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12章 做自己的知己(1 / 3)

现在咱们再谈谈自我。谁都关心自我,想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心理学测验很受欢迎。答几个问题,计一下分,然后就可以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的人。大家对这种“游戏”总是乐此不疲。

不止现代人如此,古人也一样。那时没有心理学家,大家就看相,看面相,看手相,然后看相人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经历过哪类事等。于是被看相者往往会高兴地说:“对,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然还要问未来命运,不过,仅仅是听到别人能说出自己大致的性格特征,也就很让人高兴了。

青少年人尤其想了解自我,因为在此之前,他们的性格还没有完全定型,性格差异还不大明显;而且在此之前,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他们对此也关心较少。进入了青年时期,人们的生活道路便开始出现差异,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路。有的要上大学,有的要工作,而且上大学的要选择专业,要选择毕业后做什么工作。选择的路不同,一生的命运都将不同。只有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好什么,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也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决定为人处世的方法、生活的方式。知人,很难;知己,就真的容易吗?由于人是会自欺的动物,知己也许比知人更难。

让我们谈谈如何了解自己。

一、我是什么样的人

先做个小练习。

描述一下自己,但是不要用第一人称,用第三人称。假如你姓张,就这样开始:“小张是个这样的人……”好像你在向人介绍你的一个好朋友张某,说说“小张”的性格、爱好、特点。

你所说出来的就是你的自我概念。

你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独立还是依赖?是热情还是冷漠?是聪明还是愚笨?是敏感还是不敏感?是注重现实还是好幻想?是负责还是任性……

你所说出来的就是你的性格。

性格和人格这两个词有相同也有差异。相同在于都是指人这个个体;差异是:性格主要指人与人的不同之处,人格则指人的整体。

自我概念则是你人格上层“理智人”对自己性格的判断。

再做个小练习。想象你走入一个森林,想象得逼真一些,想象树木,地下的草、小花,然后想象你在森林中看到了一个动物。你看到的是什么?你所看到的动物反映了你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是人格中层“原始人”对自己性格的认识:自我概念是你外表的样子;自我意象是你中层的样子;你看到的动物有什么特点或性格,在中层你就是什么性格。

假如你刚好是一名生物系学生,或者虽然不是生物系学生但是了解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请不要使用这些知识。我所说的动物性格指的是在童话传说中的这种动物的性格。比如,真正的猪智力并不比其他动物低,但是传说中猪是蠢笨的;真正的狐狸也许并不狡猾,但是在传说中它很狡猾。如果你看到的第一个动物是狐狸,那就说明你是个狐狸一般狡猾的人。

虎是勇敢的、威严的、开朗的,但是在虎的内心中是有点孤寂的。

狮是威严的、支配性的、慈爱的。

狼是凶狠的、残忍的、仇恨的。

牛是有力的、温顺善良的,但是一旦闹起脾气来也很犟的。

羊是更温顺善良的,但也会有些犟。

狗是忠诚的、重感情的、勇敢的、热爱公正和秩序的。

猫是两面人,表面上,她(他)是温柔的,慵懒的或活泼可爱的,像白天我们见到的猫。但是实际上她有另一面,野性、狡诈而又凶狠、敏捷无比,有时晚上会跑出去捉老鼠。

鼠是弱小的、胆怯的,总是不引人注目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他是可爱的小百姓,当然,也有小百姓们常有的毛病:目光短浅,贪婪等。

如果见到鸟,要看是什么鸟,是鹰,是麻雀,还是百灵?鹰是孤独英雄,麻雀是芸芸众生,而百灵是美丽活泼的少女(男孩见到百灵,说明他有诗人气质)。

你看到的动物是幼兽还是成年?这反映你此时的心理成熟程度。

你看到的动物有什么特点,比如,羊的腿格外长,或小鸟羽毛很美。这都是你的特点,你腿长、头发好或相貌好。

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大多时候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么,自我意象更能代表现在的你。因为自我概念出于“理智人”,他是最容易自我欺骗的;而自我意象出于“原始人”,“原始人”比较诚实,因此更能看清自己的真象。

二、理想自我

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把它具体写下来。用这样一句话开始:“我应该是这样一个人……”写出你理想中的“我”,这就是你的理想自我。

只有极少数人理想自我和自我概念相近,这些人对自己感到满意,往往表现为洋洋自得,不求改变。多数人理想自我和自我概念不同,所以他们都把希望放在未来,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个理想自我。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认为,自己未来不可能成为“应该”是的那种人,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我应该是一个被所有人喜爱的人,但是我绝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了。”这些人会有一种深切的无望感,是会十分抑郁的,一旦遇上巨大挫折,这类人最易于出问题。

