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12章 做自己的知己(2 / 3)

就连出生次序这么件小事,都会影响到人的性格。心理学家发现,长子性格较成人化,能帮助人,自控能力强,顺从,焦虑较多,攻击性少;学习上较为勤奋、认真,工作和学习成绩较高。但是,他们为人处世不够灵活,更害怕失败和犯错误。而最小的孩子则相反,灵活、乐观而且自信心强。有的长子女小时候很受宠爱,但是小弟弟或小妹妹的出生夺去了父母的爱和关注,这种时候的长子女感到被剥夺的痛苦,这种长子女长大后往往会嫉妒心较强。

家庭中的情绪气氛对儿童性格发展影响更大。家庭中气氛愉快,则儿童长大后会有一个快乐乐观而善良的性格。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吵闹,则儿童就会性格抑郁。父母专制,则子女要么变得怯懦、软弱,要么变得像父母一样粗暴;父母溺爱,则子女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爱与关心;父母冷漠,则子女也会变得冷漠。

正如前边讲过的,即使子女对父母的一些缺点深恶痛绝,他自己身上仍会不知不觉继承同样的缺点。

前不久我接待了一位咨询者,在谈到他父母时,他愤愤地说,他们那种固执简直让谁都受不了,而在随后的咨询中,我发现这位来访者也是固执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所以,你不妨试着写下你父母的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认真地和自己相对照,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些特点。你也许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大多数优缺点你都有。

十、失去乐园的过程

刚出生的儿童心理几乎都是健康的,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性格的扭曲也越来越明显。

某些宗教说人原来生活在乐园——伊甸园里,但是后来被逐出乐园,来到悲惨的人世间。在人的一生中,实际上也有这样一个过程,由儿童时的乐园中来到复杂的成人世界。

有少数人,没有失去赤子之心,心理健康,成了快乐善良的人。更多的人,则性格或多或少都扭曲了。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这是因为人逐渐对外界力量妥协。例如,一个孩子本来很真诚、很自然,但是他发现,有时父母不允许他真诚。邻居阿姨给了他一个苹果,问他爱不爱吃,他说,爱吃,父母却生气地告诉他要说不爱吃,于是孩子懂得了不能总说实话。很多孩子发现,他的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他必须成绩好,或他必须顺从,或他必须精明,父母才爱他。为了得到爱,他不得不扭曲自己的本性,去适应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人性就受伤了。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霍尼指出性格扭曲的另一方式。她说许多儿童发现父母和其他人不是真正爱他,或者给他的爱不够,或者给他的爱不纯。他发觉这个世界中有危险,有敌意。于是儿童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霍尼称之为基本焦虑。

当一个孩子有了不安全感时,他会怎么样做呢?本书的第二章“心灵的奥秘”曾提到过,霍尼认为有三种方式可以让他感到安全。即:1.让自己强大无比,能战胜危险;2.让自己可爱无比,能找到保护;3.避开别人,找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再深入地分析一下。

选择第一种方式的人将养成一种夸张型的性格,选择第二种方式的人将养成依赖型性格,选择第三种的人将成为回避型的人。

第一种人好胜心极强,他们时时要和别人竞争,甚至在一些不值得竞争的小事上,他们也喜欢竞争。他们的一生都用来证明一句话:“我比别人强。”

他们可以成为权力狂,竞争权力;可以成为资本家,竞争金钱;可以成为学者,竞争名气;也可以成为花花公子,竞争女人,干什么无关紧要,关键是胜过别人。《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想过当牧师,也想过当军人,当什么无关紧要,关键要成为人上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牺牲自己和别人的幸福,牺牲爱情,可以勤奋努力不畏艰难。

这种人有可能成功,但是他的人生仍是不幸的,因为他牺牲掉了太多的东西。他可以成为人上人,但是却并不快乐。表面上看,他们很勇敢,而实际上,他们内心是不勇敢的,是不安全感驱使着他们奋斗。

