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一节 三座大坝的故事(1 / 3)

想到的第一个大坝,是让浮士德感到满足的拦海大坝。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作品中的人物。浮士德本是个年老的学者,想到自己一生只是研究学问,而缺少人生体验,他感到懊丧。这时魔鬼出现,许诺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体验人生。但是在浮士德满足的时刻,他会死去,而他的灵魂就会被魔鬼带走。

魔鬼带浮士德去体验酒馆的狂欢,体验恋爱生活,体验政治生活,并看到浮士德的学生成功地造出了“人造人”。最后,浮士德有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想要征服大海,要筑起拦海大坝,把海滩变成良田。有一对老夫妇不肯搬迁,魔鬼派人烧毁他们的小屋,强制他们搬迁。老人死去,浮士德也因此忧愁而瞎了眼睛。

这时,魔鬼找来死灵为浮士德挖掘坟墓,而瞎眼的浮士德还以为是群众在工作,以为大海变成良田的日子就要到来,不禁感到满意,随即倒地死去。最后,上帝在魔鬼之前抢夺到了浮士德的灵魂。

歌德创作《浮士德》的时代,是启蒙主义思潮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也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期。浮士德的精神,代表着当时德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现代精神,那是一种胸怀大志而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永不满足现状的追求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更是一种生命的激情。浮士德认为人生意义在于行动,在于做出有益社会的实践。在一开始,浮士德就明白地说出他的准则是“泰初有为”,他最后的智慧结论也是:“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虽然浮士德精神如此伟大,但依旧不能超越人性的限度。浮士德的每一个追求,都不可能达到善,相反必定有伤害性的后果出现。他的爱情伤害了女人,他的治国理想害死了老人。歌德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是依旧肯定浮士德的追求,这是一种对人的信任,也是对“上帝”拯救的信任。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人性是不完善的,而浮士德精神也是非常危险的,“盲目乐观”的浮士德,也许会把自掘坟墓的声音误当作建立理想国时的挖掘声,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差一点被魔鬼带走。

《浮士德》故事当然是一个寓言,是关于现代西方精神的寓言,这个精神以启蒙主义者对自由对人性之善的信任开始,以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开始,以魔法一样神奇的科学技术为巨大的推动力量,推动着现代西方的发展。而这个时期,也正是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的时期,中国人真正开始接触西方,所接触到的西方人就是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这个强有力的浮士德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中国人往往会把浮士德精神理解为“自强不息”精神,但这是一个误解。中国人理解的自强不息精神,虽然也是一种主动创造,但是依旧只是“参天地之造化”,是主动的参与和辅助大地的造化过程。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为上帝创造世界打下手,而不会扭转天地自然的趋势。而浮士德精神则是一种征服和改造,是修改上帝创造的世界。因此,中国古代先哲所说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有可能达到善的,而浮土德的每一个哪怕是出于最大善意的追求,都不可能达到善,相反必定有伤害性的后果出现。

在歌德生活的时代,是启蒙主义、资本主义和科学发展的上升期,浮士德精神的积极一面彰显得非常充分。但是,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浮士德精神中的危险一面也开始显现。

首先,启蒙主义时代对人性的信任固然没有错,但是逐渐展现出的另一面表明,我们也需要警觉人性中的缺陷。20世纪以来,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启蒙主义那种天真的信心逐渐回落,正是因为人们开始对人自身失望。上帝死了,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并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并未能超越人性固有的弱点,反而使人有了放纵的理由,于是有了“垮掉的一代”,以及后现代福柯等人所追求的刻意的对传统道德的反叛;有了更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而科学的发展也在为此趋势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科技新产品使享受人生更为容易,却并未给心灵的成长留出更大的空间。自然环境,也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了人类欲望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