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二节 西方取经(1 / 2)

中华文明多数时代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因此,多数时候它是周围其他文明的老师,而不是学生。只有两次是外部文化大规模传入并影响中国,两次都是来自西方——虽然不是同一个西方。

第一次传入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是印度的佛教文化。

第二次传入并正在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是现代西方文化。

说起晚清的中国人,有一种说法是固步自封,狂妄自大,不懂得学习西方。我们知道的确有些人是这样的,但是,试问这世界上有哪个民族不是觉得自己的文化最好,哪个民族没有对自己文化的自负,哪个民族能完全没有抵触地学习其他民族?我以为多数民族都有以自己的民族为中心,排斥其他文化的特点。即使是号称极其乐于学习的日本大和民族,学习西方也不过是外表,骨子里的大和精神依旧保持不变。

我以为中华文化从总体上看,倒可以说是一个很谦虚好学的文化。由于儒家在中国的主流地位,以及儒家对谦虚好学态度的高度推崇,中华文化即使是在很强大的时候,也并没有显得多么傲慢,当发现外国有优秀的文化时,学习精神也还是不错的。

佛教传入中国,从汉代开始,经过南北朝的乱世,也经过了唐代昌盛的时期,一直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唐代佛教传入势头最强的时候,正是中华文明十分强盛的时候,在自己这样强盛的时候还能够学习“西方”,可见中华文明很乐于学习。唐僧西天取经,就是中华文明积极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盘点一下第一次取经,对中国的影响应该是很不小的。佛教刺激下,道教有了自己的仪轨等,这都还是小事,最主要的影响是儒家在佛教的影响下有了改变。虽然儒家自己不很愿意承认,但是人人都知道宋明理学的产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从积极的效果看,佛教影响下,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更为扎实了,对于人性以及天命的理解更为透彻了;更深入地说,佛教使儒家思想中超越性的信仰更强了。我们知道儒家更多的是从人伦出发,从父母子女之间的孝慈等关系出发去体现其精神的。虽然儒家思想中隐含着一种超越性的信仰,如孔子之对于“天命”的信仰,但毕竟是隐而不显的。而到了宋明理学,“天理”、“良心”等概念的出现,这样的超越性的终极价值得到了更明确的表达。

具体到了百姓日常生活,宋明之前我们批评什么人的时候,只能说他“不孝”、“不仁不义”,至于为什么人要仁义要孝则说不清楚。而到了宋明之后,则百姓批评一个人就会说他“不讲理”、“没良心”。这说明“天理良心”这样的普遍价值更为人们所知了。对现代社会来说,我们用孝作为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基础应该比较难,因为我们毕竟已经不是生活在家族聚居的环境中了。但是,我们用天理良心作为基础,却可以更容易建立一种中国式的公民社会,因为,天理良心是更普遍的价值。

简而言之,虽然中国人依旧不太有信仰,但是至少佛教使得中国有了信仰的萌芽和基础,有了普遍价值。

从消极方面看,误用佛教也使得宋明理学多了一种严苛,树立了过高的道德行为标准,并带来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有人用扭曲后的所谓“佛教”为基础组织邪教等。

总体上看,佛教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吸收和消化,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虽是从明朝开始,但主要是在清朝产生巨大影响。这个文化的传入至今还在继续。这个时期是中华文明比较弱的时期,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传入的感受也是百味杂陈。

盘点第二次取经相对要难一点,因为这个过程现在还没有完成。晚清西方文化传入时,中国先是有些忽视。后来,持续的败仗使得中国不得不重视西方。于是先有提议学习西方的科技,后来有人指出也需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一次失败的尝试,而辛亥革命是第二次尝试。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则更是以引进西方文化,改造甚至清除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中国共产党也是“西方取经”,取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部分文化人物试图全盘西化,但是目前看来这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在,自己也在不断变革的西方文化还在继续输入,而同时恢复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