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5章 社会工程理论与研究方法(4)(2 / 3)

2.社会工程学的基本视角

(1)社会工程学以社会理性人为基本的理论假设。

社会工程学以社会理性人为其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社会理性人的行为动机是综合衡量社会行动的收益与成本的结果,从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是社会理性人不同于经济理性人,经济理性人单纯追求经济效用,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社会理性人所追求的收益是多元的,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与符号方面的收益;社会理性人的收益与成本是具体的与变动的,而并非是抽象的,在不同的社会机制设计中其内涵有所不同。正如经济社会学所认为的那样,人的社会理性是社会建构的,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社会工程学进行制度设计的前提就是充分理解具体社会的社会理性特征与程度,在此基础上,寻求达到社会目标的规则结构。

(2)社会工程以制度变迁的变结构为其基本的制度环境特征。

任何制度设计均是以现存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环境为前提的,制度环境是机制设计的逻辑起点,即有的制度环境决定人对成本与收益的理解,决定人的经济社会特性,从而决定机制设计的基本模式与实施效果。机制设计理论以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其基本预设,在此基础上进行机制设计,使理性人在分散决策的基础上,自动实现制度设计者的政策目标。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时期,从宏观上来讲,基本的制度环境均处于动态的变迁过程,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过程,制度环境只具有短期的稳定性,必然导致各种具体制度设计的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当制度环境变化以后,相应的最优的制度安排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岗”就是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的最优的制度安排,社会工程学正是要以中国社会的变结构特征为前提,寻求一系列的动态的最优的制度安排;或者说在渐进式改革的背景下,涉及政治、社会与经济制度改革的基本过程设计,以及各阶段相应的合理的制度设计。

(3)社会工程以社会文化为重要的决策变量。

从大的方面看,社会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本文侧重于精神文化,其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准则、习俗与习惯等。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历史发展的凝结与沉淀,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是既定的、无法选择的,社会文化内在的价值准则决定了人的行动模式,以及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经济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可以看出社会文化构成了社会潜规则的主要内容,直接决定正式制度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社会工程是在既定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为了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正式规则设计,正式规则的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程度,是正式制度信息激励模式与社会文化所蕴含的潜规则的信息激励模式相互耦合的结果,社会文化是社会工程进行制度模式设计的重要的决策变量。从历史的形成过程来看,社会精神文化具有其形成的客观的历史基础,而从本质上看,社会精神文化具有主观性。不同地域或国家的社会文化蕴藏着不同的公平正义的理念,决定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张力,从而影响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协调程度。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成功的制度设计,一直到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往往就会失效,这是由于这一制度设计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的信息激励模式是不相容的、相互抵消的。

(4)社会工程以为合理的社会状态进行规则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

社会工程学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通过制度设计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制度设计。一般而言,传统社会科学将制度划分为三个大的理想类型,即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人民民主;社会制度的基本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优化经济资源配置。而现实的社会问题却是复杂的,包括政治、社会与经济的综合因素,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分为以社会正义为导向的政治问题、以社会公平为导向的社会问题与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经济问题三个类型。

(5)社会工程学以追求中程理论为己任。

机制设计理论在抽象的前提下,沿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企图获得一般性的规则设计的“一般理论”,将某一历史文化下的具体理论上升到一般理论,取代其他文化下的规则设计理论与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理论殖民化现象。社会工程学以制度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为基础,以国家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理性为分析基础,探讨实现社会目标的规则设计方法,具体来讲就是研究中国社会文化与变结构条件下的规则设计方法。

@@@四、社会工程视野下规则设计的基本方法

1.基本原则

(1)帕雷托改进原则。

社会工程学视野下的规则设计实际上侧重于对原有规则的调整,而不是抽象条件下寻求最优规则。任何规则的调整与设计,都会利弊并存,只要调整规则的利大于弊,这种调整与设计就是帕雷托改进;如果有若干方案均利大于弊,则选择社会经受较大的改革方案,属于帕雷托改进。

(2)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约束下信息维度减小原则与激励相容改进原则。

社会工程学视野下的规则设计也要满足信息维度减小原则与激励相容改进原则,更好的规则与原有的规则体系或备选的方案相比,在运行过程中必然有较小的信息维度与更好的激励相容程度。而信息维度减小原则与激励相容原则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约束,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通过影响诚信水平与共享价值,制约信息维度与激励相容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规则设计与选择。

(3)动态分析原则。

动态分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动态分析原则,即从纵向来看,规则设计师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基于人的有限理性,具体的规则设计只是阶段性的合适结果,不可能是最优结果;二是横向的动态分析原则,从横向来看,在每一时点上都有多种制度同时发生变革,变迁中的制度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在进行规则的调整与设计时,既要考虑既定的制度环境,还要考虑变迁之中各种制度的协调与匹配问题。

2.主要思路与方法

(1)以归纳方法为主,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社会工程学以社会理性人为基本预设,主要探讨变结构条件下规则设计与制度匹配问题,基于问题的复杂性,社会工程学认为最优规则并非完全能够依靠逻辑推理获得,而要对现实状况的归纳与实证,或在原有制度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得到,最优的规则并非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即使有这样的规则,也是难以发现的。实际的做法是,先进行新制度的移植与试验,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则的再造与设计,最后大范围推广。“经济特区制度”与“家庭联产责任制”等制度的成功实施,都是符合这一基本思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