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七节 祖先崇拜的心理作用(2 / 2)

复古和保守倾向有利有弊,其弊端是对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有所损,其利则是有助于过去的文化成果的保存。

祖先崇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祖先在过去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死后,也不是每个祖先都是完美的,作为人他总有一些缺点。这样,他也许担当不起作为后代心目中的神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

孔子自己比较特别,因为他没有和自己的父亲真实生活在一起过,所以他幻想父亲是完美的。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他也可以幻想他们是完美的君子。但是,其他人如果发现了父亲的不完美,也就不会完全相信自己的祖先完美。把不完美的人作为偶像崇拜,这会带来一些困难。

儒家解决这个困难的方式,就是教育大家,即使父亲或祖先不完美,我们要尽量看他们的优点而不要看他们的缺点。儒家的典范人物舜的父亲很坏,甚至到了要谋杀舜的程度,而舜依旧不恨他也不抱怨他,就是这样一种策略。这样的方法,在心理学上看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因为我们把一个人看得比他实际情况更好,对那个人是有积极暗示作用的。一定程度上,如果那个人发现别人把自己看成很好的人,总归会稍稍让自己也做得更好一点点,以不辜负别人的期望和赞扬。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危险,那就是它培养了中国人把一个人神化的习惯。如果全社会都用这样的习惯去对待某一个人,那么大家就可以把这样一个人变成一个活着的神,可以把他看作是完美无缺,可以用对待神一样的态度对待他。而一旦这个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大家的制约,万一(实际上是常常)这个人就是最高世俗权力的掌握者,那么他的世俗权力和个人崇拜带来的类似神权放在一起,权力就会大到不可思议。

这里好像有一个悖论:祖先崇拜是个别性的,全国人民不会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从逻辑上看大家似乎不会共同崇拜一个人。但是,如果我们加上儒家的另外一个心理设计,就符合逻辑了。儒家的另一个心理设计是,通过移情心理,让大家把领袖想象为父亲,把对父亲的孝敬之心转到领袖身上。中国人把官员叫做“父母官”,就是这样一个设计。有了一个补充性的心理设计,好处是,刚才说的“一盘散沙”状态得到了克服,在“共同父母”领导下,全国人民都仿佛成为了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了。但是,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不同,这样组织起来的中国人依旧缺少公民意识,缺少相互间真正的合作精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亲情关系,所有的人都是“共同父亲”管理下的,平行地服从于“共同父亲”的分离的个人。

当然,若大家崇拜的对象,不是一个活着的“共同父亲”,而是一个早已死去的“共同祖先”,那会多一些益处而少一些害处,至少这个共同祖先不会犯错误并使得大家共同尝到此错误带来的苦果。这也就是中国人祭祀黄帝的意义,黄帝是一个大家的共同祖先,而且祭祀黄帝并不用担心,黄帝不会错误地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祭祀黄帝,在增加中国人的内聚力上,似乎是有一些好处的。——只不过黄帝的性格我们并无了解,形象设计也很单薄,大家对他没有什么印象,而且他究竟是否是我的祖先,说实话也无从考察,所以这个活动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大。

在未来中国的文化复兴中,祖先崇拜是我们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文化现状,也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文化资源。

从我个人来说,我不喜欢孔子的这个设计。我感觉其弊端要比益处更多。况且现代社会中,家族已经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了。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安土重迁,家族聚居,利用祖先崇拜凝聚家族还有用处;而现代社会大家族聚居已经不再,我们更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在我看来,我们需要一个非宗教性的、全民能够共同接受的信仰,并用此信仰整合社会。这个信仰,就是“天”、“天意”、“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