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4章 社会工程理论与研究方法(3)(2 / 3)

6.效率取向型社会工程思维转变为公平取向型社会工程思维

社会工程思维是一种价值思维,它需要协调与整合多种不同的价值目标,以确立一定的工程价值取向。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效率与公平都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但是,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平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特殊价值。[1]改革开放初,百废待兴,各项事业亟待发展,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工程思维取向上采取了“效率取向”型价值取向,表现在它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工程原则,重社会主义建设的效率价值,轻视社会公平价值。尽管在当时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工程思维上实现了由效率取向型向公平取向型的转变,把追求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工程的最高价值和趋向。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特征,必须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2]这就确立了以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来协调统摄其他各种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的思维趋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工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从社会工程设计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社会工程设计是社会工程活动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社会工程设计对社会工程的成功起着基础和保证作用。社会工程设计包括社会工程目标设计、模式设计和程序设计等。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在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的设计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社会工程目标设计

社会工程是价值定向的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工程目标就是它的航标与灵魂,对整个社会工程建设和运行具有激励、导向、凝聚、整合、规范、调控、评价等功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目标上,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大工程目标系统;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目标设计,从而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发展加速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为应对复杂而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党适时地调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的目标设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思想,由此形成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四大工程设计目标,从而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系统,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的目标设计更加丰富、全面和完善,这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深化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工程价值自觉上的进步。

2.社会工程模式设计

模式即样式、表现形式。社会工程模式即指社会工程理想蓝图的实现样式、呈现方式,社会工程模式设计是最能体现设计主体个性、创造性、价值追求的环节。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工程模式设计上,基本上是“移植”、“照搬”和采用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制,经济上的计划经济,文化上保守封闭的意识形态体系等等。改革开放后,在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交流互动中,在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深刻反省中,在对十年内乱的痛定思痛中,我们党找到了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工程的崭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它以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标志,说明我们党探索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落后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路径和实现样式,这表现在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层面确立了一系列新的具体制度模式。经济制度上,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上,从高度集权的行政一体化模式转变为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现代民主政治模式;在社会结构设计上,从改革前的组织化社会结构转变为改革后的社会组织化结构模式。所谓组织化社会结构体系是以政党组织及其网络体系为基础来建构社会与国家,实现社会整合与国家整合,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个体不独立背景下形成的封闭式社会建构体系。所谓社会组织化的社会建构体系是基于现代社会本身应有的要素,如独立的个体、自由的资本、多元的网络等来建构社会,整合国家,[3]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体的独立、公民社会的发育、社会的自主而形成的开放性的社会建构体系。在社会建设模式上,党提出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模式设计思想。在文化制度设计上,打破了改革开放前国家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一元化文化体制,为适应全球化、开放化、多元化社会的新形势,确立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体制与模式。如此等等,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模式设计上更加科学,更加富有民族创造性和鲜明个性,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社会工程程序设计

社会工程程序设计主要解决工程行动的操作顺序和步骤问题。面对改革开放这一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实践,我们党从实际出发,确立了“自上而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单一式改革到全面性改革”的社会工程程序。所谓自上而下,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和推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自上而下进行社会改革;所谓量力而行,是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承受力,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而不是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采取非常激进的办法进行改革;所谓循序渐进,是指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政治、由沿海到内地,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进和深化改革;所谓单一式到全面性改革,是指从某一层面的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入手,不断探索和积累改革经验,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全方位的系统化改革,避免改革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与冲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进步从实践上验证了上述社会工程程序设计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当然,辩证地看,这种社会工程程序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例如这种程序设计往往造成改革的迂回曲折、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从社会工程建设进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社会工程建设是社会工程蓝图、方案、设计的实施与落实阶段,是改造和优化社会关系结构的重要环节。

1.社会工程建设理念的转变: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方面的最大进步,就在于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工程建设理念,使社会工程建设实现了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这就确立了人的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说到底是人的建设的工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工程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人的一切而展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工程建设理念,揭示了社会工程建设的根本与灵魂,可以使我们克服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GDP崇拜,在社会建设上见物不见人、忽视民生问题和人的发展的以物为本思想所造成的弊端,使社会工程建设更好地满足了人的需要,增进人民的福祉,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发展与完善。

2.社会工程建设取向的转变: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快”是一个量的概念,它突出速度、效率、增长、扩张等意义,“好”是一个质的概念,也是一个价值概念,它突出效益、品质、质量、善等意义。又快又好,强调速度优先,又好又快强调质量优先。改革开放初,为了迅速摆脱十年动乱造成的经济落后、社会停滞局面,我们党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工程又快又好的建设方针,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发展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重量轻质的工程建设方针,导致了唯经济发展论、忽视环境、不计成本、无视发展代价的不良后果,引起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等严重社会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扭转了这种局面,它标志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工程取向上确立了又好又快的方针,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建设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的公正性,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从而实现社会建设的成果人民共享,这就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工程建设的品质与质量,促进了其增进人民福利最大化的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