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节 贪官:都是仁爱惹的祸(1 / 3)

故事一。叶公对孔子说:“我们这儿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会举报,证明父亲偷窃。”孔子说:“我们这儿的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会为父亲隐瞒,这里包含着正直。”(《论语·子路》)

故事二。桃应问:“如果儒家圣君舜当天子的时候,铁面无私的皋陶做法官,舜的父亲瞽里叟人,怎么办?”孟子说:“抓起来呗!”

桃应问:“舜不禁止?”孟子说:“舜怎么禁啊?人家有这个权力抓。”

“那么舜该怎么办?”

曰:“舜根本不在乎当不当天子。所以会劫狱背上父亲,躲到海滨,高高兴兴过一生。”(《孟子·尽心上》)

故事三。万章问:“舜的弟弟象总想杀舜,后面舜当了天子就把他流放了,是怎么回事?”孟子说:“有种说法是流放,实际是分封到有庳这个地方了。”

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驩兜流放到了崇山,把三苗、鲧杀了,这四个人都是不仁的人,处罚他们大家心服。但是对待象却不一样,把他分封到有庳。有庳的百姓有什么罪,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人送去做他们的王?你们儒家的仁人就这样啊?别人有罪就杀,弟弟有罪还封官?”孟子说:“仁人对待兄弟的态度是,生气了不藏着,也不记仇和兄弟是相亲相爱的。相亲相爱所以总是想对他好,所以希望兄弟能富贵,于是把他封到了有庳。自己当了天子,兄弟还当小老百姓,怎么体现相亲相爱的精神呀?”

“那为什么有人说是流放了?”

孟子说:“象这个人不行嘛,所以舜就派了官吏治理有庳国,不让象管事情,免得象危害百姓,只让象享受税钱而已。”(《孟子·万章上》)(以上翻译只取其大意,不敢保证绝对正确。)

我一下子引用三个典故,把各位读者的眼睛弄得很疲劳,是因为涉及一个重要指控。我指控:对许多的徇私枉法、贪污腐败、裙带关系、以权谋私行为,儒家都需要负一定责任,因为这些行为有时正是儒家培养出的那种仁爱之心惹的祸。

儒家的基本设计,是试图以亲人之间天生的情感为基础,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把这种情感扩大到别人,成为美好社会的心理基础。这样的方式下,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和外人都会有仁爱之心,但是程度是不同的。关系越近的亲人之间,感情越深,而关系远一些的人之间,感情就浅一些。所以说,儒家的爱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心。这当然也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我们不可能对亲人和外人,对熟人和生人,对一切人都会有同样程度的感情。像基督教推崇的那样,爱邻人如同爱自己,甚至爱自己的敌人,是一种相当不符合人的天性的要求,所以只有靠着上帝的威望,才能把这样一种伦理和做人态度推广到信徒中。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固然希望我的亲人和其他人都相亲相爱,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希望而不总是现实。如果我的亲人和外人发生了冲突,我应该怎么办?特别是,如果我的亲人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办?古代名气不大的思想家叶公,就敏锐地发现了孔子理论中的这个漏洞,并用一个假设性的案例和孔子辩论。“假如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是否应该举报?”叶公认为一个正直的人应当举报自己的父亲。而孔子不同意叶公的观点,提出一个正直的人应当为父亲隐瞒。为什么应当为父亲隐瞒,孔子虽然没有说,但是根据儒家的一贯观点是不难理解的:儿子举报是伤害亲情的行为,会伤害父亲的感情,也有违一个儿子应有的对父亲的爱。如果亲人之间冷漠无情,联系社会的基础的仁爱之心没有了,这个社会就完全无法维系了。“虽然爱别人,但是总比对亲人差点”,亲疏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