着皮的骨架”。她因为已经学习了意象对话的方法,可以在没有其他心理治疗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反观自己,在有觉察和领悟的情况下,释放了这些消极情绪,这就是一次有效的自我治疗过程。

还有,领悟越具体越准确,效果就越好,因此我们并不能在发现来访者的情绪是恐惧时就结束,实际上还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和体会。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灰色小鸟的恐惧和小不点的恐惧是有微细差异的,我们如果把这个差异明确地觉察到,则释放的效果会更好。

领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去发现情结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为了达到这个领悟,有一个辅助性的小技术叫做“倒带子”。当我们发现一个消极意象,我们可以指导来访者像把录像带回放一样,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刻,看现在的消极意象形成的过程,这可能会带来领悟。例如,一个来访者在房子中发现了大量的燃烧的灰烬。我们的指导语可以这样说:“假如你正在看的情景是一段录像,现在你想象自己做一个‘回放’,把带子倒回过去,到火燃烧的那个时刻,看一看是怎么回事,火是怎么烧起来的?是有人放火吗?”

在意象对话深入的阶段,领悟以及有觉察的释放将是主要的治疗技术。当进入很深的层次时,对意象甚至不可能进行任何改变性的操作,那时领悟、体会和释放将成为唯一的治疗方法。

最深入的领悟是对“空性”的领悟,不过这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

其他技术

以上技术是意象对话中最主要的技术,在意象对话中我们还使用许多其他的技术,这些技术分别有增加现实检验能力、减少执著和沾染等作用。有些技术和其他学派的技术有相似甚至有重叠之处,但是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本章中我们不详细比较它们和其他学派技术,而把这个工作放在后面去做。因具体技术众多,使用方法也很多,不可能很详细地展开,故在这里作一个概要性的陈述。这些技术的发明和完善并不是我自己完成的,而是许多意象对话研究和实践者共同完成的工作。在陈述中,我将提及部分贡献突出的合作者,其他人的贡献将只在后记中提及。

一、交替技术

这个技术的作用是减少来访者的沾染。

方法是让来访者交替去看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

交替看想象出的意象世界和物质现实世界,可以减少来访者的现实检验能力,也可以带来一种“对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超越感受。

此技术的作用是增加来访者现实感,避免沉溺于想象。具体方法如在意象对话进行的过程中,很突然地让来访者睁开眼睛,并询问他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心理咨询室的桌子是什么材料的、我的衣服什么颜色等)。然后,再让来访者继续刚才的意象对话,随即再突然让他睁开眼睛回答现实问题。这样重复的结果是,来访者将能比较好地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差别,避免沉溺于某种意象活动。

交替看最好、最坏意象:这个技术是在许金声的一个类似技术启发下发明出来的。方法是:先让来访者想象一个“最好的意象,你能想象到的最美的画面、事物和形象”,之后让来访者想象一个“最坏的意象,你能想象到的丑陋、可怕等不好的意象”。随后,让来访者交替看这两个意象,并说出所看到的意象及其变化。这样一个过程中,来访者有可能会出现沾染,也就是好的意象中出现坏的意象的某些成分,坏的意象中也出现好的意象的成分。出现沾染后,心理治疗师提醒哪里出现了沾染。来访者看到了沾染就可以清楚它,这样反复做,就可以使沾染减少,使防止沾染的能力提高,来访者甚至有可能有一种超越这两种意象的超越感,以及一种清明的感受。

交替看两个任何领域都可以带来超越感,超越感不同于回避,实际上超越感是一种眼界和意识域更开阔的感受。

二、“心里一句话”喊叫

意象不仅仅是视觉形式的,另一种形式的意象是听觉中的一句话。和日常语言不同的是,这句话是存在于原始精神机构中的,并且像是心里的一段录音一样,是不能直接修改的,并带有很多的情绪和心理能量。如果这句话是消极的,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消极听觉意象”。这句话是过去某些时刻,当来访者经历某个创伤情境时,他所听到的一句话或自己心里没有说出来的一句话。

例如,一个女孩有强烈的自杀冲动,在几次心理治疗后,一次她听到有一个声音说:“你去死,你死了我就什么都好了。你去死、你去死。”这句话带给她极为强烈的情绪反应。我让她努力去听,在意象中去看,是什么人在说这一句话。最后发现是她的母亲。原来,这女孩子小时候,父母关系非常差,母亲很想离婚,但是有孩子所以离不了。母亲对孩子很不好,一次在愤怒的时候,母亲说了这样的话,印刻到了孩子的心里。

