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节 泰山石敢当(1 / 2)

前面说过父亲早丧,使孔子幻想出了一个理想化的父亲。说起来父亲早丧,还会带来其他一些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和寡母一起生活的儿子,往往会比较早熟,由于他看到了母亲急需帮助,所以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父亲的角色,更早地担负起家庭责任。

儒家理想的人格,是一种非常有责任感的人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果我把这样的人格形成的全部原因归结为父亲早丧,那就成一个笑话了。但是,如果我说孔子的幼年生活对此或多或少有影响,这是很说得通的结论。儒家的这种责任感从家庭扩充到国家,则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使得儒家人格中有了一种担当,当然也使得儒家人格承载了更大的压力,使儒家教育下的人生活得不放松、有压力。

如果我们读读儒家的文章,就会深刻感受到大儒共有的这种责任感。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都是这种责任感的表现。

说到“任重而道远”,首先我想到的是孔子一生走的道就很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土路上,颠簸于车辙印之间,扬起一阵阵的尘土,似乎并非很愉快的生活方式。而孔子推销自己的理论也并不顺利,各国国王虽然尊重他,但是很少能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孔子自己也知道成就理想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依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做无非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认为自己有责任挽救世道人心的颓败。

换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孔子一生的生活和他幼年的生活颇为类似:幼年他家里没有父亲,这是家里的一个灾难,作为母亲唯一的儿子——一个“小男子汉”,灾难使他格外早熟,他毅然担起了对一个幼小的男孩子来说太重的担子(这就是任重),而天天如此地不放弃自己的责任;成年后,他发现天下没有了“父亲”,也就是孔子心中的那些“圣王”,于是他觉得自己有了更大的使命,为天下担负起克己复礼的重担。

灾难不完全是坏事情。如果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也许我们会更快乐,但是也会更肤浅。灾难发生的时候,往往可以唤起人们的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友情,勇敢地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等。我小时候,邻居之间的交往虽然也还不错,但是总免不了一些是是非非、一些冲突计较和矛盾。但是,在1976年的地震期间,却发现所有的邻居都比平时善良可爱了,没有人再去计较小小的利害得失,人与人之间格外的相亲相爱、互相帮助。那段睡在防震棚中的日子,后来大家想起来如同节日一样美好。我想,也许正是孔子幼年家里的艰难,反而造就了他和母亲之间相依为命的美好感情。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美好的感情,因为有爱,一个人才会愿意担负起责任。即使历尽艰难困苦,但是为了爱,也是值得的。孔子能把对家庭的责任感扩大为“以天下为己任”,也是因为他先扩大了自己的仁爱之心,先已经“以天下为己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