三、真实自我

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是人为自己画的心理肖像。这幅肖像画得准吗?和自我的真象一样吗?这也是个问题。

完全准确是不可能的,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偏差。偏差小还无妨,偏差如果大了,对人的影响就不好了。

如果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美化了自己,就会带来心理压力。例如某个人自认是盖世英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从不会有丝毫挫折和失败。而实际上他,或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人每当遇到一个小挫折都会不堪忍受,因为承认这个小挫折,就会摧毁他的自我概念,他的生活必然压力重重。

如果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丑化了自己,就会阻碍自我的发展。有个中学生,智商在125分左右,属于偏高,但是他的自我意象是“笨熊”,于是他的学习成绩就是提不高。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她的自我概念是没有吸引力的人,于是她不敢与异性交往,内向害羞情绪忧郁。

心理学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就会有一种力量推着你变成什么。

你认为自己笨,哪怕你有140的高智商,也照样会解决不了简单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可怜虫,那么你就会无意识地自找一些倒霉事。就仿佛你心中有一个阿拉伯神灯中的魔鬼,你对他说:我是个如此面貌的人。他就马上动手,把你变成那种面貌。他不知道好坏,只知道按你的命令做,而且他把你的自我意象当作命令。

这是人格深层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不要美化也不要丑化自己,而应该准确地自知,也就是了解真实自我。

四、流变中的真实自我

真实自我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没有一种固定形态。

就像一株植物,昨天它还只是一株幼芽,今天已经有了两片叶子,明天叶子从浅黄变成嫩绿……过些日子它就变成一株很壮大繁茂的植物,然后开花、结果、然后枯死。什么是这株植物的“真实自我”?是这整个过程中的它。

我们人的真实自我也一样。

那株植物刚出土时,是弱小的;长大后,是强健的;开花后,是艳丽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它的“性格”是艳丽的,因为未开花时它一点也不艳丽。只有无生命的东西才有固定形态。例如你可以说一块矿石有固定的“性格”,坚硬、灰暗等。

人的真实自我没有固定的性格。

所以严格地说,自我概念永远不可能完全正确。因为当你说“我是热情的人”时,你含有这种意思“热情是我的一个固有特点。”实际上没有什么固有特点,你今天热情,明天就可以变得不热情,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从此不热情。

严格地说,当你说“我是……”,你就说错了,真实自我不可说,一说就错。

曾有一位学者说过:“不要说我是医生,我是小偷,我是领导;应该说我能治病,我曾偷窃,我在做领导。”

五、“装假”焦虑

当一个人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明显不同时,他会有种强烈的焦虑感,可称之为“装假”焦虑。

例如,一个人自认是一个出色的人,能力超群,魅力超群,意志力超群,但是他内心中却隐隐感到不是这样。他的自我意象是戴着虎头面具的羊。他心中认为,自己并不出色,只是假装为一个出色的人,好赢得别人的尊重。于是他有一种“怕被揭穿”的感觉,他会梦见自己是骗子,梦见自己被脱光衣服,他会非常焦虑。

再如,一个人自诩为极其善良的人,但是她发现自己内心中有许多邪恶的念头。她压抑这些想法,硬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大善人”,同时她也有一种不安。

这些人都是在装假,用一个面具掩盖内心。装假就怕被揭穿,就会不安。

注意,这些人和一般骗子不同,他不是有意装假。他内心中以为他的自我概念是对的,因此他也不知自己的焦虑来自哪里,他会以为自己不过是为了学习而焦虑。

六、任务焦虑

一个人根据自我概念,推断自我未来的状态,看自己能否达到理想自我。如果他发现永远达不到,就会抑郁沉沦;如果他发现可以达到,但是理想自我和现在的自我概念差异很大,达到理想自我很困难,他就会产生焦虑。或者,一个人根据自我意象,推断自我未来状态,发现达到理想自我非常困难,他也会产生焦虑。

这种焦虑可称之为“任务焦虑”。

那些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常常会有任务焦虑。当他们说“压力太大”,他们往往是有任务焦虑。理想自我和自我现状差异越大,这种焦虑越大。

《水浒》中宋江自叹:看看自己年过三十,功又不成,名又不就。这也是任务焦虑。

任务焦虑来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因此,要想减轻或避免这种焦虑就要降低对理想自我的要求,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或者提高自我意象,不过于贬低自己。

七、存在焦虑

假如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他的自我意象很可能会是一只狼,他的理想自我更凶猛更残忍,他预料过不多久他就能做到。那么,他是不是会一点焦虑也没有了,过得很愉快?