有许多“好学生”,成绩一向出色,但是内心中总有一种危机感,怕别人超过自己。一旦发现自己被超越就痛苦不堪。这些人就是第一种人。如果有人问:“被超过又怎么了?”他们会回答:“会痛苦。”再问:“为什么你们对被超过会格外痛苦?”他们会回答,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胜过别人,才是安全的。只有胜过别人,才能赢得尊重和爱。他们内心中感觉自己如同角斗士,只有战胜才能活下去,失败了就一切都完了。

然而,生命的真相并非如此。造物者让大树活,也让小草活,而且活得都很愉快。

第二种人将成为依赖性很强的人。他们往往显得很善良,因为不善良就得不到别人的爱,就无法依赖别人,不依赖别人他们就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世界。

琼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很多都是这种人。所以你会发现,琼瑶小说和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里,人们总是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在叫喊,在哭泣,在挣扎。细一看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麻烦好多都是自找的。而且男主角男配角的痛苦若不是自找的,也是女主人公“送”给他们的。仅举一例,有个女孩名叫婉君,她很可爱,一家三兄弟都爱上了她。我们在这里且不指责婉君是否在有意无意地吸引这三个人了,就承认这个女孩实在是人见人爱吧。但是,在发现了三兄弟都爱上她后,她怎么做呢?她并未选择,而是用行动鼓励每一个人都来爱她。甚至在痛苦的男子们要求她选择时,她也坚持不选择,因为“选了哪一个都会伤害另外两个”。

话很对,但是哪一个都不选,会伤害三个。

实际上,婉君这类人不过是让自己和别人痛苦。自己痛苦,证明自己懂爱;别人痛苦,证明别人爱她。为什么这么看重爱?因为她需要别人爱她。所以,这种人也得不到真正幸福。

第三种人将回避别人,在孤独中生活。

如果我们问这种人,你生命中什么最重要,他会回答:“自由、安闲。”

他会知足常乐,但问题是他并不是从心灵深处爱自由,他只是不敢面对危险而已。

霍尼指出,这种人也不能得到真正幸福。

在青少年期,这三种倾向都会表现得很明显了,但是性格还没有定型。所以,读者朋友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三种倾向,该如何加以矫正。

一定要认真分辨:

你是真的进取心强,还是于连式的那种只求目的不择手段,只要结果不论内容的竞争心理?

你是真的追求爱,还是在寻求依赖?

你是真的热爱宁静,还是害怕冲突?

十一、弗洛姆谈性格

弗洛姆指出,人与人性格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人获取东西的方式的不同。人生在世界上,不仅需要各种物质,还需要精神的东西,就像植物不仅需要水土、还需要阳光和风一样。不同的人获取方式不同,就好像动物界中,肉食动物靠捕食生活,草食动物靠采集生活,植物靠吸取大自然的养分生活。

弗洛姆描述了一些性格。

(一)接受型:这种人有些像雏鸟,总是张大嘴等着吃。他相信,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物质、感情、爱、知识、快乐等的唯一办法是接受外部的赐予。因此他们对“被爱”十分重视,谁说一声爱他(她),他(她)就会一下子跌入其怀抱。在思想上,他们是最忠诚的听众;在行动上,他们是依赖者。

他们有一种特征,喜爱吃喝。平时,他(她)们的嘴喜欢微微张开。这种人平时较可爱温顺,只有在“无枝可依”时方会有焦灼不安的表现。

(二)剥削型:如同虎狼或狐狸,他们靠力量和狡诈在世界中获取。他们也认为所需要的东西在外界,但是他们不相信别人肯给他,也不稀罕,所以他要去夺,去骗。

他们的座右铭是偷来的果子最好。他们用各种方式剥削别人的物质和感情。

这类人的外在特征是,喜欢紧咬嘴唇。

(三)贮藏型:他们有一层厚厚的外壳,把自己包裹在里边。他们不相信自己能从外界得到很多东西,所以他们注重贮藏和善于保存自己的一点东西,注重俭节。

他们很吝啬,不仅吝啬钱,也吝啬感情和思想。他们喜欢整理,喜欢条理性,不喜欢纷乱变化。他们是古板的人。

(四)市场型:如同变色龙,市场型的人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他们的原则是,“世界是个大市场,我推销自己,换来所要的东西”。