虽然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但是,这句话作为消极意象,在她心里还起着作用,仿佛是一句咒语或催眠语,催促着这个孩子去自杀。而且在原始精神机构中,她也相信自己应该死,因为这样她的母亲就可以变“好”,而“母亲变好”是她儿童时心里的最大的愿望。现在的她在内心中,愿意自杀以换得母亲变好。

找到这心里的一句话后,可以让来访者反复重复这一句话,逐渐加大声音说这一句话,直到到达一个关键点,来访者大声喊叫出来,这可以使相关的情绪表达出来并获得释放。

除了释放情绪,喊叫还有一个作用是增加自信。这是左辉常用的方法。

三、逼问

逼问的方法看起来类似合理情绪行为,其疗法也是用强有力的反复追问,突破来访者的合理化防御。但是,它的目标却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不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的目标是打破不合理的认知并用合理认知取代,而我们的目标则是让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真实的需要、欲求和恐惧,也就是增加来访者的自知。这也是左辉常用的方法。

因此,我们的逼问有时并不一定“合理”,甚至有可能“不讲理”。

例如,一个受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指责作为团体督导的我不公平。我发现他的指责中有他自己的一个中心情结在起作用,便从这里开始逼问:“如果我就是不公平了,对你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受训者说:“你不应该不公平。”

我说:“我知道,但是现在假如我就是不公平了,怎么样?”

受训者说:“那你就是滥用权威。”

我说:“我如果滥用权威了,你怎么样?”

受训者说:“我最恨权威,从小最讨厌权威,我非常愤怒,你太不讲理了。”

我问:“你从小就恨权威,是哪个权威?”

受训者说:“我父亲就是,他非常不讲理……啊,我也许有移情,是吗?”

通过这样的逼问,来访者意识到了他的情结所在。

逼问的技巧,在于一开始要步步紧逼,绝不能松一下,不能让来访者有时间编织他合理化和理智化的逻辑之网,而后面当来访者突破了理智之网,发现了问题时,就不能再继续紧逼了。这时需要的是,心理治疗师温和下来,并提示他重要的地方,让他去体会和自我发现。

在意象对话中也可以这样做,只不过所面对的也许就不是我和他的矛盾,而是两个不同意象的矛盾了。

这个方法用得好会非常有效,但是,对心理治疗师的节奏把握能力要求比较高。

四、宁静思维与阅读

不宁静的时候,一个人头脑中思绪繁杂,思维内容不能进入人格的深层。因此,我们采用一些方法让来访者获得暂时的宁静,在这个时刻把一句话告诉他,这句话就可以进入他内心深层。

为让来访者有一瞬间的宁静,可以采用的一个方法是强调的方法,让来访者进入一种凝神倾听的暂时状态。

例如,来访者问:“老师,我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心理治疗师先是用不很专心的语调和态度说:“这个我告诉你也没有用,你听不到心里去的。”

来访者急切地表白:“老师,我怎么会不把您说的放在心里呢。我一定仔细听。”

心理治疗师:“不行,那你也会有心理防御,没有用。”

来访者更急切:“老师,告诉我吧,我太想知道了。”

心理治疗师:“你真的想知道吗?”

来访者:“当然是真的了。”

心理治疗师:“真的?”

来访者:“当然。”

心理治疗师:“好,你听着。”

这时心理治疗师有一个短暂的沉默,如来访者集中了注意力在听,则在一个适当的很短的间隔后,心理治疗师说出一句话:“你的问题就是——你不用害怕。”

最后的一句话必须非常简单,没有一个字是废话,而且要十分准确地切中要害,这样的话才有力量。借助一瞬间的宁静,这句话可以深入来访者的原始精神机构中,成为这个时刻他所获得的一个顿悟。这时心理治疗师说的话也可以作为一个听觉意象储存在来访者心里。

也可以在最后的瞬间突然一指某句写出来的句子,说:“看。”这个方法叫做宁静阅读。

还有一个变式是多次大声说同一句话,把这句话印入对方心中。

五、自觉行为矫正

意象对话治疗中也可以做行为层面的矫正。

自觉行为矫正的前提是来访者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对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转化方式,对情结的形成和自己的防御机制等都有一定了解。

来访者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总结自己的不适当行为有哪些,并分析和体会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动机和防御机制。并且,事先分析应如何对待这些情绪而不表现不适当行为。