再如一个人自我概念是个平常人,他的自我意象是一只兔子,他的理想自我也不过是平常人,虽然他有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天赋,但是他不打算做音乐家。那么,他会不会心安?

表面上似乎会。表面上这些人会很满足于他们现在的生活,但是隐隐的,在静静地独处时,会有一个声音在内心最深处响起来:“这不是你应有的生活!”

这时人也有一种焦虑,即存在焦虑。存在焦虑是由于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与真实自我不一致而产生的。

因为那个恶棍的真实自我不是那么邪恶的,而是有同情心的、有爱的。那个“平常人”,他的真实自我是极为爱音乐的,是需要大量创造的。

违背了真实自我,内心中就会传来警告:“你违背了真我。”你就会焦虑。

违背了真实自我的人,即使有盖世功绩,有用不完的金钱,得到无数的异性倾慕,也仍旧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违背了多少,焦虑就有多少。如果真实自我完全被压抑,那这个人只好称为“行尸走肉”了。

八、自我认识为什么会有偏差

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都可能出现偏差,从而使我们认不清自己。自我意象的偏差较小,自我概念的偏差较大,有时会大得惊人。这是为什么?

这要看我们的自我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理智人”如同一个科学家,像研究一个客体一样研究“我”。但是他又不是一个优秀科学家,他时常会犯错误。他认为人有一些固定的特质,隐藏在千变万化的表象后面,这些特质的总和就是性格。于是他致力于了解这些特质是什么。他采用客观观察法,去看自己的行为。当他发现自己帮助别人时,就说,“我有善良的特质”或“我是善良的”。当他发现自己早晨起不来床,就说:“我是懒惰的。”而这种客观观察是会出错的,也许你不自知的是,你帮助别人不是因为你善良,而是因为你要用帮助别人来获得一种“我有价值”的感觉,也许你帮助别人是因为你不敢拒绝别人。

“理智人”有时会把外在原因引起的事归于内因。例如,偶尔一次没考好,他会误以为“我智力不高”。

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如果大家都说你是个聪明人,你自己却不以为自己多么聪明,会怎么样呢?一开始,你会不相信别人的话,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如果别人天天这么说,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放弃自己的感觉,向舆论投降了。

所以那些天天被吹捧的富家子弟个个都以为自己很聪明。反之,也是一样,如果别人众口一词地说你笨,天长日久你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很笨。

在你幼年时,你更容易受到别人影响。因此,父母或教师把你评价为什么样的人,你也就会自以为你的确是那种人,因为幼年时的你,缺少分析判断的能力,不大可能看出别人评价的错误。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的智力天赋很好,但是不幸的是她的父亲智力更好,所以相形之下,她总以为自己很笨。更不幸的是这位父亲“高标准严要求”,一天到晚挑她的错误,而且每天都要骂她几句“木瓜脑袋”。结果,这位智力很高的女孩,竟然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

各位读者,请看看你自己的自我概念,然后回忆一下,这是不是过去你常常听到的别人对你的评价。也许你会想:别人都这样评价我,也许说明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实际上未必,因为别人也会有误解。例如,我一向自以为是一个文静的人,因为小时候大家都这么说我。经过对自己的心理分析,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由于小时候母亲极严格地管束我,使我不得不整天待在家里,以避免出去就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甚至打架,于是我显得很文静,而在内心中,我并不是那么文静的人。

自我概念形成也受自己的体验影响。比如,有人吃了一次川菜,不爱吃,于是他的自我概念中加上了一条:“不喜欢吃川菜。”

体验相对来说是更为可靠的自我评价,因为它与内心感受相联系。根据我们的一次次体验,我们得出结论,我爱什么,恨什么,欣赏什么,讨厌什么。这一切加起来就画出了一个“我”的图画。但是,体验也可能会出错的。也许那一次你吃川菜时,服务员态度不好,或者同行的人让人讨厌,或者那个菜馆的川菜不正宗……这都会让你自以为你不爱吃川菜。

自我概念的偏差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它。

能不能让自我概念完全无偏差呢?不可能!一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二是因为自我本身是时时变化的,昨天你的自我概念也许对,但是今天的你也许就变了。所以佛家讲“无我”。只有完全放弃自我概念,时时直接观照自己的心灵本体,才不会有偏差。但是这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事。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在说“我是……”时,要认真地先分析一下,你对自己的观察对不对,有没有其他解释?别人的看法对不对,有没有误解?体验到的好恶有没有其他原因混淆于其中?