因此,他们对自己是属于哪类并不看重。他们看重的是,什么样的人受欢迎?什么样的人应聘容易被录用?什么样的人招人喜爱?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什么课程有意思都无所谓,他们关心的是学什么最有实用价值。

这种人的长处在于很能适应社会,不幸在于容易“找不到自己”。其外在特征是:可爱,时髦。

(五)生产型:这是弗洛姆心目中最佳类型。这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类型。他们能充分发挥潜能,充分表达自我。他对他人有真的关心和爱,对生活有热情。

看了霍尼和弗洛姆的评述,你会觉得,似乎大多数人都有问题。有几个人是自我实现型或弗洛姆所说的生产型的呢?极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一种人生选择了,如同投胎,你可以选择做虎、做小鸟、做兔子,你可以选择做真正的人。假如你选择做一个夸张型的人或弗洛姆所说的剥削型人,可以。你可以得到力量、勇敢,你未来将很可能有权势、有金钱或有成就,但是你必须面对这种人的不幸,那就是危险和孤独。你也可以选择做一个依赖者活得很轻松,得到的也不少,但是却不得不从属于他人。

除自我实现者外,每一种性格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每一种生活都有其幸运和不幸。

你选择了虎的生活,就要得到虎的快乐和虎的孤独。或者用人来打比方,你选择做曹操,你就会有曹操的成功,但是也就不可能有柳永的风流倜傥;你选择做杨玉环,就有被弃时不得不投缳自尽的危险。

自我实现是最完满的人格,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你就要有勇气面对真实,面对内心,坚持真我。这也不是容易做到的,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毅力来抗拒诱惑,如,不劳而获的诱惑、贪欲享受的诱惑等。

你的一生如何过,是你的选择。虽然我们认为选择做自我实现的人最好,但是你选择其他性格也可以。如果尽可能发挥所长,减少所短,每一种人格也都可以在人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幸福。

十二、走向新的自我

无论你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多么不好,或者你现在的性格已被扭曲,你现在仍可以重塑自我,让自己的性格逐渐趋向健康。

改变自我是一个艰巨的工作,要获得成效,必须懂得其原则和方法。

第一个要知道的原则是引导原则。

有的人决心很大,“我从今天起要改变自己,我再也不患得患失了(或再也不贪婪,不嫉妒,不懒惰)”。但是结果呢,一两天内他似乎改变了自己,但过不了几天他又恢复了原状。因为他们不知道人的心理是分层次的。只有上层,即“理智人”,是他可以直接控制的,而“原始人”不受直接控制,“纯真人”更不可控制。

不要像暴君一样压制自己。发现自己懒,就逼迫自己做事,用意志力去推动自己,这是错误,因为这样你就挑起了一场内战——你的意志和情绪的战争,“理智人”和“原始人”的战争。因为,内战双方使用的都是你的生命力、你的能量,这是一种浪费。

中国古代的气功师把修炼比作牵牛,“原始人”就是牛。你不要和他搏斗,而应该用嫩草把它引到牛圈。

第二个原则是整体性原则。

人不是机器人或变形金刚。人不可以像机器一样换部件,像计算机一样,加上一个卡就多一种功能。

身体如此,心灵也如此。人的每一个特点,都是这整个心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改变人,就要改变这整个人。