然后,做一个行为改变的计划,决定先改变哪些行为。

当这个行为出现时,一旦意识到了自己在做这个行为,马上进行反省,体会自己的情绪、动机和防御机制。实践中,比较方便的方法是马上去反观自己这时刻的心理意象,就可以看到是哪个消极意象在起作用,它的情绪和感受是什么。随即就可以按照前面分析好的方法来对待它。

举一个例子,某来访者的行为问题是广场恐惧,害怕到外边去。我们先找到和这个恐惧有关的意象,发现那是一只小老鼠,它总是怕被伤害。我们也分析了这个恐惧的来源,发现和童年缺少保护的创伤有关,并且来访者也有一个方法来解决,就是想象保护者并没有离开自己,她的眼睛在看着自己。他计划改变自己的恐惧。

他可以自己到外边去,当恐惧升起的时候,他就马上对自己说:“现在我要看看那只小老鼠。”他意象中马上发现那只小老鼠找不到回洞的路,正在街上发抖。于是他对自己说:“小老鼠的保护者呢?”于是他意象中看到了一个中年妇女,是这个小老鼠的主人,正在旁边看着。小老鼠不那么害怕了。这时他对自己说:“小老鼠,没有危险的,保护者在呢,继续走吧。”于是在行为上,表现为继续在街上行走。

和行为疗法中暴露疗法不同的是,我们的技术中,来访者行为是在自觉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及其象征意象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其效率比单纯的暴露要高很多。

六、意象表演

意象表演就是让来访者把意象中看到的一切表演出来,这样,他的意象得到了更直观的表现,这使得心理治疗师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而表演的过程又能使这些意象得到表达和释放。

心理冲突的双方在内心中往往各有一个意象作代表,在表演中,可以表演双方之间的冲突过程,并由心理治疗师来做调解,从而缓解或解决心理冲突。

团体治疗的意象表演中可以由别人扮演来访者的某一个意象。

七、故事和口号

故事中有很多人物,而且故事的发展就是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为某种矛盾提供一个经过长远历史经验证明的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把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看做意象,而这个故事就可以用于意象对话中,启发来访者找到自己的解决意象之间矛盾的方法。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总结一些口号式的简短的句子,这些句子中也包含了某种典型心理问题的解决要点。这个方法不是意象对话首创的,不过,意象对话的特点是,口号是来源于意象的,富有形象性,因此会很容易被接受。有些时候,我们会对某一个人使用一个我们从他的意象中总结出来的口号,只用于他自己,效果更会直接。

例如,某人对家人的心理问题非常关注,意象中,他看到自己全家人都被雪崩困在了大山里。除了自己还能走出来外,其他人困得更深而出不来。自己也没有能力去救他们出来。他感到非常担心,害怕大家都死掉。

我们在意象对话中决定,最好的方法是他自己先出来,到外边去求救。这样,也许还来得及找到人来救援,并把家人救出来。就算不能救家人,至少也救了自己一条命,但是他很不舍得离开家人。我们总结了一个口号:“离开他们才能救他们。”并要他一边想象自己离开雪山,一边对自己说这句话。

在生活中,当他发现自己很想用自己学到的一点心理学知识帮助家人,却发现结果只是自己被拖下水,而一点也帮助不到家人时,就先避开几天,当发现自己不舍得离开时,就对自己说:“离开他们才能救他们。”同时想象自己正离开雪山。

八、自我启示语言

我们可以根据来访者的情况,编一组语言让他们经常读给自己听。这段语言针对着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而且必须用一种符合原始精神机构的语言风格。

原始精神机构所容易理解的语言风格,要点是流畅、自然、生动、形象、情绪冲击强、没有或只有很简单的推理等,最好还可以押韵如同诗歌。在梦中所出现的语言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本书在关于意象对话培训的部分将展示一段自我启示语言。

九、情绪归属分辨

这个方法是张剑锋最早使用的。具体方法大致是:让来访者想象有许多杯子,一个杯子中原来有满满的一杯情绪,样子大致是如同某种颜色的水。然后,想象中告诉来访者,实际上这杯子里的情绪不都是你自己的,有些情绪是别人的情绪,只不过通过你的认同或感染而到了你的杯子里。

让来访者静心去体会,有多少情绪不是自己的,是谁的?把这些别人的情绪从自己的杯子里取出,放到代表别人的杯子里去。

最后自己杯子里的液体剩下多少,就是自己的情绪有多少。

除了分析“你的情绪、我的情绪”,还可以分辨“过去情绪、现在情绪”等,使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有自知并减少沾染。

