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节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3 / 3)

还有许多女性,潜意识中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局面,于是心存反抗意识。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才在古代中国看到一个现象,似乎女人总是有潜在的“淫荡”的愿望。而这样的女人,会使自己的丈夫非常愤怒,非忠臣的男人还稍稍好些,越是忠心的男人,越是对此愤怒。因为男人觉得自己好像被命运欺骗了,“我按照约定去‘忠心不二’了,期望的回报是女人对我也忠心不二,而女人却没有这样做,我付出了却没有得到我应得的回报”。不仅这个丈夫会愤怒,其他男人看到了也会很愤怒。唇亡齿寒,看到别的男人受欺骗,自己也会心有余悸,自己以后也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情,受到这样可怕的威胁。

小时候读《水浒》,感到很震惊的事情,就是梁山好汉对“放荡女人”的深恶痛绝和下手残酷。武松杀潘金莲,下手残酷,还情有可原,毕竟自己的兄长死在她手里。而石秀、杨雄杀潘巧云,剖腹掏心还把肠子也掏出来,下手那么残酷,似乎有些过分了。潘巧云不过是有个外遇,又没有打算谋杀亲夫,何至于受到这样的虐杀?石秀当然也有恨潘巧云的理由,因为潘巧云曾诬陷说石秀对她进行过性骚扰,但即使如此,也不值得恨潘巧云到这个程度。现在的分析解开了这个谜团,这样做的男人都是自认为“忠义”的人,自己很不容易地尽忠守义,所以对女人的“背约”就格外地容易暴怒。暴怒之下,才会有那样的暴行,而其他男人也才会对这样的暴行持同情态度,因此,杨雄、石秀并未因残害潘巧云而受到同伴的任何指责。

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层面看,就知道在专制社会中的剥削,除了物质财富的剥削,更重要的是心理能量上的剥削,而这样一种心理剥削的基础,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长期持续的广义的催眠。

如果说守贞是封建专制帝王的圈套,那么,是不是不守贞,我们就能跳出这个圈套?

如果是这样简单,那么,我们只要鼓励越来越自由的性生活方式即可。或者,我们只要鼓励婚姻中的人都红杏出墙,鼓励恋人都脚踏几只船,鼓励女性尽量频繁更换伴侣。同时,我们只要鼓励男性不忠于上司,不忠于职守,只顾自己的利益,我们就跳出了封建专制的圈套?

当然不是。

盲目的忠贞和盲目的不忠贞都一样错误。

只有智慧能解开这个死结。我们需要知道,对什么应该忠贞,对什么不需要忠贞。

忠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依旧还是一种美德。忠贞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抵御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的能力和品质。这样一种品质,是动物所缺乏的而人所独有的,是人性伟大的体现。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人的生物性的部分,是本能欲望,追求的是自由释放的快乐满足;自我,是人的社会性的部分,它懂得人不能任性行动,而需要考虑到社会的要求;超我,是人的道德性的部分,告诉我们要按照善的原则行动,即使那样做并非最快乐。在中国古代,忠贞,对那些由衷认可这个价值的人来说,就是一种超我的要求。为了符合超我的要求,这些人不惜用超我压抑本我。对一些未必由衷认可但是不敢反抗社会的人来说,忠贞,是自我必须顾虑的一个社会规范,因此,他们的自我会抑制本我。超我、自我有管理本我的能力,必要时能够压抑本我,正是人超越动物的地方。而一个人的这种能力超强,也正是一种更优秀的品质。

一个男人,自觉地选择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选择了一个自己追求的事业,或者找到了一个好的领导者去追随,即使有困难和阻碍,也不会轻易放弃。这是一种忠贞,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它本身并非错误。封建专制时期,那些忠臣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并非太忠贞,而是忠贞的对象不对。——如果忠臣所忠的,是为民众造福的事业,而不是“第一个主子”,那么这样的忠贞,今天也一样值得发扬。如果古代忠臣发现,皇帝如李世民,能为百姓造福,所以忠贞于他,像魏征那样,是值得赞许的。如果忠臣发现,皇帝如隋场帝,堕落为国家之害,就不必对他忠贞,那也是值得赞许的。我们应当忠实于真理、爱、正义等永恒价值,而非忠贞于某个帝王。

如果一个女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男人,把全部的心放在他身上,以至于不愿意让其他男人分享爱情。即使面对诱惑,也不会按照本我的欲望行事,而会按照超我的愿望,保持爱情的专一。这样的忠贞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它是实现最美好的爱情的基础和助力,是值得我们颂扬的。但是,如果女人发现,这个男人并非自己认为的那样好,实际上过去的爱是个错误,所以女人决定离开他另寻爱情,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她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真爱,这并非是不忠贞。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种从一而终的忠贞观可以废了。也许我们需要的是,“好女不嫁错夫,忠臣不事恶主”,即忠贞于永恒的美好价值。珍珠不能扔给猪,我们美好的忠贞也不能让封建专制帝王们掠夺并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