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15章 走向快乐与成功(2 / 3)

人生的意义是想不出来的,但是你可以感觉到。人生在世上,大多数时间是像做梦一样活着的,看不到自己的真面目,也看不到世界的真面目。只是在一些瞬间,人能真正地活着,在这种瞬间,你就清清楚楚地可以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这种瞬间称为“高峰体验”。

这种瞬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过,在何处容易遇到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心理学家弗兰克发现,在三类情况下人容易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一是在创造时。当人创造时,人的生命活力得到张扬,这时人会感到生命的意义。这里所谓的创造是指真正的创造,而不是制造,而有些所谓的创造实际上不过是制造。

我写这本书,有制造也有创造。例如,当我在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时,我会十分快乐。这种快乐绝不是想到我能拿稿费或者因出书能满足一点虚荣,而是真正的纯粹的快乐。爱因斯坦在探索物理学理论时,必定会感到十分快乐,感到人生很有意义。在那个时刻,什么得不得诺贝尔奖,对他来说真不值得去想。

一个孩子创造了一幅画时得到的快乐和意义感,是一个成年人连升三级官都比不上的。成年人为什么更愿意追求看得到的东西,如财富、地位,就是因为他们通过创造而得到人生意义感的能力不如儿童。

二是在体验时。在你真正体验到世界时,你会感到人生有意义。

比如我看那幅画的瞬间。比如你看日出,如果你完全放弃了主观意识和思想去看日出,你会感到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内心和眼前都只有一轮红日。比如你躺在草地上,听一只鸟嘁嘁喳喳地叫,嗅到刚割过的草的清香。

只要这种体验是“忘我”的,是打破了人和物的界限的。只要你不是用研究者的眼光去看一朵花,不是用眼光去肢解花,而是让自己成为花,你的体验就是真实的,就是美,就是人生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纳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一天,我漫不经心地望着一群鸥鸟从高空中飞过。我对它们毫无兴趣,因为我把它们只认作‘鸥鸟’,我只是呆呆地望着鸥鸟一只一只地飞过。突然,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一片光明。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的厌倦感骤然变成一种深深的宁静和快意,而我的全部注意力一下就被鸥鸟吸引住了,整齐的飞行队列,明快的节奏,还有它们悠然的翱翔,宛如优美的舞姿。”

三是在坚守一个意义时。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住过集中营,他发现在集中营中谁会病死是可预见的,而且与身体强弱关系不大。人是否会病死的关键在于他有没有一个活下去的意义。

当一个人自问:“我为什么还要忍受这些折磨呢?我厌倦了。”这个人就快死了。而如果那个人心目中有一个意义,例如,“我活下去是为了把这一切告诉后人”,或者“这是神的意志”,他就可以活下去。

四、潜能的开发

很多人想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毫无必要,因为你用不着提高你自己的能力,你的能力已经很高了。

随便哪个人,只要不是痴呆,把他的全部能力用出来,都会成为极出色的人才。

问题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提高能力而是发掘能力。

有的学者说,人脑的潜力只开发了10%。我不相信他的数字是准确的,因为他怎么能测出来是百分之几呢?但是我相信他表达的意思是对的:人的潜在能力只开发了一小部分。

那么,如何开发出这巨大的潜能呢?

首先,不要压抑个性,让“原始人”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生活。

我常常把一个人说成是一个小团体,“理智人”是领导。要想让团体中每个人都能人尽其才,必须领导开明。一个人要开发潜能,也必须不压抑自我。刻板、教条和过分严肃是潜能开发的大敌。

不过多批评自己,让自己做有兴趣的事,潜能就能得到发挥。让内心如同一匹野马,不被奴役驱使,心就会像野马一样充满活力。

李白诗写得又快又好,绝不是因为他日夕苦苦研究诗歌创作学,而是因为他让个性得到张扬,活得洒脱,于是他的诗就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了。

心理冲突越少,潜能就开发得越多。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如果总打内战,又怎么可能使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幸福?

当种种心理矛盾和冲突积郁于心中时,当内心有负性情结在消耗人的心理能量时,人就没有精力去探索发现和学习了。心事重重的人很难发挥出他的才干。有心事,学习成绩就要差,这是自然的道理。

年纪大的人比儿童记忆力差,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年纪大的人心事多,心理问题多。如果有个老年人,很健康,同时心理冲突极少,心理单纯如儿童,他也可以有儿童一样的好记忆力。女孩到了高中,成绩会比男孩稍差,原因也是女孩发育早,这个时期的心理问题和冲突比男生要多。

应用本书所讲过的方法,消除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和情结,就可以使更多的潜能得以开发。

我试过,在做过一段意象治疗后,人不仅情绪更快乐,而且记忆力、智力和创造力都会有所提高。

老子把道比作风箱,不动时什么也没有,一动就有风,越动风越多乃至无穷尽。

人的潜能好比是一口井。你用水虽少,井水也不会因此而多出来;你用水虽多,井也不会因此而干涸;甚至,用水越多,井里出的水也越多。人们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因为人们明明看到,自己只有一井水。但是人们不知道,当你需要更多的水时,井里就会有更多的水。

没有目标,没有任务,人的潜能就不会表现出来。有个小目标,人的潜能就会表现出一小部分。有个大目标,人的潜能就会大量地展现出来。

要开发潜能,就要有个大目标。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目标要发自内心,要有趣,或者有一种使命感。出自理想自我的目标是激发不出潜能的。

顺便讲一下创造力的开发。实际上,我们上面讲的潜能开发方法,都极有利于开发创造力。也就是说,尽量保持自己的心态平衡,不压抑,少冲突。有目标的人不仅仅在潜能的量上与众不同,而且在质上也不同,他们更有创造力。

