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二节 功高震主:武大郎的困境(1 / 2)

首先声明,说《水浒》中那个武大郎开店只找比自己个子矮的人,这是一个误会。《水浒》中的武大郎并没有开过店,而且他对待比自己个子高的弟弟亲爱有加,对待比自己漂亮的老婆也颇为体贴,并不是一个忌贤嫉能的人物。所谓“武大郎开店不许别人比他高”,说的是另一个和他一样个子矮而性格不同的炊饼店董事长“武大郎”。

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武大郎”就是皇帝,他们对那些水平高、功劳大、地位高的大臣将领的态度就是:“不许你比我高”。因此,如果一个将领“功高震主”,也就意味着他没有安稳的日子可以过了。根据经验,他只有三条路:一是炫耀功绩、展示权力。这条路的终点是被干掉,典型人物就是韩信。(刚才我打“韩信”一词,电脑跳出来的是“寒心”,这颇像韩信被杀时的感受。汉朝的天下,至少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在他有条件造反或自立的时候,他感怀刘邦的知遇而并没有那样做,很对得起刘邦了,最后自己的命运却是惨死,怎么不寒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从文种、到马援、到周亚夫、到岳飞,再到明初被冤杀的功臣。二是功成身退、放弃权力。这条路的终点还好,往往可以保住性命。典型人物有张良,另外还有郭子仪、曾国藩等人。用这个方法还需要有时故意做一些缺德事情,比如霸占良田、欺压百姓什么的。比如萧何本来是一个清官,但是因为怕刘邦疑心自己收买民心,故意去霸占百姓田地,于是刘邦就放心了。三是找机会造反。这条路比较冒险,成功了就登基当皇帝,失败了全家老小死光光。成功者有少数,如赵匡胤等,失败了的则多了去了。这三条路都不是很好,第一条不用说了,第二条太吃亏,第三条又太危险。

把功臣们逼到这个份儿上,不让人家过安稳的日子,并不是皇帝个人性格的原因,而是“势所必然”。因为,这些功臣们能力和权力太大,有可能威胁皇帝的位子,皇帝不解决这个问题,觉都没有办法睡,怎么能不赶快想办法呢?读者请试想,假如你自己身边有一只看起来很善良的、会说话的老虎,它说,请放心我完全没有吃你的计划,我会对你很好,睡吧。你能睡着吗?如果有人给你一枝枪让你打死这只无辜的老虎,你干不干?但是这样干的结果,就又回到了“武大郎开店”的困境:“如果手下没有本事,他无法把事情做好,如果手下有本事,我对他不放心。”武大郎的选择只好是,他可以有少许本事,但是不能比我本事大,不能威胁到我。但如果遇到很严重的外部威胁,比如什么金兵人侵等大事,靠这样的人却又解决不了。

古代烂皇帝们的事情,和我们要是没有关系,我们本也不需要替他们去操心,但是问题并非如此。实际上,武大郎开店的问题在今天依旧存在,有人指出:“功高震主”问题已经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造成中国人的精神平台狭小,缺少宽容。例如有些老板一看到有职业经理人才华出众,威望超过了自己,马上就心里不痛快,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在其他地方例如官场,此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它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内耗,使得有才华的人受到压抑,严重阻碍组织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破解这个困境。

这个困境是否完全没有办法避开呢?也未必,至少我可以举出一个反例,那就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管仲几乎掌管了当时齐国的全部权力;管仲能力非常之高,齐桓公不能和他相比;管仲的功劳以及威望也是非常的大。但是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功高震主而消灭他,管仲也没有功成身退或起事造反。

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君臣之间就没有那巨大的相互担心、猜忌和恐惧心理呢?

实际上,上述困境的核心是皇帝无法保证功臣不反,因此皇帝先产生猜忌和恐惧,而功臣了解不到这一点,就会走第一条死路;而了解到了这一点,更会产生恐惧,因此只好选择第二或第三条路,前进或者后退,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如果皇帝可以基本相信功臣不会反,这个困境就有可能解决了。当然,对皇帝来说,让自己相信功臣不反,是不容易的事情。口头上说自己多么忠心是不可靠的,因为篡位者谁都是自称忠心耿耿。用“造反就诛杀九族”威胁,有点用但是用处也不大,一旦对方觉得自己造反很可能成功,而成功后获益无比巨大,不造反却随时可能被找借口干掉,这个威胁就毫无意义了。皇帝也不能相信自己的亲戚,因为亲戚搞政变的事情不胜枚举。于是皇帝只好“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把有能力造反者都干掉为妙。

但是在西周的早期,却有另一个条件,使国王能够比较相信功臣,那就是世袭制度。在世袭制度下,非王族者不能成为王。如果全社会的信念都认可这一点,那么,管仲不论多么伟大,他也不能取代齐王的地位。这样,齐王就可以对管仲放心,而管仲也会对齐王更为放心,只要齐王有理智不糊涂,就不会把一个如此能干的相国消灭掉。在这样一个双方都放心的局面下,“武大郎开店”的现象就不需要出现了。