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五节 后世有千千万万人对你(1 / 3)

最近历史很热,电视上说历史热,出书说历史热,历史电视剧热。有历史系的大学生说,风水轮流转,现在我们学历史的也终于有机会出名赚钱了。

这位大学生可能历史学习得还不够好,如果他历史学习得好,就完全不会这样意外。因为在中国,历史不可能永远沉寂,它肯定会过一阵子就热一回;中国人就算忘记吃饭睡觉也忘不了历史,中国人就是一些历史动物,中国就是个历史国。

我们现在去看古代各大文明:印度的历史连年代都数不清楚,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历史也语焉不详,古希腊只好从“荷马史诗”中找历史。“荷马史诗”实际就是个“伊利亚特战争演义”,搀杂了一大堆神话,恐怕还没有《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反映得那么准确呢,至多也就是一部《封神演义》——所以《封神演义》也可以说成是中国的“武王伐纣史诗”。而只有中国古代的历史编年清晰、细节丰富。写作认真,最像历史的样子,也只有中国人有地位非常重要的职业史官。

更关键的是中国人关心历史,士大夫们以学者的严谨认真去研究历史,百姓们也通过各种民间史诗——话本、戏剧、传说、故事、演义、小说、诗歌等种种方式去听历史,议论历史,关注历史。一国有一国之历史,一乡有一乡之历史,就是一家也都有这一家之历史。过去夏夜纳凉,农人们在院子里摇着蒲扇看着星星,长辈就会给晚辈讲家史——“当初你老爷爷是中过进士的,还当过一任县令……”;或者革命家庭就讲革命家史——“你爹他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当然别国人也关心历史,但是其程度未必可以和中国相比。

因而中国人做事,就有一个很特别的心理,他要或多或少顾忌到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大人物关心国史中怎么记载自己,中人物关心县志中怎么记载自己,小百姓也关心村里后辈会怎么谈论自己,中国人很在乎自己在大小历史中的形象。为了这个形象好,受苦受难都不怕,甚至有些人连死都不怕,死全家也不怕。如果我说文天祥英勇就义就是为了出名,那是我厚诬古人,他是为自己的信念而死,但是死前想到自己将在历史中留下的光辉形象,至少他也是感到安慰的,所以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历史书嘛。

至于其他数也数不过来的众多英雄人物,也都以“名垂青史”为最大的光荣。而且时间上是越长越好,所谓“千古流芳”,或说“万古流芳”,看胃口大小而定。我个人觉得万古流芳迹近妄想,千古流芳已经很不容易了。空间上是范围越大越好,就像诗人所说“诸葛大名垂宇宙”,但是这也是夸张,不要说宇宙中的近邻火星上从来没有听说过诸葛亮的名字,就是今天的非洲人也并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人物。因此,李世民把自己的二十八将的名字画在凌霄阁上,是对这些将领的最大的奖赏。而那些说什么“身后千秋万岁名,不如生前一杯酒”的人,在中国人中并非主流。

对身后名的重视,使得有些人宁愿得到“臭名”,也不愿意没有名。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流芳千古,宁可遗臭万年”,第一个明确发表这个宣言的人就是……啊,我不说他是谁,我偏不帮助他炒作,不帮他实现遗臭万年的伟大理想。

电影《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只不过是被情人逼着换老婆,个人小事情而已,也对情人说什么“我不怕后世有千千万万人对我唾骂,我一个人承受”,把那个女人感动得险些昏倒。就是因为她知道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后世有千千万万人对我唾骂”是一个多么大的不幸,承受它可比“我为你去死”要困难多了。

那么,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关心历史吗?

有个缘故。

那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像基督教那样的超越性的宗教没有占据上风。

人都是需要给自己的行为一个评价,从而给自己一个评价,给自己一个意义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基本的人性或者说是所有人的心理,我们需要意义感,需要让自己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自己这个人是有价值的。我们不是动物,动物可以满足于仅仅“饮食公母”,人仅仅“饮食男女”是不会完全满足的。虽然有些人志向比较低,最后放弃了更高的追求,退而回到仅仅饮食男女的动物层面,但是那只是一种无奈。

如果相信冥冥中有一个全知的神,我们就可以让他来评价我们的行为。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在神的眼中是非常好的,是善良虔诚的,那就够了。就算当时和后世有千千万万人对我们唾骂,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那千千万万人和全知的神相比还是无知的,他们不了解我、误解我也都不足为奇。当然我们由于一些天生的不足,很难达到神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自己独立去努力。——基督教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一种“罪感文化”:我感到我有“原罪”,也就是天生的缺点,我尽力改变自己以接近神。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我和神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是次要的。

但是中国不同,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不引入神的概念的(墨家是个例外,后来的佛家也有新的影响,这里先不谈)。因此,中国主流文化中评价一个人的任务,就放在了“他人”身上了,这种他人的评论体现于当时的“舆论”和后世的“历史”上。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耻”的文化,当你做了错事,你不是无法面对上帝,而是无法面对他人,大家会认为你的行为是可耻的,而这种评价带来一种力量。“千夫所指”据说能让羞耻中的人无疾而死,实际上比死也许更难过,因此中国人都知道“人言可畏”。羞耻心就是中国文化中用于约束人的行为的主要工具,有了羞耻心,则人就不会为所欲为,即使是掌握最大权力的国王,他可以不担心其他的约束,却也会担心自己被大家所指责嘲笑批评和非议,也就必须对自己有所约束,才能得到大家的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