例如,某个女孩本来是很漂亮的,就是有点驼背,虽极为轻微,但是这也使她的外观受到一点儿影响。看起来,这似乎只是一个不良习惯而已,但是实际上,这个习惯和她的整个的内心世界关系密切。她认为自己是个衰弱无力的人,别人总是向她提出过高的要求,使她感到生活的担子太沉重。因为生活的“担子”沉重,所以她不得不驼背了。

如果她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自己,让自己不再为别人的要求而活,放下肩头的沉重负担,她的驼背习惯自然会不医而愈。

如果不管整体,仅针对具体问题去改变自己,效果是不可能稳定而持久的。

人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其任何一个部分都和整体有关,因此改变时也只能是整体性的改变,如同蚕化为蛾、蝌蚪变为青蛙。

第三个原则是各种方法共用。

情绪宣泄,有助于消除情结,为人的改变打开道路。因为人有情结时,情绪是固着的,有关行为反应是固定的,不消除情结,人很难改变。

认知重塑和意象法有助于自我理解。了解了自己的内心,才知道真正的问题何在,何处需要改变,认知重塑和意象法还可以用于改变人的偏差认知,直接改造人的性格。

行为上的自我改变,可以让性格的改变现实化。仅仅是心理改变而行为不变,这种改变是不可靠的,“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放松技术可以使人心灵更为开放,更宜于我们理解和影响心灵。

因此各种方法共用,可以互相补充,加强效果。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效果就远不会这么明显了。

十三、如何消除固执

固执就是尽管心中已感觉到不对,但是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固执者之所以想到要改掉固执,是因为这一点让周围的人太受不了。

固执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种是根源于“我偏要这样”的心理。这种人内心如同一个被纵容的孩子。爸爸说:“不吃冰棍好不好?”“不,不,我偏要!”小孩叫道。固执是他的一个手段,用来获得想要的东西,别人越反对,他就越是非要不可。

这种固执的确有用,当你固执地要什么的时候,你很有可能最终得到。但这种行为的缺点也很明显,这种固执背后的那种“我要什么你们就得给我”的心理,让别人讨厌。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别人都躲着你。

消除这种固执的方法是,学习用其他方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和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可用认知重塑法告诉自己:不能事事由自己,也要考虑别人。

另一种固执根源于自卑。“如果我屈服了别人,就说明我不如别人。”这种人把接受别人劝告看成是服输,服输就暴露了自己的低劣。为了避免这一点,他固执己见,不惜与别人辩论不休。表面上,这种人从不服输,但是骨子里这种人自卑。因为自卑,因为感到心虚,才不愿服输。

刘邦听信张良的意见,为什么?因为刘邦很自信。他知道,就算自己偶尔犯了错误,张良也不会瞧不起他,张良永远是钦佩刘邦的。所以他听信张良的意见毫无顾虑。

而袁绍不能听从谋士田丰的意见,为什么?因为袁绍心虚,他猜测田丰一定瞧不起他,认为他袁绍无谋。如果他袁绍听了田丰的话,不正证明自己不如田丰吗?

消除这种固执要先消除自卑感,消除自卑的方法在后面要讲到。

还有一种固执源于一种刻板固执的性格,心理学术语叫“强迫性人格”。这也就是弗洛姆所说的贮藏型的人。这种人害怕变化,害怕外在的冲突会打破他内在的秩序,害怕变化要消耗他的精力,消耗了一点精力他就少了一点精力。这种人除固执外,还有古板、拘谨、小气等特点。

消除这种固执,要彻底改变整个性格。其要点是,在认识上,要认识到你可以创造和获取新的物质和感情,不要死死抱着已有的一点东西。人的情感和精力如同井水,从井里打出一桶来,井里就会又从地层获得一桶,井水不会被用光。可以用意象法辅助,想象自己是一口井,在行为上学习和人交流,学习付出,也学习如何接受。长此以往,性格渐渐改变,人也就自然不再固执了。

