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15章 走向快乐与成功(1 / 3)

一、拥有快乐的秘诀

人生本是该快乐的。快乐,本是很平常的事,不需要去努力追求的。

庄子在濠上观鱼,叹息道:“鱼儿真快乐啊!”鱼儿没有一分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名气,没有任何技能,也没有任何奢侈品,看不到电视,坐不上汽车,也没出过国,身上一件衣服都没有……可是它们快乐。

明代作家金圣叹曾写过三十三则有关人生“不亦快哉”的乐事,其中没有几件事是需要多少条件才能做到的事,比如暑天切开一个大西瓜之类,就可以为你带来很大快乐。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说:湖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不花钱),就可以给我们极大快乐。

请各位试回忆一下你一生中快乐的时刻,你会发现那也都是一些很容易得到的时刻。

快乐这么容易,为什么拥有快乐的人却这么少呢?

因为人们都以为拥有快乐需要很多条件,需要金钱、地位等许多难以实现的条件,以为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才能换来少许快乐。

其实,拥有快乐不需要什么条件,只需要你有一颗要快乐的心。

耶稣说:你要,就得到。

你要快乐,就能快乐。你是个穷大学生,可是你知道吗?许许多多后来发财升官或成为社会名流的人回想一生,说最快乐的时候是当穷学生时。

躺在床上,和同宿舍的人吹牛,这就是快乐;打开录音机,听听音乐,这也够快乐了。

这就是拥有快乐的秘诀之一:不论你有多少事,不论你有多少烦恼,每天留一点时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

有两个小孩,一个乐观,一个悲观。过圣诞节时,父亲给悲观孩子的袜子里放了一辆自动车小模型,给乐观孩子那里只放了一团马粪。第二天,他看到悲观孩子仍旧伤心,而乐观孩子很快乐。他问悲观孩子:“你得到了什么礼物?”“一辆自动车,可我觉得没什么可玩的。”他又问乐观孩子:“你得到了什么,”“一匹真正的小马,只可惜跑了。”

命运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少礼物,礼物是好是坏,全看你怎么看它了。你说它好,它就好。从好的一面看你得到的,你就会快乐。

马克·吐温笔下的小调皮汤姆·索亚有一天被罚干活,在周六去刷墙。这个活应该是不快乐的。别的小孩也这么看,所以贝恩·罗杰就嘲笑汤姆·索亚说:“嘿,伙伴,你还得干活呀!”汤姆·索亚回答:“你说什么叫做干活……难道一个小孩天天有机会刷墙玩吗?”

把干活改为刷墙玩,于是贝恩也抢着要玩,其他的孩子也要玩,他们用苹果、风筝、石弹等来向汤姆·索亚交换刷墙的权利。

刷墙快乐吗?这就看你如何看待了!那些孩子傻吗?傻!但是他们没有吃亏,因为他们得到了快乐。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拥有快乐的秘诀之二是:看事物好的一面。

你有个女朋友把你气得够呛,如果你强压怒火,生闷气的滋味会更难受,如果你让自己把目光转一个方向,看看她有哪些好的地方,你就可以快乐。但是,你不愿这么做,你想:这太便宜她了。她气我,我就要生气,要让她看到我多么生气,要让她也不痛快。

你生了气,就要让她生气,这样似乎公正了,可是你自己的快乐却被葬送了。

假如你能不生气,你就可以较为心平气和地指出她的错误,她也更愿意改正,这样不完全公正,可是你却更快乐些。

你要公正还是要快乐?这是拥有快乐的秘诀之三:要选择快乐。

明代有个皇帝喜欢做买卖,于是,他在宫中开了一条商业街,让太监宫女们做商人或做客人,他自己也欣欣然当垆卖酒,跑前跑后服侍太监宫女们,对此,他感到很快乐。

一个卖酒的小伙计也在干和皇帝一样的事,却会感到苦不堪言。

不要仅仅因为什么时髦就做,不要仅仅因为什么有利就做,也不要因为别人要你做什么就做,要想想你自己爱做什么。

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极苦,做自己愿做的事就极快乐,这是拥有快乐的秘诀之四。

有种观念觉得快乐是浅薄轻浮,觉得高尚的人应该活得严肃。

这是一种误解,正是由于这种误解,中世纪的基督徒才把生活变得那么乏味枯燥,中国古代的道学先生们才会那么压抑人性。

皱着眉头严肃思考的人也并不一定博学,最出色的思想家往往是轻松快乐的。

例如,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可以说是博学了吧,看他何曾做过“严肃思考”状。

印度哲人奥修说:“严肃是一种罪恶……严肃的人不会笑,不会跳舞,不会玩,他始终控制着自己,他是被用如此的方式教养大的,他将他自己变成了一个看守,来看住自己。真诚的人能够真诚地笑,能够真诚地舞蹈,能够真诚地欢乐。”

如果世界是危险的,我们不能笑;如果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可以笑,可以快乐。快乐,就是在用行动表示:我爱这个世界,快乐是善。

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苦着脸的“善人”打交道,因为在这种人身上没有生命的气息。

所以,不要为快乐而感到一丝羞愧,这是拥有快乐的第五个秘诀。

二、成功的道路

什么是成功?