开放创造力,还有一些要诀:

要不迷信权威,并且敢于打破常规。

要不从众,独立思考。

要专心于问题,专心能使我们得到需要的材料,能有助于了解问题所在。

要善于放松,不心急火燎地解决问题,而是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保持情绪冷静,随时等待灵感。

创造力的关键是一种对待灵感的态度。如同钓鱼或拍摄鸟的动态,在下好饵之后,就开放心灵,等待灵感鱼或灵感鸟的出现,一旦出现,马上拉钩或抓拍。

错误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太急躁,有如追赶飞鸟,你永远也追不上。另一种是懒惰,有如睡大觉,鸟来了你也不知道。

创造性的念头都是像鱼和鸟一样自己跑来的,而不是可以像制作桌子一样制作出来的。创造性念头,特别是我们称为灵感的那种最富于创造性的念头,是“原始人”的产物而不是“理智人”可以制作出来的。

五、美的价值

美的价值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美的其他种种意义在这里我们都不去谈了,只讲一种,美就是心理健康。

我们常说“美好”,因为美就是好。

当你面临一个选择,在迷惘之中不知该选择什么时,就选择美的。当你不知该怎么做时,按最美的方式做。

美是人性的指引,选择美就是选择人性,选择了人性就会得到心理健康。

病的身体丑,健康的身体美;同样,病的心灵和行为丑,健康的心灵和行为美。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如果你看了猎豹奔跑的放慢录像,你会发现那简直美得让人惊叹。猎豹不关心美,只关心快,而只要它采用了最佳的跑姿,让自己跑得最快,它的姿势就必然最美。

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刘易斯的动作也极美,他和猎豹一样只关心速度,没有评委为他的姿势打分,但是得到快了,自然就得到美了。

爱因斯坦很关心科学理论的美。一次,他看到另一个人的计算公式,说:“这里边也许有错误。”有人问:“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这个公式不美。”后来发现,那公式的确错了。

也许有人反对说:“美的东西也有不好的,比如有的毒蛇花纹很艳丽,比如有的坏女人很美丽。”是的,有这种情况。的确有色彩艳丽的毒蛇,但是如果你把毒蛇作为一个整体看,连色彩带形状一起看,它还是很丑。坏女人也的确有长得很美的,但是如果整体地看她,不光看她的外貌,还要看她的气质、举止、行为,你肯定能从中看出与其外表美极不相称的丑来。

“好的东西也不一定美。”是的,比如说有的人很好却相貌丑。但是,只要这个人不是伪善者而是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好”就必然会使他更美一些。也许他丑,但是如果他人格很健全,他的内心中的喜悦会让他有发自内心的快乐的笑,而这笑会使他变得很美。美国人赞扬林肯时,说他本身相貌虽然不美,但是仁慈的目光使他的脸美丽。

所以尽管五官未必有多美,但是任何一个身体和心灵都健康的人会让人看到美,看到一种光辉。

一般人容易看到表面的美,但是不太善于看到内在的美、深层的美、真美。所以你要让自己懂得美,懂得了美也就懂得了善、快乐和幸福。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也可以当上高官,比如希特勒。但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创造不出美的东西来。美的作品只能出自健康的心灵,比如贝多芬。

多接触艺术,多接触美好的艺术,可以让你的心理更健康,让你的人格更具光彩。从一个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我不希望大家太多地沉浸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之中,因为那些艺术是有病的,是现代西方社会病了。社会中人与人隔膜越来越深,人感到孤独空虚,于是也就产生了病态的艺术。

你看看古代、近代的画家所画出的美丽的池塘、森林和少女,再看看现代的画家所画的荒漠、支离破碎的人,甚至是不知所云的画面,不要以为现在的画家更高深,他们只不过是病了。他们的灵魂病了,心灵空虚荒芜,所以画荒漠;人格破碎,所以画支离破碎的人;心中一片混沌迷惘,所以画的到底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

不要看这些东西。要看,就看美的。

如果你正读大学,一定不要吝惜时间,要去听音乐,看画展,读名著,看经典影片。要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力,你就将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六、在蜕壳过程中成长

那天看电视,屏幕上有一只螃蟹在蜕壳。一开始我挺惊讶,见到过蛇蜕皮也见到过蝉蜕壳,可从不知道螃蟹也蜕壳。后来一想,也不奇怪,生物学上早就讲过,有些动物骨头长在外边,这外骨骼就是我们所说的壳。壳不能长大,于是那些动物只好隔一阵子换一个,才好长大身体。螃蟹既然有这外骨骼,自然也要蜕壳。

后来就想还有哪些动物蜕壳?鳄鱼要不要蜕?乌龟要不要蜕?想到后来突然发现,人也是要蜕壳的。

因为人也有壳,或者说外骨骼,虽然我们并不总能看见它,但它存在着,而且一直在支撑着我们,保护着我们。但是当我们越长越大,这层壳已容纳不下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感到它束缚着我们,于是,我们也只好蜕壳。

父母就是我们的壳。当我们小的时候,这层壳给我们安全感,给我们温暖。没有父母的孤儿,就像没有了壳的蜗牛,软软的肉体是那么容易受伤,只好到处寻找一个替代的壳。

而当我们长大成人,这层壳却变成了束缚人的缰绳。父母的忠告使子女难于独立判断,父母的关爱使子女难于经受磨炼,父母的亲情绊住了走向远方的子女的腿,父母的期望更压迫着子女稚嫩的肩。

于是,青少年们只好痛苦地蜕壳,他们顶撞父母,回避父母的目光,锁上自己的抽屉。在父母说话时,他们会厌烦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就像一只蜕壳时的螃蟹,挣扎着咬着牙(如果它有牙)从壳里钻出来,竭力摆脱那层旧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