最后一种固执是有特别原因的固执。例如,我接待过一个人的咨询,只因他曾有过“同性为什么不可以有性关系”的念头,就坚持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是病态。虽然已有几位专家诊断否定了,但他仍固执己见。其原因是,他对工作中的困难十分畏惧,他的“原始人”希望自己有心理疾病,这样,他就可以有借口不去面对困难了。“我如果没有这个病,我就可以干好!”他说。言外之意是,“我现在干不好,全都是因为病”,像这种固执如果只针对具体事件来诊治是难以奏效的。要找到其背后的原因,消除了心理上的真正原因也就消除了固执。

十四、如何不优柔寡断

军事家说:“最不好的行动也比不行动要好。”生活中也一样:“也许你没有作出最佳选择,但是选择什么都胜于优柔寡断。”

优柔寡断的人都愿意改变自己,却苦于不知如何改变。他们比较、分析、权衡,但是总也做不出决断。

优柔寡断的根在何处?怎么做才能铲除它的根?

一种优柔寡断者是所谓“过于理性的人”,这些人善于思考,但是却很少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他们优柔寡断的原因是:头脑与心隔断了,“理智人”听不到“原始人”的声音,所以他不知道他自己的内心爱憎,自然也就不知该如何选择。

选择丈夫,但是她却不知道自己心里究竟爱谁,所以只好一条一条比较两个候选男子的条件,难以决断。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心,她的心只可能爱一个人,知道了心的选择,她马上就可以做出决定。

改变这种优柔寡断,从根子上说就是要改变“过于理性化”的性格。也许过去你害怕表达情感,现在要时时注意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自己有“心”。

另一种优柔寡断者是依赖型的人,这些人骨子里是不敢为自己负责,害怕承担选择错了的责任,因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犹豫的意义是:“让别人来决定我的命运,让机遇决定我的命运,我不决定自己的命运。”

潜意识中觉得:“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结果不好我可以抱怨别人,抱怨命运。”

这种人喜欢寻求别人的劝告,但是一旦结果不好,谁劝告过他谁就倒霉了。他会一直抱怨这个给他劝告的人。

这种人必须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让别人为自己负责,你固然可以推脱责任,但是错误选择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却还是要你自己承受。为自己负责虽然有风险,但是你选择对的概率就大多了。

领悟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这种类型的优柔寡断。

十五、如何消除冷漠

冷漠是生命意志被压抑的结果,是情感被压抑的结果。冷漠的意义是放弃部分生命。

如果别人都说你冷漠,你自己也觉得自己缺乏应有的感情,生活平谈到了乏味的地步,你就要想想,你是否放弃了部分生命。

也许是由于在失败、挫折的打击下,那种深感失望的痛苦,使之变得冷漠的,就像一团火,一次次被雨浇,最终只剩下一团死灰。也许是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渐渐冷漠的,就像一团火得不到木柴,渐渐没有了燃烧的力量,最后烟消火灭。也许是过分地压抑情绪而造成的冷漠,比如,认为人应当不轻易动感情,只有冷才显得刚强,就像要把火调节小一点却不小心把火弄灭了。

消除冷漠的唯一方法是爱,首先是自爱。

有一次苏东坡和一位姓章的朋友一起骑马游山,发现山那边有一只老虎。这位章先生竟骑马直奔虎那边走。要知道,这位章先生并不是像陆游、辛弃疾那样能文又能武的人物,假如那老虎有食欲,它完全可以把章先生当点心吃掉。凑巧的是,那天遇上的虎或许是刚刚吃饱,或许是不喜欢章先生的体味才没有动口。章先生此举,可谓艺低人胆大。

苏东坡胆小,没过去,事后他评论章先生说:“你一定能杀人。”

注意,苏东坡不是说“你真不怕死”,而是说“你一定能杀人”。为什么呢?

因为苏东坡认为章先生不自爱,一个人不自爱就不会爱人,所以必能杀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冷漠,他怎么可能对别人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