一种观点是获得名望、地位、金钱,在竞争中胜过别人。这种观点源于自卑感,是不可取的。

有些人反对追名逐利,说应该淡泊名利,甘于平凡。他们把这说成是“无为”。这是不敢正视生活的弱者态度,也不可取。

谁说名利不是好东西,谁就是在说谎,因为人们都需要名利。谁都需要金钱,求财也绝对没有错。

中国道家并不反对人求名求利,只是说“身与货孰亲?”为了财富和地位弄得自己胃溃疡、高血压或终日焦虑不安是愚蠢的行为。

真正的成功是可以获得名利地位的,只不过许多成功者本不是为了它们而拼命追逐的。

真正的成功过程是,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尽量把事情做好,而且做好了。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功名是第二位的。

无为的意思是不强求,而不是无所作为,所以老子才这样说:无为而无不为。

真正的成功是不求成功而得到最大的成功。

还以钱钟书作例子。钱钟书年幼时就酷爱读书。据杨绛记述,钱钟书每天随伯父到茶馆,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上中学后,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萝兰》等刊物恣意阅读”。到了牛津大学,天天“读一本侦察小说‘休养脑筋’”。

他读书算不算勤奋?说不勤奋,任何一个苦读的中文系学生都没有他读书多;说勤奋,难道看小说也叫勤奋?

钱钟书在儿童时代并没有立志当文学家,中学时读书也不做笔记,大学时读书更不曾研究“小说创作”,他读书不过是因为感兴趣。正是因为有兴趣,他读书才投入而专注,这些书的内容才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里,所以他以后才能成为出色的文学家。

假如有另一个人A,从小立志当文学家,刻苦攻读自修文学名著,记笔记,研究写作理论,钻研写作方法,长大了他会怎么样呢?十有八九,他写的东西会枯燥乏味。

钱钟书的成功方式就是无为。

A的行为方式就是有为。

无为的人更容易成功。钱钟书无意于成名成家,结果却成名成家了。这就叫做“无以其私乎,故能成其私”。

最关键的是,要让成功的过程充满快乐。

如果我们像牛一样苦干而成功,在成功之前的日子里,我们就是在当奴隶,当未来的自己的奴隶。

而无为的成功者时时是在做自由的人。很多伟人都是这样成功的,爱迪生为研制一个新产品,动不动就试验上千次。在一般人想来,何等刻苦!而实际上爱迪生并不觉得苦,他有兴趣,乐在其中。陈景润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殚精竭虑没日没夜,仅算草纸就装了几麻袋,何等艰辛!但他也没觉得苦,他遨游在数学王国里,他沉醉于其中。他们和一个棋迷下棋一样——难道一个棋迷会为下棋而叫苦?

在心理机制上,一般人所谓的追求成功是人格上层的活动,是“理智人”的活动。“理智人”懂得“未来”是什么意思,“名利”指的是什么。但是如果“理智人”想做的事,“原始人”不喜欢,那他就会感到很吃力。“原始人”如同一个孩子,他不懂什么未来,甚至也不大懂金钱,他只是干自己喜欢的事,如果“理智人”让他干他不爱干的事,他就会怠工反抗。

为什么有些人在追求成功时总感觉很苦很累,就是因为他的“原始人”在怠工或反抗。

而无为的成功者所选择的事业都正好是“原始人”感兴趣的事,所以“原始人”用玩的心态去做事,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

由此可见,能让你兴致勃勃地做的事,才是你应选的事业。选择了这样的事业,你必能成功。

三、活着为什么

我们活着是为什么呢?或者用另一种说法: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相信许多青年朋友都在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许多种答案。

“活着为了奉献”,“活着为了一种理想”,“活着为了爱”,“人生在世吃喝两字”,“活着为了享乐”,“活着为了亲人”……哪一种答案更正确呢?

关于人生的问题,仅用思考很难解决。任你有多聪明的头脑,任你想白了头发,你也不可能想出答案来,因为,任何一种答案,你都可以找出许多论证去证明它正确。但是你内心中都会感到不满足,感到这个答案还不对。

比如,目前在社会上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的思想风行一时,一些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占有尽可能多的金钱和地位,从而让自己尽情地享受物质财富所带来的种种享乐。这种思想认为过去人们追求的理想都是一种幻象,只有物质财富才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思想也有许多具体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有幸这样生活,你会感到生活空虚,享受得越多,越是空虚。你会不禁问自己:人生到底为什么?难道就仅仅为了名牌时装,为了生猛海鲜,为了和女人做爱情游戏?

作家冯骥才调查了一些二十岁左右的人对“文革”的看法,其中竟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文革”有所向往——因为那时候的人有一种投入和献身精神,那种活法能体现一种人生意义。而现在的人只知道金钱,没有意义感,没有使命感,因而生活得很无味。

用思维去思考人生意义问题,对此,一位西方哲人做出以下结论:“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人说到底不过是宇宙演变过程中偶然产生的一个现象,没有一个上帝去专门制造人,用人做什么用。宇宙中出了人和溶洞中出了钟乳石一样,不过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人活着就活着,人灭了种,对宇宙来说也没什么关系。”

这是一种灰暗的结论。那么按这种结论,人应该如何活呢?也无所谓,随便你怎么活。如果你感觉没有人生意义很难受,那你就随便找一个吧。生命的无意义太轻,我们承受不住,那么就随便找点什么做压舱物吧。

这就是西方近代哲学所达到的。你可以试着去研读从存在主义到后现代的那些厚厚的难懂的著作,最后你会发现到头来,他们所说的不过是这么一个结论。

这个答案也是错的。

人不是手段,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用的工具,所以不能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但是你要说人生没有意义、什么也不为,也错。

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不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当一个人问自己:人活着是为什么?这就说明他误解了人生意义,这个问话是一个警示,警示你“你错失了”,因为不错失的人不会问。

我自己也曾有过这种经历,我苦思冥想人活着是为什么,可是得不到结果。后来有一天,我去看画展。在欣赏了许多画之后,我坐下休息,偶然间一抬眼,刚好看到一幅画。我感到我好像睁开了心里的另一只眼,看到了这幅画的生命,我感到这幅画无与伦比的美,仿佛在它上面有光。在那一瞬间,我就知道了,人生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