在来访者这样做的时候,心理治疗师可以提供正确与否的反馈,但是不需要讲道理,不需要告诉来访者为什么。只需要告诉他,在我看来,你的哪一次分辨是准确的,哪一次不够准确。来访者也没有必须接受心理治疗师意见的义务。有了反馈,潜意识就可以自己学习并找到规律。

十、洗清意识的技术

这个技术的作用是使意识更为清明纯净,从而使人意识的觉醒程度增加,使觉察力增加。

洗清意识的第一个技术是:重复同一个内容,如“重复说同一句话”。这个技术形式上和佛家以及瑜伽的方法是一样的,不过内容上不同,我们会用前述的口号或心里一句话作为重复用的词语。

另一种技术是让意识中的内容自发出现,而不作任何思考、判别和分辨。

在洗清意识的过程中,过去的情结将出现。因此,这个技术也是处理过去情结的一个机会。

这个技术形式上有些类似自由联想,但是自由联想并没有洗清意识的作用,自由联想中的人意识是比日常意识更模糊的,而我们的方法要使人意识越来越觉醒。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方法和自由联想的主要区别是:我们要求来访者有一种“我要醒过来”的强烈意愿。为致力于醒,相应的还有一些努力,如睁大眼睛、让眼睛有神等。

还有一个生效的关键是全身心投入,如果不全身心投入的话,不但不能使意识更觉醒,相反更使人昏昏欲睡。因此我们要求重复说的时候,必须投入情绪,必须专注于这句话、必须在心中有一种力度。

我们要求来访者尽快地、大声地把脑子中的东西说出来,没有间隙让不说的思想存在。大声比起小声更容易让人觉醒,因为说也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动用或占用了脑的另一些部分,并使脑的这个部分也和别处同步化。在说的同时来访者也在听,并致力于听得分明,这动用或占用了更多的一个部分。从而使大脑没有空隙去做和这个操作没有关系的其他心理操作。

这个技术的关键,就是尽量减少任何符号化活动。没有符号化活动,意识就会更清明,同时还能让我们发现直接心理经验。

十一、仪式化技术

沾染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那就是所谓的“以假修真”。比如,肌肉的放松和精神的放松是两回事,但是我们可以假肌肉的放松来修炼精神的放松。这就是仪式的作用,用和真实东西相似的东西来唤醒真的东西。

我们用仪式化的方式,表现类似于某个原型的活动,就可以唤醒这个原型。具体的做法复杂多变,这里不详细说明。

十二、愿望表达并等待

表达自己最深的愿望,但是并不用已经证实无效的方法来强求目的的达到,而是用象征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接受,表示自己愿意等待愿望的实现。这是一种很深层的技术。

意象对话中有一些仪式化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愿望,也有表达自己对愿望能否实现接纳的意象活动。

十三、发现“种子”

心理治疗师发现来访者表现出一点点过去没有的积极品质或者这些品质的潜质时,指出它们是一种好的方法,我们叫做发现“种子”。这包括发现“爱的种子”、“勇气种子”等等。

十四、主动选择和承诺

我们可以让来访者看到,生命中他曾经不自觉地作出过一些选择,而那些选择却未必是对他有好处的。他也许不自觉地选择了不相信自己,选择了不去爱,选择了自我欺骗和死亡。他们会误以为在这些选择基础上构成的心理命题就是现实而不可以改变,我们会告诉他们这是可以改变的,实际上心理命题是自由选择的结果。随后我们可以建议他们“选择相信自己,选择自知,选择爱和选择生命”,如果他们不接受这个建议,我们也只好等待;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对自己做出承诺,承诺“选择相信自己,选择自知,选择爱和选择生命”。这样的承诺,可以在根本上大大改变他们的生命品质。

除此之外,意象对话中还有许多具体的技术技巧,如“忏悔”、“爱心帮助别人”、“立刻反例技术”、“包不同术”、“应对无自知询问技术”、“细化询问”等多种技术。初学者可以有离开危险的意象境地的新技术,比如“咒语”、“稳定撤退”、“暂时避开并回来”等技术。在使用这些回避技术时,要注意不能“完美地”回避,而应当保留一点危险,也就是保留一点和问题的接触。

丰富的技术储备,使意象对话有能力面对各种困难的问题。

在不必要时,意象对话不赞同使用过多种类的技术。如果有一种技术就能很快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我们就不使用第二种。还有,意象对话不排斥任何其他流派的技术,意象对话也有能力结合使用其他流派的技术(我们称意象对话为兼容性非常好的心理治疗方法)。

