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五、数据结果及分析(1 / 2)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这里从三个角度对求职意向做统计分析:(1)工作单位(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2)工作地区(城市级别);(3)期望月薪(取对数)。

(一)假设1检验

这次调查显示,44.6%的大学生毕业后,首先选择事业单位,其次是外资、合资企业,占到17.2%,而国有、集体企业和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各占到15.0%和14.6%。大学生之所以首选机关事业单位,是因为国家单位(特别是在政府机关、组织机构上具有优势的国家单位)在职职工各种保险(医疗、养老等)、住房津贴等方面的福利,仍然比刚崛起的私有和外资企业具有优势,因此更能吸引大学生对其职位的追求。边燕杰、林南的研究认为,在中国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仍然是就业者的主要选择(Bian,1994;Lin and Bian,1991),这一研究结果在此次调查中再次得到了部分验证。

就业单位选择的多元回归分析,在家庭背景中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工作单位的选择意向统计显示为负向作用,但影响作用不显著;而家庭中的经济收入对工作单位选择影响显著。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大学生相对于参照组(年收入低于0.5万元),越倾向于外企就业,其发生比分别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私营、民营企业的1.96倍、2.99倍、1.88倍和1.97倍。研究发现父亲职业地位较低的大学生,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外资企业求发展;而父亲的职业是国家机关干部的大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政府部门就业,这一几率高达2.67倍(p<0.001)。

统计数据表明,就单位选择而言,家庭的经济收入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其子女越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就业;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对这个结果可能的解释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外企收入虽然相对较高,然而风险也相对较大,而富裕群体在职业选择时承担这种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高。同时,父亲职业状况较低的学生比较偏好去企业就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从侧面说明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选择社会地位资源含量较高单位的可能性也越小。

人力资本变量数据显示,就读于非985工程学校、获得奖学金和英语六级证书以及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更愿意去外资企业工作;在学历水平上,研究生更倾向于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就业,其发生比分别是本科生的1.9倍和1.4倍。文史经管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机关,其发生比是外企的2倍,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国有企业就业,其发生比是外企的1.7倍。在其他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共党员的学生更偏好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就业,其发生比是非党员学生的1.8倍(p<0.001)、1.2倍(p<0.05)、1.3倍(p<0.01)。以上结果说明,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随着家庭资源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更具有挑战性)职业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控制变量中的生源地对单位选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生源地是非城市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去外企工作。而相对于外企而言,女学生更倾向于去事业单位就业。回归方程表明,在小于0.001的显著水平上,女学生选择事业单位就业的发生比是男学生的2.1倍。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单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说明人力资本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充裕,其越倾向于社会地位资源含量较高的单位就业。

(二)假设2检验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44.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省会城市就业,其次是沿海开放城市,占到38.6%,两者比例占到了总数的82.8%。大学生的地区就业意向显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高学历人才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