再有,隔一段时间,重新修正一下你的自我概念。我认为这件事可以在你过生日那一天做。过生日时,先找一张纸,写上“如今的我是”,然后在后面写上你认为你是什么,写上你认为你有的特点、你的性格、你的好恶等。如果有朋友来为你开生日晚会,你可以让他们写出他们对你的看法。在生日晚会结束后,自己独自一人时,把这些自己的自我概念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拿出来看看。生日晚会中朋友的评价肯定较多着眼于你的优点,而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的。

对此,应一条条加以分析。例如,我的自我评价中有一条是:“我不善于表达感情。”我先在朋友写的条目中寻找,看有没有人写出和这一点相近的评价,比如:“羞怯”“冷淡”或者有没有和我的评价相反的,像“体贴”“热情”等。然后,回忆这一年中,有什么事可以证实或反证这一条。

如此一条条做下去。这件事要花费一些时间,不过这个过程是很有趣的,而且是很有益的,因为它可以使你对自己了解得更为深入。

在遇到特殊事件后,也可以对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作一个新的评价。

自我概念虽不能完全准确,但是只要它能大致如实,它对我们的生活就有指导意义。关键是对自我概念要不断加以修正,要灵活,不要僵死。

九、我怎么成了这么个人

这个标题,似乎有点对自己不满的味儿,其实不然,对自己满意的人也会这么说话。德国哲学家尼采曾写过一本书《瞧,这个人》,书中就大惑不解似的问:“我怎么这么聪明?我怎么这么伟大?”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个性,那么,这种独特的个性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先天素质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儿童一出生就有不同,有的比较安静,有的比较吵闹,有的比较灵活,有的比较稳重。这些与生俱来的特点源于遗传,是较难改变的。先天特点无所谓好坏,如果你被遗传了安静,那意味着你适于形成一种安静平和的性格。我们不要硬和先天特点作对。不论哪一种素质都有利有弊,发挥其长处,扬弃其不足就可以让我们得到最大的幸福。

二是相貌、体质等身体因素的影响。

幼年相貌较差的人,容易受人轻视冷落,因而也容易有自卑感。成人后,也许相貌依旧较差,也许相貌已经较好,但是那一份自卑感却往往留在心底,难以挥去。他们对人际关系尤其会缺少自信,常怀疑别人是否会喜爱自己。

这类人中,也有一些人很有志气,有志消除自卑,因而在行为上努力奋进,争取出成就,让别人不得不重视和佩服。结果,他们反而会成为出色的人物。就算志向不大,相貌差的人因为小时候获得别人的帮助较少,凡事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也常常会形成一种自立不依赖的性格。

相貌较差的人容易有的缺点除自卑外,还有为人较为多疑。所以他们应该发挥自立、勤奋的长处,有意识地消除对他人的疑虑和冷淡,就可以使自己的性格渐趋完善。

幼年相貌美丽的人,容易被人喜爱,因而在人际关系中自信心较强,往往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这种自信对他(她)会很有益处,因为自信的人会更有魅力,也更容易成功。

但是幼年漂亮的人也有不足:一是这种人可能会依赖性强,因为他(她)们习惯于别人的帮助;二是由于他(她)们得到什么较为容易,他们往往也就不能养成能吃苦的习惯,所以往往难以获得较大的成就。由于他(她)们遇到的挫折较少,他们也就缺少锻炼解决困难能力的机会。这类人需要的是,忘掉自己的相貌,让自己学会独立地做事。

体质强弱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影响。在幼年时体质强的人,容易养成勇敢、攻击性和支配性强的性格。在幼年时体质弱的人,容易养成依赖性或回避性较强的性格。到成年后,体质可以改变。一个弱小的人成年后可以成为壮汉,但是幼年形成的性格却未必会随之改变。有些人比较早熟,在其他孩子还没有发育时,他已经开始长身体了。这就使他在体力上占有一种优势,从而也鼓动了他支配性性格的发展,所以早熟的人往往有更强的支配性。

体质强弱的不同也决定了人的活动。体质弱的人往往更喜欢读书,从而在性格上也更为温和。

你可以对照一下你自己,看看你的性格是否也受到了相貌和体质的影响。这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性格分析。

记住,性格不是不可改变的,你可以通过锻炼改变体质,也同样可以通过锻炼改造你的性格。

第三个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因素,也是最重要因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子女的性格有时会酷肖其父母,我们会认为这是由于遗传,实际上却不尽然,这主要是父母所构成的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人在幼年时,外界对他的影响力最大,而且家庭又是一个人朝夕不离的地方,所以幼年在家庭中受到的影响,对人的性格形成几乎是有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