还有一点最为关键,值得我们再次申明:技术是次要的,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是主要的,只有心理健康并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治疗师才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人格意象分解

人格意象分解是意象对话体系中最有独创性的技术,因其内容多而复杂,故需要单独的一章来做简单介绍。

人格意象分解原理

人格是什么,它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样子的,对此并没有一个所有学者都公认的结论。从意象对话理论来看,这是一个必然,因为人格并不是一个物质现实中的实体。在物质世界中并没有人格这样的实体存在,人有躯体也有大脑,但是躯体和大脑并不是人格。对每一个人来说,人格都只是一个心理现实。而按照我们的理论,心理现实是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是有相应的心理经验,二是有对这种心理经验的符号化认知过程。

作为人格基础的心理经验,是我们经验中对每一个人的行为的独特性和稳定性的觉察。我们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模式,我们也发现对每一个人来说,他的行为模式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规律。而作为符号化的过程,我们因此而假定有一种心理的结构存在,这个结构决定了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我们把这个结构叫做人格。

既然人格是心理现实,那么,我们对它符号化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会相同。符号化的最大不同就是:有些人用逻辑思维去认知它,有些人用原始精神机构的原始认知去形成对它的认知。这两种认知必然会带来不同的人格理论。各种人格特质理论是前者的表现,而心理动力学,特别是荣格心理学理论则和后一种认知关系更密切。人格意象分解是以原始精神机构为工具,利用意象去观察并用逻辑思维总结而得到的人格理论。

用意象作为符号来看,则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以及每一个人的独特性,都是因为每个人在原始精神机构中形成的各个意象不同。

在每个人心中,概括性不同的各个意象,并不是散乱分布的,而是有层次、有结构的。概括性越高的在越深的层次。浅层一组意象构成的结构主要是情结,深层一组意象构成的结构是原型。所有这些结构相互都有联系,最后形成一个总结构。每个人的总结构都必然和其他人的结构不同,每个人的这个独特的总结构就是他的人格。

因为人心中的所有结构之间都有联系,一旦割断了这些联系,则每个结构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格是整体的,不可以分割。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为了研究方便,把每个具体结构标示出来,把每个具体结构大致独立地看待。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的存在实际上都和他所处的社会不可分割。如果把一个人从社会中完全分割出来,他将不能成为人。但是,如果有人说,因为社会不可分割,所以我们不能研究单个的人。这将是一种错误。社会固然不可分割,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单个的人标示出来,单独进行研究,并研究他和这个社会的关系。同样,人格固然是整体,我们还是可以把人格中的次一级的结构标示出来单独研究。

我们的方法,是用意象的形式看构成人格的情结、原型等次级结构。我们把用意象形式展现出的这些次级结构称为子人格。

在我们看来,人格是由子人格构成的总体结构。每个子人格之间大致独立,不过各个子人格之间又是有关联的。把人格用意象分解为子人格的过程就叫做人格意象分解。

在心理治疗中,人格意象分解可以作为一种人格测量,使我们对来访者的人格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也可以从中引出多种治疗方法。

人格意象分解基本操作

人格意象分解的操作步骤符合意象对话的一般方式。首先简单介绍一些人格意象分解,引起来访者的兴趣。告诉来访者我们引出的子人格将表现为一个想象出的形象,比如一个人的形象,这个形象也许是男,也许是女,也许是老,也许是少。如果来访者有一些担心和疑问,可以适当做一些解释,消除他的顾虑。

让来访者舒适地坐好,有时也可以让他们躺在床上。周围的环境最好比较安静,光线不要太强烈,这样来访者不容易分心或被干扰。随即引导来访者放松。

然后,就是引导他们去寻找子人格。一种指导语是:“每个人都有内心冲突、内心矛盾的体验。有时你会觉得你好像有几个不同的‘我’,他们经常会有冲突、矛盾。这些互相矛盾的成分我们称它为‘子人格’,只要放松地去体验,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的‘子人格’。好,现在你舒适地坐好,闭上眼睛,放松,轻声地问自己‘我有什么子人格’。然后,你只是安静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松你的意识,等待他们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出现。对出现的人格成分你也不要评判,他们都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没有好坏、优劣。”(此指导语为和我合作开创人格意象分解技术的孙新兰博士所用)

我们也可以结合一个起始意象进行引导。例如,从房子意象开始,或者从一个草地意象开始。指导语做少许的调整。如果从草地意象开始,则指导语可以是:“每个人性格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现在你舒适地坐好,闭上眼睛,放松,我们去发现这些不同的你。先想象你现在来到了一片草地。看到草地了吗?看看草是什么颜色?密不密?好,现在你呼唤你的子人格,说我希望认识你们,然后安静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松你的意识,等待他们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出现。当你面前出现了形象后,请告诉我。对出现的子人格你也不要评判,他们都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没有好坏、优劣。”

这样等待着,来访者的各个子人格的形象会先后出现在他眼前。

在做人格意象分解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一开始出现的子人格往往是人的形象。出现一些人的形象后,就会自发出现一些动物的形象,或者鬼神菩萨的形象,在个别时候还会出现作为人格一部分的植物甚至矿物的形象。

动物、植物以及鬼神的形象都不是我们有意诱发的,而是自发的。我们一般事先不会告诉来访者人格意象分解中会出现这些形象。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会出现这个情况,在几个或十几个人物出现之后,来访者突然说:“哎,怎么我现在眼前出现的不是人的形象,是个动物,这是怎么回事?”

在这个时候,心理治疗师的回答是:“是的,都会出现动物的,你出现的是什么动物?”

来访者想象中出现的动物、鬼神菩萨,都是“拟人化”的。也就是说,都有人的某种性格,会说人的语言,甚至形象也类似人。植物或者矿物或者其他东西,有时只是在背景中出现。比如,想象美女时,头上有花朵,手上有宝石戒指。这时的它们不是人格的一部分。而在另外的一些时候,来访者明确地感觉到,这植物或者矿物是人格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

某个子人格充分表达时,来访者的表情、声调、身体姿势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变得和这个子人格的性格一致。如果来访者说到的子人格是一个宁静的少女,她(他)的表情就会像少女一样恬静,声调也比较温和。如果是男性,他说话的声音还是男性的声音,但是会很柔和。身体的姿势也比较收敛。如果来访者正在说的人格性格暴烈,他(她)的声音也比较洪亮,表情张扬,身体姿势也会很开放。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来访者表情、声调和姿势的变化,看出子人格的交替。不仅表情、声调或身体姿势这些会变化,不同子人格在场时,写字的笔迹、画画的风格、说话的用词、穿衣服的爱好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些人物被想象出来以后,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记录他的特点。就仿佛追星族为自己的明星建立的小档案。我们习惯的是记录以下几个方面:

姓名:我们告诉来访者,每个子人格都要为自己起一个名字。让我们以后可以分辨他,单独和他交流。我们要求来访者把自己“投入到这个子人格中”,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子人格,然后,我问他:“请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让来访者等待其脑子中浮现出来的名字,说出来。

在“取名字”这一步中要注意,如果来访者没有把自己“投入子人格中”,则出现在脑海中的名字往往是另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子人格或是其他子人格为这个子人格取的名字。这个名字并不能代表这个子人格。只有来访者投入地把自己认同于这个子人格的情况下,才是这个子人格自己为自己取名。我们要记录的是这个名字。

动物或者鬼神不一定需要另外有一个名字,狗就叫狗、虎就叫虎也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它们也可以有一个名字,比如小狗“贝贝”、小猫“咪咪”。

性别:子人格有男有女,要记录性别。

年龄:来访者可以估计这个形象的大概年龄,也可以直接问这个子人格的具体年龄。

外表和服饰: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要记录下服饰的样式、颜色。服装的颜色是很关键的资料。假如出现的是动物,也要问这个动物的颜色。有时,动物的颜色和自然中这个动物的颜色不符合,比如,出现了红色的猫,这也没有关系,记下来就是了。

性格:这是最重要的。不妨让来访者多说说。记录的时候务必注意,要原封不动地使用来访者所说的词汇,不要有所改变。比如,来访者用了“温和”这个词,千万不要记录为“温柔”。因为用词的微小差异可能就会导致理解的错误。

喜欢什么:这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子人格的性格。

讨厌什么:也是为了加深对子人格的理解。

其他:在最后,记录其他有用的资料。

对每个子人格,都做这样的记录,我们就有了一个对子人格的基本了解。当动物等都出现过了,我们估计不会再有新的子人格出现时,就可以结束了。

结束方法:在结束前,我们可以做一次提示:“再过5分钟我们就结束,你问一问,还有别人(指别的子人格)吗?”这样的催促,可以把那些潜藏的子人格唤起。甚至我们可以这样对那些还没有出现的子人格说:“只有5分钟了,如果你不出现,就没有机会了。”这样,那些子人格也会急忙“登场”。

因为一个人的子人格很多,做一次完整的人格意象分解,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大致有2~4个小时。有的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在分解子人格的心理治疗中可以延长时间,把一次咨询的时间延长到2~3小时。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连贯地做完整个人格的分解。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些不利之处:有时,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都会感到疲劳。我们也可以不一次做完。一次找到部分子人格后,就先停止。以后,再接着找其他子人格。有时,找到部分子人格,解决了这部分子人格的矛盾,来访者的心理障碍的症状就消除了。这样,我们也就不需要再分析寻找他的其他子人格了。

下面是一位女性的人格意象分析的记录:

人格意象分解与治疗

利用子人格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很多,简单总结如下:

一、子人格替代

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用某个子人格替代另一个子人格,这个方法就是子人格替代。

一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来访者在某个情境中所用的子人格不适合这个情境。而来访者自己的子人格中有适合这个情境的子人格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子人格替代方法。

子人格替代的基本操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呼唤这个子人格的名字,让他“出场”,同时体会这个子人格的感受,想象他的样子。随即你就会“成为”这个子人格。

例如,某人在工作中表现不好,老板批评她:“不认真,孩子气,行为不得体。”我们发现她工作中用的子人格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这显然是不适合工作环境的,但是她有另一个子人格则刚好是一个白领形象,于是我们让她每当工作时,有意识地调出白领人格,则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运用子人格替代的方法,必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一个子人格都必须有自己的出场机会”。如果我们不断使用某些我们认为好的子人格,不允许我们不喜欢的其他子人格出场,则时间久了,那些不能出场的子人格将越来越有破坏性,我们的总体心理健康反而会有所减弱。

二、子人格相互认识

让相互不认识的子人格之间能相互认识,也是一种治疗。这种方法对那些隔离程度比较高的人会格外有帮助。

子人格相互认识,最大的作用是增加一个人的自知,使他对自己原来不了解的部分自我能有一个了解。

在相互认识之后,这些子人格之间就会出现或者相互喜欢,或者相互不喜欢的关系。假如是前者,这些子人格之间的相互认识和喜欢会立刻带来某些有益的效果。比如,两个新认识的子人格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使两个人都有进步。如果是后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调节这两个子人格的关系,让他们从不喜欢变为喜欢。在实际心理治疗中,后一种情况要远多于前一种情况。甚至有些子人格之间之所以不认识,就是以前他们之间关系不好,不愿意交往,时间长了就互不认识了。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固然有一定困难,但是一旦成功后,来访者的改进也将会很明显。

三、子人格关系调解

相互不喜欢的、有敌意的子人格,需要心理治疗师进行关系的调节,使他们之间的矛盾得到发现和解决,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到改进。

同一个人的两个子人格之间,敌意可能达到非常惊人的程度。有可能一个子人格一旦看到另一个子人格就火冒三丈,恨不得立刻把这个子人格置之死地而后快。在意象对话中,也常常发生一个子人格去虐杀另一个子人格的事情。刀砍、枪击、投毒、设陷阱无所不为,目的就是让另一个子人格去死。这两个子人格之所以不能共容,往往是因为双方所象征的事物之间有冲突和矛盾,而来访者又不能解决这个矛盾。从而造成两个子人格各执一端、互不相让的局面。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一个子人格有一种过分保守、不近人情的性观念,而另一个子人格则有一种放荡不羁的性态度。实际上,人不能没有性,也不能放纵性,最好的状态是有一种均衡。但是,当一个子人格过分偏向一个极端的时候,另一个子人格就会矫枉过正地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是双方冲突愈演愈烈。

不喜欢也不一定都是仇恨和敌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一个子人格轻视另一个子人格。骄傲的子人格一定会有某个长处,比如强大、美丽、聪明或幸运,而他所轻视的另一个子人格则弱小、丑陋、愚蠢或倒霉并且很自卑。骄傲的一方也往往希望另一方最好不存在。但是,实际上这双方是并存的。自卑的一方越是自卑,出于一种补偿的功能,这个人心中就会出现一个越骄傲的子人格。骄傲的子人格越是骄傲,则原来自卑的子人格就会更加自卑。最后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没有良好的相互关系。

虽然一方的子人格很想除去另一方,但是,我们知道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带有心理能量的意象都不可能任意消失。除去对方的努力只是起到了压抑作用,使心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更增加而已。

在一方严重压抑另一方的时候,来访者有可能会不承认被压抑的那个“坏的”、“弱小的”、“丑陋的”、“愚蠢的”或“倒霉的”子人格意象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宁愿把这个意象说成是别人,把这个意象投射到身边的亲友、同事、老师或夙敌身上。这个做法必然把内部的心理冲突转化为和别人的人际冲突,而在人际关系中想解决自己内部的心理冲突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许你把讨厌的子人格形象投射到一个员工身上,有一天你可以开除他,但是只要你心里的子人格不改变,你随后还会把这个形象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于是你发现身边又出现了一个讨厌的人。讨厌的人一个接一个,永远也赶不走。

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承认这些子人格都是自己一部分的前提下,调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好转了,心理矛盾就得到了解决。当然,如何调解则要根据具体的子人格矛盾的性质和子人格的性格来分析处理。

四、子人格互相补充

我们心理治疗的经验表明,每一个人都具备自我实现的潜质,这个潜质的表现之一就是:如果某个子人格缺乏某种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心理要素,则同一个人身上必定会有另一个子人格具备这个心理要素。

例如,某意象对话的学员主导的子人格是一只虎,在现实中,她的表现也是非常勇敢、坚定、有控制力,她在身边的人中间很有威信。但是,她缺乏弹性和柔韧性,因此经常把自己弄得很疲劳,或者引起人际冲突。

做了一段时间的意象对话后,她出现了一个“白兔子”子人格。这个子人格性格温和但是比较弱小。而且这个子人格出现后,她开始生很严重的病。她不是很能接受这个子人格。但是实际上,这个子人格身上恰恰包含着对她人格完善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容纳性。如果她能接受自己的白兔子,她也就更多地接受了自我,接受了自我身上看似软弱的部分。这样,她也将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软弱,理解别人和接纳别人,这将对她的人际交往大有好处。

因此,“虎”和“白兔子”就是一对相互能补充的子人格,虎补充兔子缺少的闯劲等,兔子补充虎缺少的细腻温和。

当然,正如这个例子中也表现出来的,有时本可以互相补充的子人格往往在来访者那里恰恰是敌对或者一方轻视另一方的子人格,所以我们需要先做一些调解,然后才谈得上相互补充。也有的时候,这对互相可以补充的子人格原来不认识、或者互相不理睬,我们也需要先让他们认识和理睬后,再让他们互相补充。也有的时候,当调解或认识的工作做完了,来访者的不同子人格之间的补充就自发出现了,不需要特别去做。

子人格互相补充的方法,一般是让子人格互相有“身体接触”,包括拉手、手挽手、拥抱等,通过这个方式,他们就可以交换互相缺少的心理要素。

五、子人格定位治疗

在意象对话心理治疗中,不一定总需要做全面的人格意象分解,也不一定总有时间去做全面的人格意象分解。实际做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时,常用的方式只是用子人格来定位某心理问题或障碍并解决它。

具体方法是:在来访者出现强烈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或表现出某种很有特征性的行为模式的时候,要求来访者:“看一看现在出现情绪的‘人’是谁,这个子人格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来访者已经知道什么是子人格了。如果来访者做过意象对话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子人格,我们的指导语可以是:“你放松地去想象一下,假如说现在出现强烈情绪的不是你,是另一个人,这个人应该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

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和心理问题或障碍有关的子人格找出来,而不用去管那些和心理问题或障碍关系不大的其他子人格。这样,我们不需要在不需要处理的子人格上花费太多时间,在时间上就会比较节约。

找到相关子人格,最大的治疗优势是可以“定位心理处理”。来访者心中的子人格,常常会互相刚好有相反的性格。我们不用意象对话而用平常的方式做治疗时,我们不能知道我们所说的某句话是被哪个子人格听到的。同一句话这个子人格听是有益处的,另一个听却可能会有害。这样,我们的干预效果会被抵消很多。举一个例子,来访者有一个非常自卑的子人格,这个子人格非常需要得到鼓励和赞扬。来访者在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傲慢的子人格,对这个子人格不能鼓励,否则他会更加不可一世。如果没有意象对话,对这个来访者,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呢?鼓励,则很有可能你的鼓励都被傲慢子人格接受了,而自卑子人格并不能获益。不鼓励,则自卑子人格得不到急需的支持。我们可以把这个情境做个比喻:仿佛专制暴君的国家中有很多急需援助的穷人,但是如果外国把资金送到了这个国家,则这个国家的暴君会得到这笔钱,而穷人却不能获益。甚至暴君可能会用这钱去买武器,更凶狠地压迫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